立法院第8屆第7會期教育及文化委員會第5次全體委員會議紀錄
中華民國104年4月2日(星期四)9時至11時23分 @ 本院群賢樓101會議室 (主席::現在繼續開會,進行今日之議程。)
  • 立法院第8屆第7會期教育及文化委員會第5次全體委員會議紀錄
    時  間 中華民國104年4月2日(星期四)9時至11時23分
    地  點 本院群賢樓101會議室
    主  席 陳委員學聖
    繼續開會
    主席:現在繼續開會,進行今日之議程。
  • 報告事項

  • 中央研究院院長列席報告業務概況,並備質詢。
  • 主席
    請中央研究院翁院長報告。
    翁院長啟惠:主席、各位委員。欣逢大院第8屆第7次會期,承蒙安排報告本院業務發展現況,深感榮幸。首先感謝大院對本院年度預算的支持,使本院研究人員得以在優質環境中,專注於學術研究。啟惠謹代表全體同仁向各位委員致上最誠摯的謝意。
    我國經濟顯示景氣復甦,為強化競爭優勢,以提升國家競爭力,本院除深耕基礎研究,順應全球趨勢鼓勵科際整合,期望達成世界一流的目標之外,並著重創新研發,以優質研究引領社會轉型,協助國家迎向全球劇變下的各項挑戰,盼能成為臺灣永續發展的重要力量。
    為回應委員對本院的殷切期許,本院持續致力於推動創新尖端研究、深化國際交流合作、培育頂尖研發人才,以及積極回饋貢獻社會。謹擇要報告如下:
    壹、本院現況
    本院在數理科學、生命科學及人文社會科學三大領域,共設有24個研究所與7個研究中心。隨著本院組織法修正案於去
    (103)年通過施行,院士除原有三組外,另增設工程科學組,將於明(105)年首次舉行該組院士選舉,將有助於學術領域之均衡發展,並提升我國工程科學之研究水準與國際地位。
    此外,為推動永續科學研究,本院成立「永續科學中心」,整合院內相關學門之研究能量,推動跨領域的「永續科學」整合型研究計畫,持續就災害防治、糧食安全、環境變遷、高齡化社會等迫切課題進行研究。為能更迅速因應全球變遷下的各項挑戰,未來計畫重點將著眼於能源科技與減碳技術、永續發展人文面向研究,及食品安全的管理與規範,期能成為政府在永續發展議題的重要智庫。另為拓展數位典藏內容、創新數位處理技術、推廣數位文化成果,設立「數位文化中心」,以專案中心形式運作,規劃執行本院數位典藏核心計畫。
    在人力方面,現有研究人員921名、研究技術人員96名、博士後研究人員1,073名、行政技術人員263名、約聘僱研究助理3,462名、研究生1,810名,總數有7,625名。而為促進研究發展,營造良好學術社群及體現學術自律,本院參酌向例與國外研究機構相關規範,已制訂《中央研究院研究人員及研究技術人員倫理規約》,作為本院同仁之工作準則。
    在經費方面,本院今(104)年度法定預算數104億4,609萬9,000元(不含「國家生技研究園區」41億8,605萬8,000元、「科技部專案核給計畫(不含自籌經費)」2億1,032萬8,000元,與協助政府辦理之「臺灣人體生物資料庫計畫」6億5,099萬元經費),較上(103)年度法定預算數106億2,365萬6,000元,減少1億7,755萬7,000元,負成長1.67%。另本院科學研究基金104年度預算計編列基金來源76億7,813萬3,000元、基金用途76億2,561萬7,000元,結餘5,251萬6,000元。
    在研究環境方面,本院持續打造支持型的研究環境,並藉此發展共同參與規劃的社群文化,進一步強化同仁對本院的向心力,並吸引國際人才至本院服務。為有效利用現有空間與適量開發未來所需空間:跨領域科技研究大樓已於去年正式啟用,容納應用科學研究中心與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及其他如神經科學等跨領域研究群,有助於同仁相互鑽研學問;學人宿舍之新建工程也將於今年完工,將吸引更多國內外優秀學人到院服務。目前院區內進行之新建工程,尚有環境變遷研究大樓及生態時代館,前者將容納環境變遷研究中心、地球科學研究所及統計科學研究所等單位,後者則增加院區動植物復育及棲息環境,創造出生態綠廊。
    近年來為擴大研究能量,協助國家平衡南北科技、人文與產業發展,更規劃設立南部院區。預定地位於高鐵臺南站特定區內之「產業專用區」,面積為7.3公頃,將優先辦理土地取得,以分期付款方式讓售本院。短期內擬借用交通大學部分樓層進行籌備規劃,另將擇期辦理後續公共工程及景觀、建築工程等開發建設。
    而經本院籌劃多年並積極推動的南港「國家生技研究園區」,明年將完工啟用。該園區兼顧創新研發及生態保育,除對提振區域經濟有所貢獻外,預計將可進駐約40家企業,提供約2千個工作機會,屆時將能發揮生技研發的群聚效應,突破產業結構的瓶頸,進而提升我國的國際競爭力,推動臺灣朝向知識經濟轉型之路邁進。
    貳、學術成就
  • 項目
    一、研究重點與重要成果
    本院秉持紮實的基礎研究,除探索真理,更以社會責任與人類福祉為前提,加強發展兼顧人文社會與科技研發之跨領域整合性研究,以拓展國際領先優勢,並開創以在地價值為願景、兼具特色與創新的尖端研究。
    為厚植各領域之研究實力,本院慎選具原創構想與前瞻思維之主題,設立跨學門的「主題研究計畫」,以進行團隊合作研究,並於地球科學、基因體學、農業生物科技、奈米科學、生物醫學、神經科學、人類文化學等領域新增12項重要研究計畫。
    此外,另依不同目的分別設立「深耕計畫」、「前瞻計畫」及「永續科學研究計畫」等,藉此發掘具發展潛力的新世代研究人員,給予穩定的經費支持,俾使研究人員得以潛心研究,進而開拓嶄新的知識領域。
    另為落實獎勵學術研究之法定任務,設有「年輕學者研究著作獎」,以鼓勵學者深入思考,發表重要貢獻;且尊重人文科學及自然科學的差異,鼓勵人文社會領域具研究創新、貼近社會脈動、與自成一家之言的專書發表,設有「人文及社會科學學術性專書獎」。獎項設立以來,其激勵與啟發效用,甚獲學界重視。
    在眾多研究計畫的支持下,本院近期已孕育出許多重要的研究成果,發表於國際著名期刊。近期內有:參與興建有史以來最大的地面望遠鏡─ALMA(Atacama Large Millimeter/submillimeter Array),並首度揭曉雙恆星誕生的形成機制;突破研究氣壓上限,捕捉大氣活潑分子與水蒸氣之化學反應;打造IL─17RB抗體,證實可延緩胰臟癌轉移;發現自體造血幹細胞可進行心肌再生,並證實人體具備自我修復受損心臟的能力;利用奈米技術開發循環腫瘤細胞萃取系統,協助追蹤癌症患者的病程進展;藉由Globo H衍生物增加疫苗活性,提供研發治療癌症疫苗的新方向;證明染色質結構對調節DNA複製作用的重要性;利用冠狀醚分子調控蛋白質表面特性等,均被各界視為是天文探索、疫苗研發與醫療技術創新的重大貢獻。
    此外,本院持續藉由人文及社會科學研究,期許在思想傳承、詮釋與創造,以及在深化人文教育及公民素養等面向上,能扮演重要的角色;並積極發展華人及臺灣特色之跨領域研究,相關的研究已卓然有成。近期的研究成果有:分析臺灣的超低生育率可能導致未來生活水準降低,作為政府人口政策的參考;建構「臺灣人民法律紛爭解決行為模式實證研究調查」大型面訪及「臺灣最高法院上訴」資料庫,俾供未來法學研究之參考;探討如何藉課徵汙染稅收並予重新分配,以達最佳社會福利狀態等。此外,過去一年本院在人文社會科學領域所發表之期刊論文、會議論文及專書等各類著作近1,300篇,涵蓋社會經濟、歷史藝術、政治法律及語言文化等層面,以協助社會因應快速變遷、價值多元化與高科技化對人性與倫理的挑戰。
    綜觀本院年度研究重點,在數理科學方面:致力於巨量資料之演算處理、多項跨國天文研究計畫、高溫超導與新穎奈米製作技術開發及應用、綠能產業及生技醫療科技之發展、地震即時觀測及預報系統之建立、臺灣生活環境保育及全球永續發展、以及合作式多媒體通訊系統之設立等;在生命科學方面:主要探討演化遺傳與基因體研究、癌症研究及免疫療法與疫苗發展、天然藥用植物之化學分析與功能研究、細胞影像與細胞結構分析、及以結構生物學為基礎之蛋白質功能研究等。
    人文及社會科學的研究重點,係以東亞與臺灣本土的特色與優勢來定位自身,並回應本地需求;試圖由在地化與國際化的動態平衡間,尋找自身的優勢利基,開展獨具歷史發展特色的高等研究。研究架構持續聚焦於臺灣及華人社會歷史與當代研究、歐美與亞太區域研究,以及具資料庫功能之跨領域研究與學術服務等四大區塊,以期打造本院為兼具在地特色與全球視野的一流研究機構。尤其,考古研究為本院傳統的強項領域,將以臺灣及大陸地區為中心,擴及周邊地區的考古學研究;另臺灣史研究則從族群及環境角度出發,關注臺灣與周邊地區人群分類、語言文化關係、互動往來,及探討人地互動與環境變遷之關聯。
    此外,鑒於人口老化現象已成為世界各國關注焦點,如何預為因應,至關重要;本院結合跨領域專業,刻正進行「人口老化下的健康與經濟福利問題分析」計畫,期協助政府更有效率地配置醫療相關資源,並提供健保財源改善之重要資訊。
    另關懷族群平等與文化內涵之融合與傳承,致力建構各原住民族知識體系與推動客家文化研究。原住民研究方面,除鼓勵學術單位參與國際原住民研究外,更開展「瀕危語言搶救調查研究」與「原住民研究人才獎助」等計畫,積極保存與維護原住民族語言,及培養新生代的原住民研究人才。客家文化研究方面,本院近期將舉辦「客家研究計畫成果報告工作坊」,發表去年度研究成果;今年將以「客家族群歷史與社會變遷:臺灣、大陸與東南亞的區域性比較」與延續「臺灣客家二次移民及其社會適應」為研究重點,透過田野調查、客家方言調查及區域比較研究,擴展客家學術研究。
  • 項目
    二、學術論文及專書發表
    過去10多年來,本院每年發表的論文篇數及品質皆持續精進,從本院近年發表的論文數及被引用次數分析:103年發表被Web of Science(WOS)收錄之論文篇數共2,416篇,較92年的997篇增加了1,419篇。WOS資料也顯示本院研究人員平均每年發表論文數,自92年逐年成長;103年平均每一研究人員發表SCI、SSCI及A&HCI論文篇數(不計會議摘要、簡訊等類型文章)達2.37篇,遠高於92年的1.37篇,增加幅度近2倍。
    另據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ESI)資料庫近10年之論文統計,世界各學術機構論文被引用次數排名中,本院已有17個學術領域被引用次數進入研究機構排名的前1%,無論質與量均有顯著提升,且已發揮實質影響力;其中微生物學是新列入排名的領域,且在93~103年期間,物理學、化學、臨床醫學、植物與動物科學、材料科學、地球科學、微生物學、藥理與毒物學及農業科學等領域之每篇論文平均被引用次數高於世界平均值;其中,發表於材料科學領域之論文影響度甚高,其每篇論文平均被引用次數高達17.55,領先亞洲主要大學和研究
    機構。此外,去年本院研究人員受邀演講者逾350人次,擔任主講人及主辦人逾65人次;除學術成果外,也透過專利與技術移轉,使研究能量發揮最大效益,在在顯示本院的學術研究及影響力。
  • 項目
    三、國內獎項及國際殊榮
    本院同仁以勤奮不懈的治學精神,為研究工作奠定深厚根基,使本院研究成果揚名國際,因而屢獲國際殊榮,發揮學術無遠弗屆的影響力。本院現有269位院士,有45位任職於本院,其中獲選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有6人,美國國家工程學院院士1人,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6人,世界科學院院士31人;其他重要國際殊榮則有諾貝爾獎得主1人,沃爾夫獎(Wolf Prize)得主1人,巴仁獎(Balzan Prize)得主1人,邵逸夫獎(Shaw Prize)得主1人。
    此外,在國際學研界的高度競爭下,本院過去一年各領域研究成果十分豐碩,同仁獲頒的國內、外研究獎項與榮譽多達55項,顯見本院學術研究成果深受國內外肯定。其中,余英時院士榮獲首屆唐獎漢學獎,余淑美院士獲國外傑出植物科學家獎,賀端華院士榮獲美國植物生物學會會士獎,梁其姿院士獲法國教育部頒授法國騎士勳章,劉扶東院士獲花剌子模國際科學獎,李文華院士及本人獲選為美國國家發明家學院發明家院士,鍾孫霖特聘研究員、張子文特聘研究員獲頒世界科學院獎,丘政民研究員獲選美國統計學會會士等。而獲其他國內學術機構頒獎肯定之同仁更不計其數,例如,陳韻如助研究員獲臺灣女科學家新秀獎,臧振華院士獲國家文化資產保存獎,陳瑞華特聘研究員、吳宗益副研究員、馬徹副研究員、林國儀研究員及謝清河副研究員獲財團法人臺灣生技醫藥發展基金會研究獎金等。近期內本院人員榮譽事蹟請參閱附件3。
  • 項目
    四、跨國合作及國際參與
    學術研究欲邁向頂尖,需與國際學研趨勢接軌,擴展研究能量。本院以人文與科學融合別具一格的研究定位,邁向國際,除與世界頂尖大學及研究機構建立聯盟,並在國際間互有競合的學術關係中,透過與全球學術社群的互動交流,在友誼中創造國際認同,並藉此提升學術研究水準。相關作為分述如下:
    (一)擴大投入跨國合作計畫
    本院積極參與跨國合作機制,大幅提高我國在國際學術界的能見度。近期成果包括:持續在史上最大的地面望遠鏡興建「ALMA─臺灣計畫」(ALMA─T)中,主導重要儀器研發並提出觀測計畫。本計畫為我國與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間最大的科學合作計畫,未來50年內,將持續與美國及日本密切合作研究;與日本RIKEN研究所合作開發適用於X射線自由電子雷射的高速、低噪音及高動態範圍的X光探測器;與日本「海洋研究開發機構」及琉球大學合作研究琉球隱沒系統之動力結構與孕震機制;與中山科學研究院及美國MIT合作開發適用於太空環境的高速單板太空電腦;與以色列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合作利用奈米科技建立抗癌藥物之磷酸激. 抑制劑;參與由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贊助之四年期大型跨國研究計畫「PIRE:US─East Asia Partnership in Complex Oxides for Energy, CoRE)」;首度與歐洲學術機構─德國海德堡大學跨文化研究中心簽署協定,雙方就技術、人員經驗與資料分享等方面密切交流;參與「亞洲世代研究聯盟」,投入國際生物資料庫跨國研究合作計畫,探討慢性疾病發生原因;加入全球共48個國家參與的「國際社會調查計畫」,且於去年以專家會員身分參與2017年研究主題之設計小組。
    (二)積極主辦重要國際會議
    本院於去年4月間與斯克里普斯研究院(The Scripps Research Institute)聯合舉辦「化學生物科學研討會」;10月舉辦ICSU轄下之國際生化與分子生物學聯盟(International Union of Biochemistry and Molecular Biology, IUBMB)第15屆年會,IUBMB會員涵蓋77個國家,該會議參與人數達上千人,已在本院圓滿舉行完畢。12月間,由本院與中國科學院共同召開「第二屆海峽兩岸生命科學論壇」,廣邀國內相關領域之專家學者共襄盛舉。另,今年1月本院與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轄屬機構「美國國家過敏症與傳染病研究所」,於本院召開為期5天之「第17屆新興傳染性疾病國際研討會」;該會議有來自13個國家、超過400位公共衛生醫生與學者出席,彰顯了我國公共衛生與傳染性疾病領域之研究在國際的重要性。
    第15屆美洲華人生物科學學會(Society of Chinese Bioscientists in America, SCBA)國際學術研討會將於今年6月間舉行,邀請諾貝爾獎得主、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院士及本院院士等國內外尖端科學家約200人發表專題演說,屆時海內外頂尖生物科學家將齊聚一堂,可促成國內學子與全球華裔科學家交流分享科技新知與研究成果。
    此外,本院成功爭取國際科學理事會轄下的「太平洋科學協會」(Pacific Science Association)第23屆「太平洋科學大會」(Pacific Science Congress)主辦權,預計於明年6月間舉行,會議主題為「永續科學」(Science Toward Sustainability),預計600多人與會,可望提高我國科學研究之能見度,並開展合作契機。
    本院去年8月赴紐西蘭參加第31屆ICSU會員大會,除於會中就臺灣面臨風災之防範及資訊科技發展進行主題研究與經驗分享外,並成功爭取2017年第32屆ICSU會員大會在臺北舉行。ICSU會員係由121個國家會員及32個國際科學聯盟所組成,該大會之會議結論往往能對各國政府提供科學領域發展的政策指導方針,屆時盛況可期,並將使世界見證臺灣的學術實力。
    (三)拓展國際學術交流合作
    在2011年李遠哲前院長接任「國際科學理事會」(ICSU)會長職務後,促成本院與該會合作設立「國際災害風險整合研究中心」(IRDR─ICoE),由永續科學中心負責實際運作。去年度共舉辦9場委員會議、國際研討會與演講座談會,期藉由科學與人文的跨領域合作,為自然環境與社會文明的永續發展奉獻心力。
    為建構全方位的學術網絡,本院迄今與42個國家、國內外358所學研機構,簽署422項合作協議。除持續拓展與歐亞國家頂尖學研機構,如法國里昂高等師範學院、歐洲分子生物組織、馬來西亞馬來亞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印度國家科學院、以色列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蒙古科學院、英國劍橋大學等之學術交流合作外,近年更積極與國外頂尖學研機構商訂學術合作與人才培育計畫,已先後與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校區之化學學院(College of Chemistr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加州大學聖地牙哥校區(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o)、斯克里普斯研究院、加州大學戴維斯校區(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Davis)、史丹佛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等簽署學術合作協議,著重生醫、能源、農業、人類健康、及微生物體研究領域之博士後研究人員的交流與實習,目前已選送6位博士後研究員赴美研究,為我國科技發展儲備高級研究人才,並藉由共同致力研發尖端科技,提升我國學術影響力。
    (四)邀請世界級學術講座
    為擴展研究視野,使研究同仁親身感受大師的學術風範,本院設有「中央研究院講座」與「特別講座」,邀請國際學界重量級人士造訪與演說。去年有美國國家科學院院長,亦為本院名譽院士Dr. Ralph Cicerone受邀來院演講。其他來院演講的重要學者包括,英國氣候變遷特別代表大衛金恩爵士(Sir David King)、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副校長暨2011年沃爾夫獎得主Prof. Harris A. Lewin、本院名譽院士暨201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Prof. Lars Peter Hansen、美國斯克里普斯研究院教授暨1994年沃爾夫獎得主Dr. Richard Lerner以及法國巴黎經濟學院教授Dr. Thomas Piketty等;今年2月來訪的有2011年諾貝爾生理醫學獎得主Dr. Bruce Beutler;本院新科名譽院士、2013年諾貝爾生理醫學獎得主Dr. Randy W. Schekman亦於3月來院接受院士證章頒贈,並發表演講。此外,本院國際研究生學程另設有「大師講座」,去年邀請了巴基斯坦科學院院長Dr. Atta-ur-Rahman發表演說。
    參、人才養成及出路
    人才是本院邁向世界一流學術機構最重要的資產,為了厚植未來開發尖端研究之實力,需積極強化人才培育的機制,加強與頂尖學術單位合作,延攬國際級學者來訪,以合聘方式共同合作研究;另為擴大延攬國際傑出人才,除推動更具彈性的制度改革外,並規劃獎勵措施以鼓勵同仁專心致力於研究工作。
    一、網羅傑出人才拓展視野
    本院近期延攬多位傑出學者到院服務;任職於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的陳慶士博士及任職美國伊利諾大學香檳分校(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的朱有花博士應邀,分別擔任生物化學研究所與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所長。另先後聘任陳榮芳研究員為植物暨微生物學研究所所長、胡台麗研究員為民族學研究所所長、郭大維特聘研究員為資訊科技創新研究中心主任。未來仍將積極延攬及拔擢優秀人才,擴大研究陣容、強化行政團隊。
    二、開設學程蓄積研發能量
    為順應全球化趨勢,並提升臺灣高等教育的國際競爭力,為社會培育卓越的研究人才,本院已與國內10所研究型大學合作設立「國際研究生學程(TIGP)」,透過全英語國際化教育研究環境,培育富創造力且具國際觀之跨領域研究人才。目前計有12項跨領域博士班學程,共有439名在學生,國籍分屬40個國家,其中外籍學生有243名。截至今年3月,共培育了179名畢業生,並於國際知名學術期刊發表697篇學術論文。
    本院亦積極與各大學合作開辦國內「博士班學位學程」,以具有前瞻性及競爭力的跨領域研究為主題,強化優勢領域,規劃學程發展方向。如最近與多所大學合辦「轉譯醫學學位學程」、與國立交通大學合辦「網路與資訊系統學位學程」、與國立臺灣大學合辦「基因體與系統生物學學位學程」等。目前已設立的7項學位學程,共有147名博士生就讀;未來更將持續整合並擴增學程範疇。
    另為培育更多人文與科學素養兼備且各領域核心能力平衡發展的人才,自去年起,本院與國立陽明大學合作推動為期四年的「新世代跨領域科學人才培育計畫」,由王汎森副院長等近30位院士及研究人員開設講座,透過入學前兩年不分系的跨學科多元訓練,盼能培育出對社會能有實質貢獻的新世代公民。關於本院與國內大學之合作概況暨未來規劃,請參閱附件7。三、優秀人才就業貢獻所學
    優秀人才的培育,係增進學術競爭力的關鍵因素;本院現有逾1千位博士後研究人員,均具備獨立研究能力並展現高度研究熱忱與效能。本院為此訂有「延聘博士後研究人員作業要點」,以延攬新學成的博士畢業生,為國家培育高階人才。科技部自101年起舉辦博士後研究人員學術著作獎,每年錄取約40名,本院於當年即有13名獲獎,102年有8名獲獎,103年有9名獲獎,表現引人注目。
    本院對於博士後研究人員與博士生,在歷經本院研究工作之訓練及培育後的發展亦十分重視。經統計,近5年博士後研究人員離開本院後,逾6成赴學術研究機構深造或擔任教職貢獻所學,約1成6則至產業界服務,為我國產業升級提供研發動力。而TIGP畢業生在畢業後亦多為知名學術機構或跨國企業研究單位延攬;如至英國劍橋大學、倫敦帝國大學、瑞典Linkoping University、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研究中心、芝加哥大學、普渡大學、史丹佛大學、加拿大Genome Sciences Centre與BC Cancer Agency等學研單位,持續展現對學術研究之熱忱。本院近年來博士後研究員出路,請參閱附圖3。
    肆、社會貢獻
    一、鼓勵專利技術移轉
    本院致力於將學術研究成果轉化為具社會價值的產出,最近1年共獲得102項專利,在尖端儀器、先進材料與技術、疫苗與藥物等領域的研發,迭有成果,並陸續技轉予國內產業界。自《科學技術基本法》於88年通過至104年3月20日,本院已與國內外產業界簽訂約942件授權案,授權合約總值逾新臺幣15億元,其中因產品上市而有權利金收入約4,800萬元,並
    逐漸成長中。關於近期內專利件數、技轉成功案例及授權金、
    權利金收入,請參閱附件 8、附表 2及圖 4、5、6。
    此外,本院生技育成中心已有13家公司進駐,引進超過179億元資金,技術移轉64項,並開發92項產品,創造逾600個就業機會,將持續協助進駐廠商與本院技轉及合作,以造福民眾。
    二、研提各政策建議書
    正視社會重大問題並協助解決,以促進社會永續發展,是高等研究機構不可迴避的重任。本院自97年起,陸續選擇重大議題並組成研究小組討論研議,提出立論明確且具建設性的政策建言。已先後提出,《因應地球暖化之能源政策》、《中央研究院學術競爭力分析暨臺灣學術里程與科技前瞻計畫》、《醫療保健政策》、《人口政策》、《因應新興感染性疾病》、《研教與公務分軌體制改革》、《因應氣候變遷之國土空間規劃與管理政策》、《Foresight Taiwan:Funding Research for Economic Gains》、《高等教育與科技政策》、《農業政策與科技研究》、《國家食品安全維護及環境毒物防治體系》及《賦稅改革政策建議書》計12本,除供政府施政參考,亦使社會各界共享學術成果。
    另鑑於近年來世界各地多起重大地震造成人員之嚴重傷亡與災害以及臺灣地震活動頻仍,且發生大規模地震災害的風險日增,刻正研議《大規模地震災害防治策略》議題,將於近期內公布該政策建議書,盼作為政府加強現有地震災害防治及預警之參考。
    三、公共服務回饋於民
    除學術研究外,本院院士及同仁也積極服務人群,充分發揮知識分子的社會責任。例如,曹文凱院士於去年7月接任美國國家醫學院(Institute of Medicine)院長,為第一位華裔科學家榮任美國國家級學院的院長。更有許多院士與優秀同仁擔任政府單位與學術機構要職,例如,龔行健院士接任國家衛生研究院院長;朱經武院士出任臺灣綜合大學系統校長、曾志朗院士出任臺灣聯合大學系統校長;湯德宗特聘研究員出任司法院大法官;楊泮池院士、張懋中院士、梁賡義院士、李德財院士、吳茂昆院士、李文華院士及蕭介夫特聘講座分別擔任臺灣大學、交通大學、陽明大學、中興大學、東華大學、中國醫藥大學及義守大學等校校長;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蕭高彥研究員接任科技部人文及社會科學研究發展司司長。他們在醫藥衛生、科技、經濟、法律、文教等領域,為增進國家與民眾的福祉,作出相當的貢獻。
    四、研究成果應用落實
    為瞭解國人健康狀況並提升國家整體醫療發展,本院於101年成立「臺灣人體生物資料庫」,透過巨量資料蒐集,研究分析常見、影響層面廣泛的慢性疾病。迄今已邀集國內肺癌、肝炎、心血管疾病等12個醫學領域的專家學者組成研究團隊,進行疾病生物標誌的研發,有助於醫界準確預測疾病及評估分類等;如輔以「全國健康巨量資料庫」計畫,達成健康資料加值應用雲端化服務,將可發揮縮短健康落差,降低醫療支出,提升醫療品質的實質效益。
    本院相關研究單位亦善用自身優勢領域,結合中、南部學術及產業發展特色,使研究成果逐漸在各地生根茁壯。例如:去年7月經科技部審議核准,於臺南設立南部育成中心。該中心以發展農業生技產業為主,協助開發糧食作物、經濟花卉、生物性製劑等關鍵技術及衍生性商品,已於今年3月試營運,將於5月正式開幕,屆時將辦理招商說明會,爭取欲開發農業生技之個人或事業體進駐。該中心將與南部學研單位合作共同進行技術開發及人才培育,進而帶動南部生技產業之永續發展。
    而在中部地區,去年5月間與中興大學共同成立「國際水稻功能性基因體中心」,引領各大學共同研究水稻基因功能,並與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業試驗所合作,結合先進生物科技及傳統育種技術,改良水稻及穀類品種。另本院「中區數位文化推廣服務中心」近期在國立暨南大學、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與行政院農業委員會陸續加入後,更加深化數位典藏之應用成果。
    伍、結語
    探索真理,追求卓越,一向是本院努力以赴的目標;善盡關懷,協助國家發展,則是同仁念茲在茲的社會責任。
    中央研究院身為臺灣學術研究的標竿,肩負國人殷切的期盼;除著重於科學與人文研究外,在社會轉型中也應扮演關鍵角色。本院將持續以基礎研究成果引領臺灣學界邁向頂尖,且將擴展尖端研究領域的豐沛能量,加速帶動我國經濟結構轉型,以使臺灣在劇烈的全球化競爭中站穩根基,並將我國傑出人才推向世界舞台,繼續發光發熱。以上報告,敬請各位委員不吝指教。謝謝!
    主席:現在開始進行詢答,每位委員詢答時間為8分鐘,必要時得延長2分鐘;上午10時截止質詢登記。委員如果有臨時提案請於詢答結束前提出。處理提案時,若提案委員及連署委員均不在場,援例不予處理。
    首先請孔委員文吉質詢。
    孔委員文吉:主席、各位列席官員、各位同仁。院長,在你們所有的報告裡面,這是我看過最完整的一本報告。
  • 主席
    請中研院翁院長答復。
  • 翁院長啟惠
    主席、各位委員。謝謝。
    孔委員文吉:我說「最完整」的意思就是,針對原住民的研究、獎助人才及培育、論文題目都明列在附件二,這個我都看了,過去是沒有的。所以,第一個,我要予以肯定,你們對原住民的研究非常地重視。
  • 翁院長啟惠
    謝謝委員一直關心這個議題。
    孔委員文吉:我也希望院長跟副院長能夠真正的關心,當然,要關心原住民的研究,應該是從中央研究院的人文社會科學領域來加以重視。
  • 翁院長啟惠
    對。
    孔委員文吉:不只是預算,還包括其他的部分。
    第二個,在您的報告裡面,硬體(大樓)、軟體(人才)都已經陸續完成了嘛!我看你們最近進用了不少新的學者,有的是研究員兼了所長,特別是胡台麗兼任了民族學研究所的所長。
  • 翁院長啟惠
    對。
    孔委員文吉:我對人才培育非常重視,在中央研究院的這個報告裡面,現在你們的研究人員總共有921名,對不對?總共的人力是7,625個嘛?
    院長,不包括研究助理、約聘僱人員、田野調查人員,目前在中央研究院服務的原住民研究人員有幾位?
  • 主席
    請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胡所長答復。
    胡所長台麗:主席、各位委員。有1位5月份會來報到,就是泰雅族的黃約伯先生。但是,民族所還有一位是有二分之一的平埔族血統,另外一位有四分之一的泰雅族血統。
  • 孔委員文吉
    你們所裡面總共有多少人?
  • 胡所長台麗
    目前研究人員有26位。
    孔委員文吉:就你剛剛所講的,其中是有3位,是吧?
  • 胡所長台麗
    對。
  • 孔委員文吉
    2位還是3位?
    胡所長台麗:3位,有一位是四分之一的血統,不過他很關心、認同原住民。
    孔委員文吉:請教一下副院長,在您的這篇報告裡面,談到了跟國立陽明大學合作推動為期4年的新世代跨領域科學人才培育計畫。
  • 主席
    請中研院王副院長答復。
  • 王副院長汎森
    主席、各位委員。是。
  • 孔委員文吉
    現在已經進行到第二年了嘛?
  • 王副院長汎森
    是。
    孔委員文吉:針對新世代的人才培育這一方面,你有沒有什麼建議或感想?
    王副院長汎森:有鑑於醫學人才太過於輕忽人文,人文素養不夠,所以這個計畫主要是培育新世代、具有跨領域之認識,尤其對人文社會科學有所瞭解跟素養的生醫人才。目前為止進行的情形還算不錯,唯一的缺點就是,醫學生的天資太高,所以上課沒辦法完全專心,我們正在努力加強之中,將來還會出版一系列教材。
  • 孔委員文吉
    你認為中央研究院會不會比較重視理工科的研究?
    王副院長汎森:因為中研院本身有深厚的人文社會科學傳統,所以基本上雖然有3組在一起,可是我覺得其所得到的重視是一樣的。
    孔委員文吉:院長,去年我曾主張,後來中央研究院也發表了一個南島民族國家氣候變遷的調適跟因應政策之論文,這個論文集也出來了嘛?
  • 翁院長啟惠
    對。
  • 孔委員文吉
    去年已經出書發表。
  • 翁院長啟惠
    對。
  • 孔委員文吉
    您在今年有沒有什麼跟原住民有關、比較大型的計畫?
    翁院長啟惠:胡所長這邊好像有一些規劃,是不是請……
    孔委員文吉:不是,院長要有一個想法,我要請院長稍微瞭解、也要多支持一下。
    翁院長啟惠:我是比較關心原住民的研究人員,我們希望多多延攬,很高興今年能夠延攬到黃研究員來當助研究員。我們也有合聘東華、台北教育大學的兩位教授,所以我是比較關心原住民的研究,假如有真正瞭解原住民的研究人員到中央研究院來,他們能夠比較積極地針對原住民的需要來做一些推廣,不管是研究或文化層面的推廣,這個可能會比較……
  • 孔委員文吉
    今年有沒有要辦理國際性的原住民學術研討會?
  • 翁院長啟惠
    看看民族所……
  • 孔委員文吉
    請所長答復。
    胡所長台麗:今年剛好是民族所60週年所慶,我們會辦一個3天的研討會,裡面的文章現在大概有29篇左右,其中約三分之二都是跟台灣原住民相關的文章。
  • 孔委員文吉
    是在今年幾月?
  • 胡所長台麗
    今年9月中。
  • 孔委員文吉
    所長還有什麼新的計畫要推動?
    胡所長台麗:關於計畫方面,民族所最近成立了一個台灣南島民族的研究群,現在積極想要推動的就是關於文化資產的研究,所以今年先會有工作坊,大概明、後年才會規劃比較大型的會議。
    孔委員文吉:好。本席是非常支持,也認為原住民的文化研究應該跨國際、跨領域,所以上次本席在這裡提倡、主張,針對南島民族,他們是我們的友邦,我們要把關懷的視野延伸到國外去,像馬紹爾群島有海平面上升的問題,而台灣有土石流的問題。
  • 翁院長啟惠
    對。
    孔委員文吉:這一方面要重視,環境變遷、氣候變遷對台灣原住民的影響以及跟南島民族、國際的連結性,我希望院長能夠繼續支持。
  • 翁院長啟惠
    好。
    孔委員文吉:其次,原住民的文化資產也非常重要。
  • 翁院長啟惠
    對。
    孔委員文吉:我認為文化資產沒有受到好好的保護,昨天我們還在這裡審查了文化資產保存法,原住民的有形、無形文化資產怎麼樣去維護、保存、傳承,我覺得這也是當務之急。
  • 翁院長啟惠
    對。
    孔委員文吉:所以我希望院長能夠多支持民族所的研究,好嗎?
    翁院長啟惠:好。胡所長在臺灣民族誌這方面的貢獻滿大的,因為這個典藏的內涵主要是針對原住民,也在世界各地展示。
    孔委員文吉:在國內研究原住民的學者中,胡所長是我最敬佩的,我從以前就非常敬佩他,特別是針對原住民的文化,他的專長、研究領域都是在這一方面。尤其是針對賽夏族矮靈祭以及排灣族的五年祭,他都有論文發表。我希望院長能夠好好善用胡所長這個人才,因為他剛上任,其所研究的領域又是在原住民這一方面,希望你能夠多支持民族所的工作,好不好?
    翁院長啟惠:好,應該的。
    孔委員文吉:在人才培育方面,胡所長還有沒有什麼要說的?
    胡所長台麗:一方面我們對於大專生及研究生有特別的計畫,就是原住民訪問研究者獎助計畫,會繼續支持;再者,有4個大專院校的碩博士論文,我們也提供經費來支持他們持續下去;另外,有台灣原住民部落服務的獎助計畫,現在……
    孔委員文吉:我看到你們報告中的附件二,是有原住民研究人員的獎助計畫、獎勵原住民訪問研究者,以及進行部落服務。
  • 胡所長台麗
    對。
    孔委員文吉:看到這裡面對於原住民的研究,我才知道中央研究院是非常重視的,所以才說你們的這個報告真的很完整。
  • 胡所長台麗
    以後我們儘量彙集提供這樣子的資料。
    孔委員文吉:好,謝謝。
  • 翁院長啟惠
    謝謝。
  • 主席
    請黃委員志雄質詢。
    黃委員志雄:主席、各位列席官員、各位同仁。請教院長有關生技「人才荒」的問題,最近媒體還是持續在報導,生技列為我國重要的產業是從2008年就已經開始了,包括「台灣生技起飛鑽石行動方案」,中研院也辦了很多類似東方諾貝爾獎的頒獎,生醫科技就是其中的獎項之一,我們做了很多努力,希望將生技列為我國最重要的發展產業,也代表它在未來是有前景的。但是,現在很多的新聞報導相對是負面的,包括人才荒、低薪、人才出走,如果政府非常重視,也投入很多資源,現況怎麼會這樣?到底要怎麼去因應人才荒的問題?
  • 主席
    請中研院翁院長答復。
    翁院長啟惠:主席、各位委員。生技的發展還在進行中,而且成長地相當快,有關人才的養成跟出路,假如產業沒有真正起來的話,人才的出路還是會有問題。現在我們的產業正在成長中,我想這個現象會逐步改善。
    黃委員志雄:目前很多人的心態是這樣,他們的心態就好像在打工,是用短暫式跳板的一個概念,如果他們有機會到國外去工作,或者有更好的機會去讀書,對於整個人才的培育跟留才有很大的影響。現階段很多媒體在報導,不管是人才荒,低薪、找不到人,或者人才出走,包括生技或其他產業都是一樣,有很大的困境。尤其我們重視生技,投入那麼多經費、資源去做好的硬體,但是人才不見了、不好找、不好留住,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大的危機點。
    翁院長啟惠:人才的移動是正常的,但假如我們找不到需要的人才,的確是一個問題。在中央研究院比較沒有這麼嚴重,因為研究環境也是吸引人才的一個相當重要之因素,不只是薪資待遇,所以中央研究院在這一方面其實還算可以,但整個國家在人才養成跟出路等各方面,我覺得還需要加強。
    黃委員志雄:再請教水的問題,現在我們開始面臨水的危機、要限水,曾幾何時台灣會面臨供水不足的問題!就整體評估,台灣的降雨量在全世界算是非常優厚,也就是下得最多的。
  • 翁院長啟惠
    對。
    黃委員志雄:但是,為什麼還會有這種問題?關於水資源,以目前來看,全世界各國有個數據,強調未來限水的狀況會愈來愈嚴重,因為氣候變遷。
  • 翁院長啟惠
    對。
    黃委員志雄:在這個區塊,中研院有沒有比較具體的政策研究,能夠提供行政院做相關之因應?
    翁院長啟惠:中央研究院在這方面有做一些措施,譬如控制水的設備我們要改善,以及澆花草的用水量,對游泳池,甚至噴水池等都有相當大的管制。我們也很早就知道水的問題會愈來愈嚴重,在台灣是一個相當大的問題。
    黃委員志雄:就現階段整體的狀況,環境變遷帶來各種的挑戰,不管是空氣品質、氣候變遷、水品質、水資源、國土保育以及生態變遷等等,我覺得都應該及早因應。中研院有如國家的大腦,要隨時提供更具體的建議,讓政府能夠及早做相關的因應,這是非常重要的。
    翁院長啟惠:對,現在不是非常大的乾旱,假如我們對儲水的系統能夠做一個比較長遠的規劃,乾旱來的時候就比較不會有這些問題出現……
    黃委員志雄:其實還是要回歸到人為的層面,節約用水習慣的養成是關鍵,政府要做的包括清淤,以及處理漏水率太高、水價的問題,都應該要從長計議,讓人民養成習慣,我認為也是關鍵。中研院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單位,對於國家整體未來應該隨時要有具體因應的政策,在適當時機給政府一個比較具體的方向。
    翁院長啟惠:好,我同意。
    黃委員志雄:另外,最近台灣HITCON217團隊擊敗了世界駭客排名第一的美國卡內基大學PPP團隊,奪得中國駭客競賽的冠軍,這個團隊是由台大跟台科大學生所組成,去年在百度盃也奪得冠軍。這並不是一般所認知的駭客,是偏向資訊安全的性質,換言之,在這個區塊的培育上面,我認為現在我們有很頂尖的人才,未來就這個區塊我們是不是要加重相關的培訓?不曉得你們這邊有沒有類似資安的資訊科學研究所,可以讓我詢問一下?
    翁院長啟惠:這一方面我不懂,資創中心跟資訊所在這一方面都有一些……
    黃委員志雄:就我剛剛所提的,是不是可以稍微說明一下?台灣在駭客、資安這個區塊,目前培育人才的狀況、基礎為何?在這部分我們做了多少努力和工作?
  • 翁院長啟惠
    我們計算中心主任也是資訊方面的……
    黃委員志雄:他也專精資訊方面,那他是跨領域的。
  • 主席
    請中研院資訊服務處王處長答復。
    王處長大為:主席、各位委員。我想目前就如同您所說,英雄出少年,可是我們的環境市場無法很容易留住最頂尖的人才,不過現在有一個趨勢,就是國際資安研發的廠商也開始注意到台灣的機會,主要的原因是我們有很強的傳染源,像張副院長善政所說的,我們每天ys under attack,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全世界最新的病毒、最新的攻擊手法,這是我們目前發展資安產業的機會。另外,我們也將擴大資安人才的基礎,即便是很多人才為全世界所用,台灣仍會有足夠的人才,防禦我們自己的資安,另外一方面,國家整體上可能需要將資安推升到國安的層次,最近國安局也成立了第七處,張副院長對資安非常了解,過去也是從事資安方面的產業服務,所以整體的coordination目前是可行的。
    黃委員志雄:我所要強調的是,目前根據統計,台灣是駭客攻擊活動最頻繁的國家,台灣是世界冠軍,從軍事、政治乃至於金融商業,都籠罩著駭客的危機,許多駭客都是大陸的網軍,他們長年滲透台灣的國防、外交、民生、航管和通訊等關鍵系統,甚至規模深度已經構成準戰爭的程度,未來世界不會打仗,但網路戰爭是我們未來必須因應的,只要侵入任何一個系統,發布一個假消息或取得相關情資,就不得了。其實台灣有許多網路相關的頂尖駭客人才,我強調中研院應該在這個區塊做足功課,做更多準備與努力,為台灣未來的國安系統、行政院及整個國家體制提供更多的協助與人才培育,我要強調的是這一個區塊,希望你們能夠在這區塊持續努力,謝謝。
  • 主席
    請陳委員碧涵質詢。
    陳委員碧涵:主席、各位列席官員、各位同仁。有關資訊安全人才培育這方面,本席曾在上個月的院會提出,張善政副院長所領導的科技會報處針對資訊安全人才培育跟企業合作這部分,已經在加強。本席還特別建議資訊安全人才在小學階段就應該開始養成,透過成立社團從遊戲中接觸來養成,從這些地方及早建立他們對資訊安全的概念,同時從概念中,我們可以看到一些人才的思維,他不同於我們現在所用的線性思維,而是跳脫3D空間的四維思維,像這樣的人才就可以早期發現,之後到年紀比較大時,就可以進入專業的培育。可是這裡面也包含了一個特質,往往能夠成為資安人才的人格是非常敏銳的,他未必屬於群體性動物,他甚至沒有辦法用正式的教育系統來養成,所以在這一部分有許多的工作,我想這方面中研院如果有研究人員共同參與的話,我覺得可以分工合作,畢竟這群所謂的頂尖好手,他的人格特質往往有別於我們一般的群性,就這點稍微與您交換意見。當然我還是要特別感謝院長,自從我上任以來,您也知道我對客家文化的使命,所以在中研院也大力地推動客家研究系統,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下面,客家文化研究計畫也在逐漸擴大規模,這都要感謝院長,因為您的重視與支持,我們才有辦法挹注人與經費,而且還要持續地挹注。另外,3月2日、3月27日本席在院內曾召開跨部會會議,因為推動三年以後,現在慢慢地有成果,這項成果,就像中研院的使命,它要帶領我們的學術研究單位或學者,將成果彙整成一個可以共同醞釀、發展、拓展的能量,所以那天我們就已作成一個初步決議,希望把客家學術成果彙整,連結成為學術雲,請中研院莊主任英章能夠帶著我們將研究成果分享。今天本席還要針對數位文化中心討論,這是中研院內數位典藏核心計畫所逐步建構的數位典藏資訊網,對嗎?
  • 主席
    請中研院翁院長答復。
  • 翁院長啟惠
    主席、各位委員。對。
    陳委員碧涵:現在我們都可以進行線上閱覽,甚至可以少部分的釋放,但是對於客家學術研究的單位,例如中央大學、交通大學與聯合大學等學術單位都聚集很多研究者,甚至進一步成為培育未來研究者的學術單位,所以我想能否透過簽約合作的方式,讓他們免費大量線上閱讀之外,還可以下載,我想這件事也列在中研院拓展學術成果分享的目標之下,院長能否再進一步幫忙推動客家的後續研究?
  • 翁院長啟惠
    好的。
    陳委員碧涵:本席今天會提出一個提案,我還是要表達感謝。另外,有一個比較冷門話題是,3月30日文化部的文化資產局與澳洲的文化資產協會簽署了水下文資保存交流合作的備忘錄,其實我們在2012年與2014年都曾與法國馬賽的水下考古中心簽署過考古技術的合作備忘錄。我們台灣是一個海洋國家,我們的面積很小,但海域很大,所以我們在水上貿易、經濟等方面,還有許多發揮的空間。尤其在明、清兩代,海上絲路都曾經過我們這片海域,所以海域下面的沉船也有許多文物值得考古,其研究價值也很高。但我覺得光由文化部做這件事情,是沒有辦法完整成就這樣的領域,中研院有水下考古研究團隊,之前海研五號也發生事情,所以不知道院長是否願意將中研院水下考古研究的能量擴大?請問您有什麼想法嗎?
    翁院長啟惠:我們現在有一位院士專門在研究這方面,至於整個團隊要怎麼擴大,我想我們史語所應該有一些規劃。
    陳委員碧涵:今天本席之所以提出來,是因為這些都不是顯學,可是卻是非常重要的研究,而這些研究所需的經費很大,因為光是探勘技術與精密儀器,除了找尋遺物之外,我們還需要用好的研究方法分析,以作為學術方面研究的延伸,這些單位在經費的挹注上,如果需要院內的來鼓勵他的話,相對可能需要思維該如何來幫助他,請問院長是否支持?
    翁院長啟惠:我當然支持,據我的了解是,許多好幾千年的考古工作有時還需要送往國外,例如DNA的lading,有時候還需要送到國外,特別是德國或其他地方,假如我們自己能夠建立這些核心技術……
    陳委員碧涵:對,因為我們有這樣的技術與人才,就不需要仰賴別人,像現在我們都是仰賴法國馬賽水下考古的學術單位,雖然文化部與他們已簽署合作備忘錄,但我不希望只是交流,我們希望能把中研院、科技部的團隊與人才,甚至現在年輕的助理研究員都一起帶進去,把know how和技術建置回來,我想中研院是學術最高、人才最佳的單位,所以在經費上可以再多加關切,謝謝。
  • 翁院長啟惠
    好。
    陳委員碧涵:另外,關於目前乾旱的現象,其實中研院在四年前就已經出版「因應氣候變遷的國土空間規劃與管理政策的建議書」,在這個建議書裡有提到政府應該提升水資源供需系統對旱災的應變能力。第二個要加強水資源的調度,另外也要建設水資源聯通管路調動系統,增加水資源的調蓄能力,這些建議在四年前就已經提出,針對現在開始即將進行三階段限水,您有什麼感慨?
    翁院長啟惠:我想這些都是必要的,有一些需要長期來做,有一些是需要因應目前的狀況。
    陳委員碧涵:中研院在四年前就已經提出這樣的建議,您所擔負的使命是中研院要用優質的研究來引領社會轉型,以為施政的建言,你每次來這裡,我都會請院長要積極,不要只是提出建議,然後就看政府要怎麼辦,您有這麼好的影響力,我除了很尊重你,同時也很尊敬胡所長台麗,我想王副院長、陳副院長,以及在座的每一位,如果沒有三兩三是不會到中研院的,可是some how我很想讓出時間給你吐吐苦水,但我看你好像是省話一哥,一切都盡在不言中。只是我覺得中研院的使命是要讓社會轉型,要做政策的智庫,在這個角色方面,你們沒有做到。
    翁院長啟惠:我們以後會積極一點,發出聲音。
    陳委員碧涵:不是以後,現在就可以,是否需要多一點時間讓你發出聲音?現在總統府針對抗旱打算召開國安高層會議,中研院有被邀請嗎?
  • 翁院長啟惠
    好像沒有。
    陳委員碧涵:我今天點出這件事情,是希望大家都要有使命感。最後本席要利用一點時間,對中研院重視客家文化研究表達感謝,但今天我打開附件二,裡面卻沒有列出任何一個客家研究的成果,我真的很羨慕原住民族的委員們,在附件二的第43至45頁,光是原住民文化研究成果與計畫就有3頁,我們客家文化研究卻一行都沒有,第8頁也只有短短六行字,扣掉開頭與後面的結語,中間根本沒有什麼字。院長,我所求不多,能否比照原住民族附件二內所做的事項來協助客家研究,好嗎?
  • 翁院長啟惠
    從53頁開始……
    陳委員碧涵:附件二裡面只有那一部分,這樣我可以少哭一點,謝謝院長,請幫忙。
    主席:請黃委員國書質詢。黃委員國書是剛上任的新委員,甫由台中補選上的認真委員,請院長多給予鼓勵與支持。
    黃委員國書:主席、各位列席官員、各位同仁。翁院長您好,我是來自台中的黃國書,是上個月剛補選上的立法委員。
  • 主席
    請中研院翁院長答復。
  • 翁院長啟惠
    主席、各位委員。恭喜。
    黃委員國書:跟您報告,我也是胡台麗老師的學生,30年前我們都修過她的文化人類學,當年上她的課,全班都沒有人打瞌睡,因為她講得很生動,非常有趣。文化人類學很學術,有時會很艱深難懂,但是胡所長當時上的太有趣了,我們都很喜歡上她的課,今天很高興隔了30年後,碰到胡老師。
    中研院從1928年創立以來,為台灣奠定了非常重要的學術基礎,完成許多的研究成果,每次看到中研院的許多學術報告及期刊,我們都覺得很痛苦,因為艱深難懂,沒有經過一定的學術訓練,一般人難以一窺堂奧。自從2002年開始,中研院有了數位典藏計畫,我們開始推動數位文化中心,我看了很感動。數位文化中心涵蓋了文化資產、歷史檔案、考古文物、生物標本影像紀錄,翁院長您知道總共有幾筆嗎?
    翁院長啟惠:我不知道正確的數目,我請王副院長回答您。
  • 主席
    請中研院王副院長答復。
    王副院長汎森:主席、各位委員。向委員報告,數位典藏國家型計畫目前已經建置的超過800萬件,但是在聯合目錄內的將近有500萬件,所謂聯合目錄就是包括有後設資料的說明,有規格資料等有4、500萬件,其中屬於中研院自己收藏的有一百多萬件。
    黃委員國書:那數位國家型計畫是八百多萬件,光中研院就包含一百多萬件,這實在非常精采,不曉得翁院長是否曾仔細看過中研院數位典藏的內容,實在很精采,您不講話沒有關係,但是您可以看。
    翁院長啟惠:我剛回來的時候,有去看本草綱目,因為我對中藥科學化很有興趣,結果裡面卻都在講歷史,沒有說科學。
    黃委員國書:所以你對歷史沒有興趣,對科學有興趣。
    翁院長啟惠:不是,我的意思是本草綱目是中藥的原始,裡面可能會記載一些與疾病相關的,但裡面所講的大部分都是歷史,例如,楊貴妃怎麼去……
    黃委員國書:你可以想像的非常多,光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裡現在正在展覽的就很精彩,我已經看了陳澄波的數位展,太精采了,包括陳澄波這位前輩畫家過去的創作作品,連他的書信、早期照片、剪報和個人收藏,你們都數位典藏起來,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大的成就。而且不只這些東西,我看你們連檳榔都有研究,檳榔要怎麼吃才會好吃,吃檳榔代表什麼樣的文化,需要什麼樣的工具,實在研究得太透徹、太詳細,可說是好得不得了。我們有這麼多的數位典藏,還有生物、魚類……
  • 翁院長啟惠
    生物多樣。
    黃委員國書:包括歷史圖像,也都非常精彩,我們既然有這麼精彩的東西,但是我們將他藏在中研院裡,其實他還是一個小眾知道的展示。當然我們可以隨時上網,不過我還是覺得很訝異,我們有這麼好的數位典藏,但是到底有多少國人願意花時間去了解數位典藏的內容,如果讓他們有機會接觸,我相信會有很多人有興趣。
  • 翁院長啟惠
    對。
    黃委員國書:就好像你上了胡台麗老師的課,你就會對艱深難懂的文化人類學很有興趣,而且會開始想要了解考古。像這麼棒的東西,我上了你們的網頁,譬如說檳榔特展,粉絲團才只有四千多個人按讚,在這個臉書裡面還有介紹臺灣欒樹,其實各個城市到處都有臺灣欒樹,從昨天到現在這個臉書竟然只有5個人按讚。我們有八百多萬筆,中研院有一百多萬筆,但是太不普及了,本席告訴你,敝黨蔡其昌委員的粉絲團人數有九萬多人,他一個人就嬴過你們中研院的數位文化中心了,他只要po「早安,你好!」,就會有3,000個人按讚,就是這樣子,如果再把他在立法院精彩的質詢po上去,隨隨便便都會有超過1萬個人按讚。如果你不信,可以問陳學聖委員看他有多少粉絲,多得不得了。本席的意思就是說,我們有這麼多精彩的東西,但是為什麼會這麼不普及呢?真的是太可惜了,知道的人太少,中研院花了這麼多年、用了這麼大的力氣,整理這麼多的數位資料並建檔,這一百多萬筆到底是要給誰看?真的好可惜。翁院長,你有沒有想過要如何讓這麼精彩的數位典藏資料普及?你們有什麼樣的想法或策略?
    翁院長啟惠:一般來講,這方面的確是我們學術界比較弱的,要如何推廣、普及化,用大眾可以了解的語言來描述我們的成果,我們確實需要加強。像我們在台中設了數位文化中心,其實也是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希望能夠慢慢的推廣我們的這些典藏。
    黃委員國書:我覺得中研院接下來有一個很重要的任務,既然我們有數位典藏,就應該要善用各種網路媒體,讓數位典藏的資料和內容可以普及,好不好?
  • 翁院長啟惠
    好。
    黃委員國書:這是本席所提的建議,這真的是很重要的工作。
    翁院長啟惠:對,很感謝委員。
    黃委員國書:這些內容都很精彩,謝謝。
  • 翁院長啟惠
    謝謝。
  • 主席
    請蔣委員乃辛質詢。
    蔣委員乃辛:主席、各位列席官員、各位同仁。本席要請教翁院長一個問題,請問我們南港的國家生技園區什麼時候可以開始營運?
  • 主席
    請中研院翁院長答復。
    翁院長啟惠:主席、各位委員。大概是在明年10月,我們有一個規劃,會在4月開幕,工程已經完成了,但是裡面還需要一些細部的設置,可能要到10月才能搬進去。
  • 蔣委員乃辛
    所以會在10月才真正開始營運?
  • 翁院長啟惠
    對。
    蔣委員乃辛:在開始營運以後,一年所需要的職缺大概是多少?
    翁院長啟惠:根據我們的規劃,在營運以後可能會有二千多人到三千多人。
  • 蔣委員乃辛
    所以會有三千多人在那邊工作?
    翁院長啟惠:對,不過並不是只有中研院在裡面,還有科技部、衛福部等,我們在規劃的時候有想到預算的問題,可能要七、八億,每年大概需要增加這些預算,當然就要由各單位來分攤,關於這方面還沒有很仔細的算出預算上的負擔,現在有一個營運管理委員會,就是由各進駐單位大家一起來談這個問題。
    蔣委員乃辛:你們預估大概會有3,000個職缺,實際可以招到多少人?
  • 翁院長啟惠
    我們的預估應該不會有問題。
  • 蔣委員乃辛
    這三千多個職缺都可以招得到人?
    翁院長啟惠:對,現在臺灣大家都很期待就業的機會。
  • 蔣委員乃辛
    所以三千多個職缺都可以招得到人?
    翁院長啟惠:對,有的是從現在的單位調過去,有的是新進人員。
  • 蔣委員乃辛
    現在中研院一年的助理研究員要多少人?
  • 翁院長啟惠
    大概是三千多位。
  • 蔣委員乃辛
    一年需要增加多少人?
    翁院長啟惠:這要看變動的頻率,每年大概有20%的助理到業界,有20%繼續進修,有20%轉到其他地方工作,因為當助理只是暫時的,在他們做了幾年之後,如果有比較新的機會,我們也會鼓勵他們去做。
  • 蔣委員乃辛
    實際當助理的研究員和你們所需要的人員有沒有差距?現在人夠不夠?
  • 翁院長啟惠
    現在還可以。
    蔣委員乃辛:可是還是有缺人,聽說每年缺了60個人左右。
    翁院長啟惠:這完全是看計畫,助理一般是不會有問題,因為只是暫時性,如果做得不錯,或是那個工作比較需要長期的,我們就會用具特殊性技能的助理或是用研究技師這個管道來做比較長期的規劃。
    蔣委員乃辛:所以基本上助理研究員還是有人力不足的問題,人還是不夠,譬如說需要500個人,實際上可能只有招到四百多個人,對不對?
  • 翁院長啟惠
    這跟素質也有相關。
    蔣委員乃辛:在生技園區成立以後,人力是不是能夠招足?將來是不是可以如預期的運轉?這是關於人力的問題。中研院過去所培養的是高階人才,對不對?
  • 翁院長啟惠
    對。
    蔣委員乃辛:他們的薪水都是五、六萬以上,可是如果基礎的助理研究員不足,就會影響到高階人員的研究發展,因為有很多事情如果沒有助理幫他們做,他們就必須要自己去做,把時間、精力花在低階的事情上面,這樣整個研究的進度就會受到影響。在這種情況之下,我們研究各種不同領域的中高階人才要如何滿足我們現在的需求呢?如果基礎的助理不夠,變成高層的人才必須下來做基礎的事情,這就是一種浪費。
  • 翁院長啟惠
    對。
  • 蔣委員乃辛
    所以我們要怎麼樣去補足呢?
    翁院長啟惠:其實我們很早就一直在規劃人力的布局,我們希望增加比較有技術性的專業人才,像用博士後的人力來幫忙研究,而不是學士或碩士。
  • 蔣委員乃辛
    可是博士後的人力夠不夠?
    翁院長啟惠:其實是不夠的,不過博士後一般是低不成高不就,因為有很多人希望能夠當教授。現在這個產業逐漸在形成,所以我們需要的高階人力其實是愈來愈缺乏。
    蔣委員乃辛:現在高階的不夠,基礎的也不夠,那要怎麼辦?
    翁院長啟惠:必須要有選擇,就是研究方向或題目……
    蔣委員乃辛:最好能夠不要選擇,高階的人足夠,低階的人也夠,大家一起來合作,這才是正途。如果要做選擇,必須要二選一,那總是只能選一個嘛!最近本席看到媒體報導,像台大的高階人才被挖掉12個,甚至包括已經聘任的人和卸職的知名教授。來挖人的還不只是過去的新加坡,也不是香港,現在連中東都到臺灣來挖教授,美國也來臺灣挖教授。看起來好像是臺灣的人才受到世界重視,所以連美國都來挖我們臺灣的人才,可是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如果臺灣的高階人才統統被挖走了,那臺灣還有什麼高階人才呢?
    翁院長啟惠:對,這是一個警訊。
    蔣委員乃辛:那要怎麼辦?中研院前幾年好像流動率滿大的,我在質詢的時候也有問過院長中研院被挖走還有退休的人一共有多少,院長說有好幾十位,對不對?
  • 翁院長啟惠
    對。
  • 蔣委員乃辛
    這兩年的狀況怎麼樣?還有沒有很多人被挖走?有緩和下來嗎?現在的狀況怎麼樣?
    翁院長啟惠:現在是比較緩和了,因為我們對薪資有做了比較彈性的調整,譬如說,對新進人員可以彈性的增加百分之幾,還有就是提供宿舍。
    蔣委員乃辛:院長,本席之所以要問這個問題,就是因為據我了解,現在中研院有些階層的人數不夠,就像剛剛院長講的高階的人不足、低階的也不夠。國研院、經濟部等各研究單位的人統統都不夠,台大的教授被挖走,而且不只是台大的教授,其他大學的教授也同樣有被挖走的狀況。
  • 翁院長啟惠
    對。
    蔣委員乃辛:在這種情況之下,我們的人才培育要怎麼辦?如果將來生技園區蓋好之後人真的不夠,那要怎麼辦?我們花了那麼多的錢去蓋生技園區,結果卻因為人力不足而影響生技園區的運轉,那個時候又要怎麼辦?基本上,院長非常關心人才的培育,你是第一位喊出「人才宣言」的人,培育人才也是中研院的三大任務之一,對不對?
  • 翁院長啟惠
    對。
    蔣委員乃辛:在這種情況之下,對我們國家來講,人才培育喊了這幾年下來,可是現實狀況讓我們覺得流出去的人才比留下來的人還要多,那要怎麼辦呢?
    翁院長啟惠:現在比較基本的問題就是待遇、研究環境和研究經費,從國際的角度來看,臺灣在這三方面的競爭力慢慢的在減弱,其他國家進步得比較快,所以現在就是這種狀況。
    蔣委員乃辛:那我們要怎麼辦?薪水低,其他方面又不如人家,所以人才統統跑掉了,那我們要怎麼辦?
    翁院長啟惠:從長遠來看,我們整個產業的政策、產業的結構要調整,從創新方面去發展,才有辦法改善待遇。當然,政府的研究經費也是有限的,不過像稅制方面如果能夠做得好,讓政府的稅收增加,那就能夠挹注更多的研究經費,所以這些其實是滿長遠的問題。中央研究院在國內算是相當好的研究環境,我也要感謝政府對我們各方面的支持,不過人才的養成跟出路受到很多客觀環境的影響,所以我們必須要長期的來……
  • 蔣委員乃辛
    你有沒有跟毛院長說你覺得要如何提升人才培育、留住人才、甚至把國外好的人才挖過來?你有跟毛院長講過什麼具體的辦法嗎?
    翁院長啟惠:毛院長才剛上任不久,我有跟他見過幾次面,我會找個時間來好好跟他請教這方面的問題。
    蔣委員乃辛:本席對前後任院長也有質詢過好幾次,國發會是一個平台,由各部會向國發會提出人才的需求,可是在本席看了相關資料以後,我覺得各部會還是都像在參加作文比賽,就是看誰寫的文章好而已。本席希望不要只是做表面工作,應該要真正落實人才的培育,讓我們國家能夠更往前進一步,這才是最重要的事情。院長,希望你能夠跟毛院長多溝通一下,我們大家一起來努力,提升我們對人才培育的計畫和經費,好不好?
    翁院長啟惠:我要感謝蔣委員對這方面一直很關心,我們也有很注意這方面要怎麼做比較好。不過美國科學人雜誌最近做了一些調查,他們每年都有提出報告,臺灣在人才、資金、法規、制度、研究環境、智慧財產等等其實是滿不錯的,在亞洲我們僅次於新加坡,還勝過日本、韓國、中國大陸和以色列,所以我們還是覺得滿欣慰的,政府對這幾個方面都有在後面支持,所以如果我們能夠持續努力,將來還是有希望的。
    蔣委員乃辛:院長,那我們就一起來努力,好不好?
  • 翁院長啟惠
    好。
  • 蔣委員乃辛
    謝謝
  • 翁院長啟惠
    謝謝。
  • 主席
    請陳委員亭妃質詢。
    陳委員亭妃:主席、各位列席官員、各位同仁。關於中研院南區分院,本席看到中研院的報告裡面只有簡短的幾行字,但是看不到我們想要了解的內容,所以本席要請問院長,中研院南區分院現在的進度是如何?
  • 主席
    請中研院翁院長答復。
    翁院長啟惠:主席、各位委員。行政院是希望我們做比較長遠的規劃,我們也開始要進行一個像國家生技園區的這種規劃,就是委託廠商幫我們做一個比較長遠的規劃。
    陳委員亭妃:所謂長遠規劃的定義是什麼?因為這太籠統了,行政院現在到底是要求你們朝哪個方向做?所謂長遠的規劃是要到多長遠?是100年或200年?長遠規劃是什麼意思?因為你們從101年開始有這樣的計畫,到現在已經104年了,經過這麼長的時間,似乎還是一直在原地踏步。現在唯一可以確認的就是地點確定了,就是在臺南高鐵站旁邊,那下一步的規劃是什麼?現在是要委託專業的顧問公司來做一個先期規劃報告書嗎?
  • 翁院長啟惠
    對。
  • 陳委員亭妃
    那你們預計這份先期報告書多久可以完成?
  • 翁院長啟惠
    應該是幾個月。
  • 陳委員亭妃
    到底是幾個月?
    翁院長啟惠:我有跟毛院長談過這件事情,他是有答應從土地購置開始,在產業專業區……
    陳委員亭妃:那是雙軌並行嗎?是一方面購置土地,一方面做先期規劃報告嗎?是雙軌並行嗎?
  • 翁院長啟惠
    這個我不太瞭解。
    陳委員亭妃:那誰比較瞭解?對於這整個案子,誰比較瞭解?這是大案耶,我不知道中研院把這個案子擺在哪個位階,但是對於台南來說,這是一件大事。
    翁院長啟惠:剛才專委告訴我,先期規劃6月就會出來了,之後……
  • 陳委員亭妃
    現在已經發包出去了?什麼時候發包出去的?院長是不是請對此案比較熟悉瞭解的同仁來向本席答復。
  • 翁院長啟惠
    我請吳專委向委員答復。
  • 主席
    請中研院總務處吳專門委員答復。
  • 吳專門委員政上
    主席、各位委員。我們在上個禮拜已經發包給世曦來幫我們做先期規劃工作。
  • 陳委員亭妃
    上個禮拜才剛發包出去?
  • 吳專門委員政上
    對。
  • 陳委員亭妃
    預計6月要提出先期規劃報告書?
  • 吳專門委員政上
    對。
    陳委員亭妃:現在是要雙軌並行嗎?剛才院長有提到土地的部分可以先處理,因為毛院長已經答應了,請問專委,現在土地可以先處理嗎?
    吳專門委員政上:依照行政院國發會的次序,我們是希望先進行用地的取得,但用地取得的先決條件是要通過所謂的先期規劃書,所以6月份完成先期規劃之後……
  • 陳委員亭妃
    先期規劃報告書出來之後才要去做購置土地的動作?
    吳專門委員政上:是,沒錯。
    陳委員亭妃:先期規劃書在6月份出來之後,這個部分就一定會定案嗎?還是必須經過什麼樣的程序才能再進入土地購置階段?你們總要有個時程表吧!說真的,中研院對於南部院區的部分,一開始講的很大聲,我們對此有很大的期待,但現在似乎是停頓了,你們沒有辦法把整個計畫時程表擬定的很清楚,這是很危險的,對於台南來說,我們很擔憂,院長好像明年就要退休了,是嗎?
    翁院長啟惠:對,明年。
  • 陳委員亭妃
    確定了嗎?
  • 翁院長啟惠
    確定。
    陳委員亭妃:院長退休之後,這個案子還會繼續嗎?
    翁院長啟惠:會繼續啊,我想……
    陳委員亭妃:你能保證嗎?如果2016換民進黨執政,我們確定一定會繼續啦。
    翁院長啟惠:我想不管誰執政,中央研究院過去的傳統是會繼續的……
    陳委員亭妃:但我們很擔心耶!好不容易在台南有這麼大的計畫,對於院區的規劃以及學術界的研究,大家是眾所期待與矚目,可是時間太延遲了!
    翁院長啟惠:我們沒有想到要有先期規劃書,因為我們本來就有規劃書,而且都有期程,後來因為我們在進行國家生技園區……
    陳委員亭妃:院長這樣說讓本席更擔心了,你說中研院原本有個計畫,但是這個計畫被行政院打回票……
  • 翁院長啟惠
    要更完整。
    陳委員亭妃:他們要求你們再做一份先期規劃,這是不是代表行政院故意在拖時間?中研院對於南部院區原本就已經有規劃了,你們也把院區計畫送到行政院,結果被行政院打回票,要求你們再去做一份先期規劃報告……
  • 翁院長啟惠
    要比較完整的。
    陳委員亭妃:你說要比較長遠性的,所以我剛才請教院長的就是,行政院的長遠性有什麼樣的指標?要不然為什麼要打掉你們原本的計畫,要你們再提出比較有長遠性的先期規劃,這等於是否定你們原本的規劃,認為你們的規劃沒有長遠性哦!
  • 翁院長啟惠
    不夠完整啦。
    陳委員亭妃:中研院怎麼會提不夠完整的計畫上去呢?這是大案耶,怎麼會不夠完整呢?這是不是在拖時間?院長要小心耶,聽你講完之後我更擔憂了,我認為行政院在拖時間,是不是拖到2016下台之後就不用做了,是這樣嗎?
    翁院長啟惠:不會,這個我們會繼續。
    陳委員亭妃:院長,既然你這樣說,我覺得行政院是別有用心,退了你們的規劃書,要求你們去做長遠性的先期規劃,但是到時候對於這份先期規劃報告他們是否會接受還是未知數,我剛才有問你先期規劃報告到購置土地這中間還隔著什麼樣的程序?是不是要等行政院通過先期規劃報告?他們要先接受這份先期報告書,之後才可能核定讓你們去購置土地,是不是?
  • 翁院長啟惠
    對。
    陳委員亭妃:所以中間才是關卡,如果你們提出的先期規劃報告,他們還是不能接受,還是認為不具有長遠性,有可能還會再被打回票,是嗎?
  • 翁院長啟惠
    有可能。
    陳委員亭妃:對啊,這樣購置土地是不是又變成空的,是不是又卡住了?
  • 翁院長啟惠
    這個我們會……
    陳委員亭妃:院長,我相信你只是不敢講,但是你應該稍微也有一點這種感覺,行政院應該是有點故意在拖延這個時程,如果是這樣,6月的先期規劃報告書送到行政院後,一定又會被簽一大堆理由,如果被簽一大堆理由,後面的購置土地就不用講了,他們可能會要求你們再去修正規劃報告,院長,你有沒有詢問過行政院所謂長期目標的用意是什麼?
    翁院長啟惠:有,我們有三塊,一塊是生技方面,尤其是農業生技,還有人文考古及光電資訊,這三塊也要考量到研究院目前的……
    陳委員亭妃:院長,這個你們原本的規劃就有了嘛!如果你說夠不夠縝密,這是另一回事,要把所有的規劃做得更詳細,這一點我接受,但是現在他們的作法是把你們原本的規劃報告退回來,要求你們再做一份比較完整的先期規劃報告書,所以我猜測6月有可能會再退案,如果這樣就會停擺了,院長,你要小心啊!
  • 翁院長啟惠
    好。
    陳委員亭妃:你要小心啊!我們這麼支持,而且一直期待能趕快有進度,從101年談到去年終於定案,地點選在台南高鐵站,去年地點定案到現在卻完全是空的,現階段還要先做先期規劃報告,6月份報告才會出來,本席希望6月份報告提出來後不要再是空的了,6月份的先期規劃報告出來後,請行政院不要再故意刁難,馬上進行土地的購置,這樣才是一步一步的進行,否則我相信等到馬英九2016下台時,南部院區還是一個空的、假的!拜託院長努力一下!
  • 翁院長啟惠
    好。
  • 陳委員亭妃
    謝謝。
  • 翁院長啟惠
    謝謝委員。
  • 主席
    請賴委員振昌質詢。(不在場)賴委員不在場。
    請許委員智傑質詢,許委員質詢後休息10分鐘。
    許委員智傑:主席、各位列席官員、各位同仁。有關全球挖角的問題,院長應該也感受非常深,事實上,我們真的感到憂心忡忡,中國及其他國家一直在挖臺灣的人才,我們到底有什麼因應之道?未來到底要怎麼辦才能夠留住臺灣人才?
    請看螢幕上這張資料,這是二則新聞,一則是台大教授被挖走的新聞,一共有12位台大教授出走,另一則是對岸用高薪挖臺灣的人才。接下來是中研院近5年來人才流出的相關數據資料,不論是轉任國外大學、研究機構及其他因素,導致中研院流失了很多人才,所以我們也一直在思考要怎麼樣來留住人才?但是如果看到中研院薪資與國外的比較資料,可以看出中研院的薪資不及世界水準,這張圖表有二個顏色,底下的顏色是最低,而上面的顏色是最高,最低的部分,我們是比大陸還高,但是最高的部分,差距就非常大,請問院長,你的薪資大概是多少錢?
  • 主席
    請中研院翁院長答復。
    翁院長啟惠:主席、各位委員。特聘研究員的薪資算是不錯,但是助研究員、副研究員與研究員的薪資與助理教授、副教授及教授的薪資一樣,整體來看是比較低。
    許委員智傑:大概都十幾萬,對不對?
    翁院長啟惠:大概十萬左右,與國際相比算是低。
    許委員智傑:聽說對岸挖角也是用10萬來挖角,只是我們以台幣計價,他們用人民幣計價,一差就差了5倍,所以現在留下來的院士也不簡單,都是因為愛國、愛臺灣,寧可留在臺灣也不願意出去。但是老是用愛國心來留住人才也不是辦法,有些人並不是不愛國,只是生活有困難,所以就會離開,在這個情況之下,我不知道院長有沒有什麼作法可以留住臺灣的人才?
    翁院長啟惠:其實這一點我也經常向委員請教,我想這要從待遇、環境與制度面三方面來努力,因為這不只是待遇問題,還要讓研究人員或教授有發展的機會與空間,這是滿重要的。如果他們覺得回到臺灣不太受尊重,發展上又有很多限制,回來的意願就不高,所以這個不只牽涉到待遇問題,環境與制度面也都要有配套,來營造學術發展的環境,這樣才能留得住人才。當然,我們有很多制度面的設計,包括評鑑制度、產學合作制度,及學術成果的看待,如果能把這些都做好,好的人才自然會來。
  • 許委員智傑
    我們什麼時候可以做好?
    翁院長啟惠:這些本來就存在,現在只是執行的問題,例如待遇,我們有沒有決心要改善,研究環境與研究經費,甚至制度面……
    許委員智傑:院長,連中研院都留不住人才,台大也留不住人才,臺灣比較優秀人才到時候又被人家用5倍薪資挖角時,到底最後有多少人能撐得住?
    翁院長啟惠:中央研究院其實並不是留不住人才,目前比較大的問題是有沒有辦法爭取到頂尖人才,那是我們比較關心的。
  • 許委員智傑
    頂尖人才也是用現在的薪資嗎?
    翁院長啟惠:當然,除非是特聘研究員,研究員、副研究員、助研究員當然有不同的薪資……
    許委員智傑:院長,我們很擔心,而且是替院長擔心,要怎麼樣才可以讓中研院有更好的機制與制度?或者說要怎麼改變?我們可以一起向行政院要求,讓中研院將來可以留住更好的人才,這是院長需要去思考的。
  • 翁院長啟惠
    對。
    許委員智傑:我知道中研院也很用心,請問院長知不知道現在螢幕上這張圖片是什麼?
    翁院長啟惠:最上面的是在講對於國際殊榮及特殊優秀人才會有一些彈性,例如要進用助研究員,起薪是有一些彈性……
    許委員智傑:院長,時間有限,我們就簡單來說,其實有很多方法,中研院要去研究,我這個是小玩笑,這是從中研院網站出來的,這叫月老銀行,中研院還有介紹未婚同仁交友網站,不知道院長知不知道,但這都是好事啦,只是我們要去想想看另外還有什麼積極的作為,例如之前本席曾向院長提過教授多元升等,有沒有可能多元指標、彈性薪資?有沒有可能對於頂尖人才採用另外的標準?如果要把一般薪資的整體結構提高,現在的困難度可能比較高,但到底有沒有機會?如果沒有辦法把整體薪資結構提高,有沒有可能改為採用彈性指標?以院長的角度來看,要怎麼樣留住中研院的人才,你有沒有想法?有沒有去做?行政院的回應又是如何?我希望有些具體的東西出來,我們才會覺得院長真的有替院士爭取該有的權益,對於這個部分,院長有沒有什麼積極的作為?
    翁院長啟惠:院士方面沒有問題,我講的是比較新進的人員,包括助研究員、副研究員與研究員這三個層級,因為受到公務體系的限制,所以薪資結構是動不了的,這個如果能讓學術界……
    許委員智傑:彈性多元指標、彈性薪資的部分,有沒有什麼標準?
    翁院長啟惠:那個非常有限,因為教授就是10萬,這是動不了的,如果我們打破公務體系的框框,讓學術界有這樣的彈性……
  • 許委員智傑
    學校裡面有沒有機會使用多元指標?
    翁院長啟惠:我覺得學校也有困難,連私立學校都有困難了!
    許委員智傑:院長,臺灣有很多制度都被綁死了,中研院是龍頭,怎麼樣去規劃我們一直強調的產學合作,包括衍生企業、社會企業,要怎麼樣來幫助教授?讓他們在升等時能有多一點的機會,如果表現良好,薪資也有調整的機會,我們是不是能把僵化的教授薪資制度與企業結合制度做得更彈性一點,讓臺灣教授有不同的出路,有更寬廣的出路,讓他們能心甘情願的留在臺灣,院長認為這個有沒有可能?
  • 翁院長啟惠
    這是有可能啦!
  • 許委員智傑
    那是不是可以拜託院長趕快來設計。
  • 翁院長啟惠
    好。
    許委員智傑:這個如果不去做,老是坐在那裡空等、怨嘆、煩惱,根本就沒有任何效果!
    翁院長啟惠:對,這個法源是科技基本法,用這種思維在……
    許委員智傑:所以我剛才提到,院長是不是可以有一點積極性的作為,不要只是等而已,我們也有積極改變的方案,可以協助中研院,協助國內的教授去做調整,這個擔子可不可以拜託中研院擔下來?
  • 翁院長啟惠
    這個部分我們會積極地來做處理。
    許委員智傑:拜託中研院來設計,我們也會來協助。總之,我們要有作為!至少要將方向、目標、程序訂定出來,我們才有機會改變。拜託院長開始著手來進行。
  • 翁院長啟惠
    就是突破目前這個薪資結構的限制。
    許委員智傑:對。目標包括院士及其他大學教授,讓我們可以創造一個比較好的環境,我們也會協助院長來進行。
  • 翁院長啟惠
    謝謝。
  • 主席
    現在休息。
    休息
    繼續開會
  • 主席
    現在繼續開會。請陳委員淑慧質詢。
    陳委員淑慧:主席、各位列席官員、各位同仁。中研院為了善盡知識份子的社會責任,民國97年開始針對國內外重大社會議題進行研議,並對政府提出一些政策建議,包括我們的人口政策、租稅改革、環保議題、能源議題等等,中研院確實為台灣社會創造了正面的能量,本席要給予肯定與支持。這幾天讓國內爭論不休的重大社會議題,相信院長也猜得到,即:台灣該不該加入亞投行,已引起朝野之間的不信任。請問院長,要不要對此事發表您的看法?您認為亞投行31個會員組織,台灣該不該參與?台灣有沒有機會成為創始會員國?
  • 主席
    請中研院翁院長答復。
  • 翁院長啟惠
    主席、各位委員。這個不是我的……
  • 陳委員淑慧
    本席想請教您的意見。
    翁院長啟惠:就一般的看法,像過去有世界銀行、亞洲開發銀行,還有國際貨幣基金會等等,大都是歐美在主導,現在亞洲國家也開始注意到這些事情,我覺得這是好事。
    陳委員淑慧:所以你也認為台灣應該要有這個機會,舉手表示我們要參加?
    翁院長啟惠:對。現在社會上的爭議是我們要用什麼名稱加入,並不是對加入有太大的意見;我們是民主國家,所以很多決策過程……
    陳委員淑慧:社會大眾當然可以做討論,但是要避免內耗,大家都可以提出意見,但是不要影響到國家共同的利益。院長應該也同意,兩岸關係絕對會影響台灣的發展,本席建議中研院應該成立兩岸關係研究小組。不論在國際上,在社會發展上,甚至在經濟上,兩岸問題都會影響到台灣的整體發展。中研院已經有這麼多研究小組,對於兩岸的議題,應該責無旁貸的成立小組,來加以研究。院長認為如何?
  • 翁院長啟惠
    我們回去……
  • 陳委員淑慧
    可以考慮嗎?
  • 翁院長啟惠
    可以。
    陳委員淑慧:為了解決台灣人才失衡危機,院長在100年8月的時候曾和18位學者提出人才宣言,這三年多來,我們有沒有一些積極性的作為?中央政府對人才流失這個問題的因應與作為,院長認為及格嗎?
  • 翁院長啟惠
    不夠積極。
    陳委員淑慧:最近台大楊校長也說了,台大去年已有12位老師被挖角,大家用高薪挖角,聽說中研院這幾年也是有這個狀況,對不對?
  • 翁院長啟惠
    有。
    陳委員淑慧:這個問題非常非常的嚴重。我們從若干報導得知,不論是國立大學、國衛院、國實院、中研院都有類似的問題,不要說研究人才,就連研究助理都非常難找,而我們的研究單位和行政單位,好像也沒有方式去做整合,大家都是各自為政。請問院長,我們有什麼樣的因應方式?不要因為人才的流失,而削弱國家的研究能量。
  • 翁院長啟惠
    我想學術單位也有很多的想法……
    陳委員淑慧:包括教育部、國發會、經濟部、科技部,甚至中研院,我們要如何去整合這些研究單位?要用什麼方式去攬才、留才?怎麼樣去創造可以留住人才的工作條件與環境?
    翁院長啟惠:學術單位受到制度面的影響,所以它的工具有限,我想這個部分需要學術單位和政府一起來……
  • 陳委員淑慧
    不就是我們要一起想方法去對應?
  • 翁院長啟惠
    對。
    陳委員淑慧:本席認為,可以參考亞洲其他國家在人才培育和它的招攬機制,有什麼樣的作法,看看台灣是不是也有類似的政府機構能夠去統籌、啟動相關的計畫。不論是日本、新加坡或是中國大陸,他們不是有計畫,就是有獨立的機關在進行攬才;反觀台灣是各個部會各行其是。我剛剛提到的教育部、國發會、科技部、中研院,大家都有一套人才使用辦法的機制,但是沒有辦法將所有資源加以整合、互補,造成多頭馬車情形,我認為三年多來的人才培育成效不彰,院長也認為是滿消極的,這麼多年了,還是在原地打轉,怎麼辦?
    翁院長啟惠:我同意委員的看法,我們的做法是比較分散的,像中國大陸是用資金挹注以為改善;新加坡是較有統籌地在規劃;日本則已相當進步,所以本來就有很好的環境能夠吸引人才。我們現在的確較分散,須有較整體的看法,進而去改善待遇、環境跟制度面的問題。
    陳委員淑慧:對,從策略面、政策面著手,總是要有人去主導這個事情。三年多前院長就已提出,將此事啟動了,但政府各單位如何落實當時大家所共識的人才宣言?應由一個單位從政策、機制上加以統籌,否則,三年多來原地打轉,即使another三年恐怕也看不出願景。院長,我們覺得很可惜,設法打造良好的環境,創造能讓這些人才有誘因想要在台灣發揮所長的環境,是政府責無旁貸的事,應負全權的責任,對吧?
  • 翁院長啟惠
    對。
  • 陳委員淑慧
    你認為哪一個機構、哪一個機關最適合主導此事?國發會嗎?教育部嗎?
  • 翁院長啟惠
    國發會、教育部、科技部、經濟部。
    陳委員淑慧:到目前為止,還是各自為政。
  • 翁院長啟惠
    對。
    陳委員淑慧:我們必須學習日本、新加坡,由一個獨立單位去統籌這些main power的start嗎?
    翁院長啟惠:我們的設計其實是要由政務委員扮演這個角色的,因為他可以跨部會來統籌,但現在給政務委員的權力跟工具有限,所以的確是有一些問題。
    陳委員淑慧:我們知道問題,我們怎麼辦?請院長勉為其難,再想想一些辦法,並告訴我們,人才宣言發布之後,從機制上、政策上應如何統籌,以有效處理這個問題,是不是再研究一下?
  • 翁院長啟惠
    好。謝謝。
  • 陳委員淑慧
    謝謝。
  • 主席
    請何委員欣純質詢。(不在場)何委員不在場。
    現在輪到本席質詢,請陳委員淑慧暫代主席位。
  • 主席(陳委員淑慧代)
    請陳委員學聖質詢。
    陳委員學聖:主席、各位列席官員、各位同仁。院長,我們每半年見一次面,每次見面我都問你一個問題,你知道我問你什麼問題嗎?
  • 主席
    請中研院翁院長答復。
  • 翁院長啟惠
    主席、各位委員。有沒有跟總統見面!
    陳委員學聖:院長,你真的有把我的話放在心中。半年又過去了,有嗎?
    翁院長啟惠:我正在安排,因為有一個相當重要的議題想要跟總統請教,就是有關減碳的問題,因為年底將在巴黎召開相關會議,所以全世界都受到壓力。
    陳委員學聖:談減碳就低估了你跟總統見面的重要性了。減碳雖很重要,但是跟總統可以談更多的事。我覺得比較遺憾和可惜,我會持續問到下個會期還是再問,原因在哪裏?因為我對中研院非常尊重,不僅我,包括本會同仁亦是如此,大家也看得出來,我們在審今年度預算時,中研院大概是少數沒有被凍結預算的單位,所以你根本不需要為預算解凍來報告。其次,今天這個報告的時間是院長你給我的時間,是我在配合中研院,因為中研院很多所長、副所長必須參加國際會議,所以選一個能讓大家都能在這裏列席的時間,我覺得院長的考慮非常好,但你也看得出來立法院非常尊重你,在這個原因之下,我要說曾跟院長提到的:中研院要做的事情就是要想別人沒有想的事情、做別人做不到的事情,或別人不想做的事情。你們不會受到政黨輪替的影響,在高牆之內做最好的學術研究,這是我對院長及在座所有所長、副所長最認真的期許。
    剛剛有人提到很多有關人才流失的問題,我覺得待遇應有一定的水平,但待遇絕對不是中研院所有研究人員唯一追逐的目標,……
  • 翁院長啟惠
    同意。
    陳委員學聖:不然,以前唸歷史是沒有前途的,但現在我的同學當副院長,人家用高薪挖角,他竟然不走,這就不單純只是待遇的問題了。我想在座各位一定都有使命感在,而且沈浸在浩瀚知識領域的研究中,研究本身就是一種樂趣,所以如果中研院一直在追尋待遇,那絕對比不過其他國家及大廠、大企業,因為他們會用更高的薪水迅速將人挖走。會留下來的人絕對有使命感在,所以讓研究員願意留下來的因素,反而是我認為院長應該努力改進的。我特別在此提醒院長此點,如果你一直在加薪,到後來只是培養很多市儈,很多人見利忘義,哪裏有高薪就往哪裏跑,我不希望見到中研院有這樣的情況,所以才說希望你們在高牆之內去做別人沒有做的事情、做別人不想做,或別人想不到的事情,要想30年、50年以後的發展,正因如此,所以我看到你的報告中少了一些堅持。
    我本人是客家女婿,對原住民也非常重視,剛剛你呼應陳碧涵委員說,客家、原住民的研究也很多,可是這個報告中,人文社會科學組裏面類似民族、現代國家跟中國研究等更大題目的,你都是用6行字就敷衍掉我們了,對我來講,你是不是應該增列報告內容?我覺得原住民、客家都很重要,但你應該還要有更大的格局去想其他別人沒有想到的事情,而且這個速度變化非常快。今天談亞投行、中國的崛起、一帶一路,這些議題並不是今天發生的,而是須經長期的研究,別人推出這議題時,我們才知道因應對策在哪裏。我說你應該常常跟總統見面的原因是,太多的行政、部會首長都忙於今天如何應付立法院,他們無法想到政務,更無法想到未來的台灣,中研院要做的是這部分的事情,但我看到你給我的報告中我覺得很有興趣、很重要的研究都是以6行字帶過,可見院長也在敷衍我,所以我也要比照陳碧涵委員、原住民,你要加強給我一些報告,好不好?這是我對院長的期許。
    翁院長啟惠:好,感謝委員的提醒。
    陳委員學聖:最後我要講兩個事情並給大家作個參考,這也是在呼應我剛剛提到的,在中研院從事研究工作的人待遇不是唯一的標準,最近中研院王副院長也去了師大文物保存維護研究發展中心,安排王副院長去的原因是,師大有個非常棒的文物維修中心,裏面主要以東方畫的修復作中心點,現在的主任叫張元鳳,他非常有理想性,曾到日本攻研修復,所以不論是中國畫或日本東方畫的修復,他都是首屈一指的。六、七年前李遠哲院長也去參觀過,當時張元鳳主任就有跟他提到他們有在修復老畫,尤其像是日本的絹畫,但卻不曉得可以透過什麼方式才能將它人造劣化亦即迅速老化。李遠哲院長想了想後告訴他,請他加入臭氧試試看。就因為院長稍微講了這句話,就成了我們的獨家祕方,這個祕方更成了全世界,甚至是超過日本修復絹畫的領先技術。因為在修復的過程中有加入了臭氧,所以可讓現代的絹老化到跟當時的作品相同的程度。就是這樣的觀念立即產生了改變,如果今天這個工作全都以金錢來看待,李遠哲院長和張元鳳主任就能去申請專利了。全世界只要修復絹畫,都要來向他們索取祕方,他們只要在家裡就能坐領高薪了,因為需要修復的畫只會與日俱增,在從事文物保存的時候,這些畫只會更需要保存、維護與維修。然而,這個祕方如今已公諸於世,連我今天都講出來了,只要在修復過程中加入臭氧即可。李遠哲院長與張元鳳主任都沒有把這個技術當成個人的私有財,而是把它當成台灣與日本在修復絹畫時重要的共同文化資產。你知道嗎?這就是中研院人該有的胸襟,以上是我第一個小故事,先跟院長分享。
    再者,我看到的感觸是因為你有提到一些公共服務,報告中有提到一些院士、所長與學界和社會做出結合。我要舉一個失敗的案例,但是希望這個案例不要打擊到大家對公共服務的投入。前國發會的管中閔主委,他也是中央研究院的院士對不對?
  • 翁院長啟惠
    對。
    陳委員學聖:我看到你在報告中還有把他入殊榮之列,因為他在去年拿到了世界科學院(TWAS)的院士。擁有這個資格的人很少很少,去年也只有3位。他可以在國際的認可下拿到世界科學院的院士,可是卻敵不過立法院,你覺得為何會發生這樣的情況?
  • 翁院長啟惠
    環境不一樣。
    陳委員學聖:是立法院比較惡劣,考試比較嚴格嗎?
    翁院長啟惠:不是,可能學者所存在的環境,一直跟其他的單位不同,所以要有些適應,學者不一定都能很順利地從政。
    陳委員學聖:實際上他也不是吃素的學者,他對五湖四海也瞭解得很多才會自稱管爺。他是一個很好相處的人,可是卻仍不敵這個環境。我覺得從去年到現在為止,很多事情都在變化,希望在座各位若有公共服務的機會,絕對不要客氣,不要害怕立法院也不要害怕社會的指責。如果有這樣的勇氣,就請鐵肩擔道義,不然就可惜了中央研究院所提供的優質環境。
    同樣也要拜託院長的是,我剛剛有私下跟幾位談到,中央研究院的成員都是頂尖中的頂尖,而合作的大學也是頂尖中的頂尖,連合作的學生也都是頂尖中的頂尖。然而台灣的中南部有許多處於中下階層的學生,他們從進大學第一天開始就在為學貸而忙,中央研究院對他們而言是很遙遠的。如果你們可以給他們一個啟發,就能讓他們在社會上整個翻轉過來。去公立大學演講,中央研究院的好奇心可能沒那麼強,但是如果可以到中南部給這些中下階層的學生一點啟發,播下一點種籽,這些學生也許有人就會成為中央研究院未來的院士。我期許中央研究院在社會資源的翻轉與重新分配上盡一分心力,謝謝。
  • 翁院長啟惠
    非常感謝。
  • 主席(陳委員學聖)
    接下來登記質詢的許委員添財、林委員德福、黃委員偉哲、蕭委員美琴、李委員昆澤、李委員桐豪、陳委員歐珀、薛委員凌、邱委員文彥、李委員貴敏、吳委員育仁以及蘇委員清泉均不在場。
    請邱委員志偉質詢。
    邱委員志偉:主席、各位列席官員、各位同仁。有幾個問題想請教翁院長,國家生技研究園區明年會在南港完成啟用對不對?
  • 主席
    請中研院翁院長答復。
  • 翁院長啟惠
    主席、各位委員。對。
  • 邱委員志偉
    這個部分從籌備到興建大概投入了多少資源與經費?
    翁院長啟惠:約莫二百二十幾億元,包括國防部的搬遷與……
    邱委員志偉:花二百二十幾億元打造這個園區可以創造很多就業機會,也會產生群聚效應。請問你們有沒有考慮也在南部設立一個國家生技研究園區的南部分區?你們院裡有這樣的規劃嗎?
  • 翁院長啟惠
    因為我們在南部的院區本在台南就有一個生技方面的規劃。
  • 邱委員志偉
    也是園區性質的嗎?
  • 翁院長啟惠
    算是規模比較小的……
  • 邱委員志偉
    我所指的不是你們位在高鐵旁邊的南部院區。
    翁院長啟惠:我們南部也有育成中心,同時還有……
  • 邱委員志偉
    你們的育成中心在哪裡?
    翁院長啟惠:在台南市,同時也有進行研發的南部院區,所以也和國家生技研究園區類似。惟世界各地在生技園區的發展上其實是有條件的,比如只有波士頓灣區和聖地牙哥……
  • 邱委員志偉
    我覺得做到南北的平衡是很重要的。
    翁院長啟惠:對,那是很重要的,所以我們在……
    邱委員志偉:把很多研究的能量或資源都放在北部,我覺得對南部不見得公允。如果能相對地在南北各成立一個國家生技研究園區,相信也能帶動南部在生技研究上的發展。
    翁院長啟惠:我同意,所以我們在……
    邱委員志偉:規模不用那麼大,像位在南港的那個園區明年就要完工啟用了,也花了二百多億元。在南部像在高雄也有很多人才,土地也大所以相對的土地成本也不會那麼貴,只要投入比較少的資源就能創設出跟南港一樣的國家生技研究園區,也可以帶動南部在生技研究上的發展,同時還能促進就業機會與扶植相關企業。
    翁院長啟惠:我們是把地點放在台南,這對南部地區來講大概……
  • 邱委員志偉
    為何當初選的是台南而非高雄?
    翁院長啟惠:當時是因為台南有好幾個項目跟我們要發展的方向是一致的,諸如能源、農業生技與文化考古等,這些項目都是我們原來就有的規劃,所以就成了最適當的設置地點。畢竟我們在台南的考古已經進行好幾十年了,在農業生技方面也合作十幾年了,在資訊光電方面也與交通大學一直有合作,之後交通大學搬到台南的奇美館……
  • 邱委員志偉
    為什麼你們是跟交通大學合作而不是跟成大和中山大學合作呢?
  • 翁院長啟惠
    我們跟成大在考古和生技方面也有合作。
    邱委員志偉:關於南部院區這個部分,在規劃的時程上,你們何時會完成,還是遙遙無期?
    翁院長啟惠:我們是有規劃,但是現在就因為也同時在興建南港的國家生技研究園區,所以希望能在階段性的工作完成後,再到南部……
  • 邱委員志偉
    請問現在的進度是到哪裡?
  • 翁院長啟惠
    請問委員所指的是南部的部分嗎?
  • 邱委員志偉
    是的。
    翁院長啟惠:南部的部分,現在正提出完整的規劃書。所以在土地的取得上會先進行……
  • 邱委員志偉
    你們還沒取得土地嗎?不是台糖的土地嗎?
    翁院長啟惠:還沒有,但那會是我們的第一步。
    邱委員志偉:高鐵的台南站剛好是在台南市與高雄市的交界處,所以你們最好把院區一半設在台南市一半設在高雄市。
    翁院長啟惠:這要視以後的發展而定,那會有一些的條件,比如一定要在……
    邱委員志偉:因為你們的土地還沒有取得,而且那邊週遭的土地也很遼闊,主要還是台糖的地,這部分因為土地還沒有正式取得,所以能夠重新規劃區位,而且如果可以跨2個市的話最好,讓臺南市跟高雄市共同努力,使南部園區有更多人才跟能量。請問院長支不支持?
    翁院長啟惠:南部假如能夠這樣發展的話,對當地……
  • 邱委員志偉
    樂觀其成嗎?
  • 翁院長啟惠
    對南部是有幫助的。
    邱委員志偉:大家都很關心AIIB,它到底是國際組織、國際金融機構還是銀行?對臺灣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我國申請成為AIIB的會員國,日後會有什麼樣的scenario跟經濟效益?從經濟面來看,我國的外匯存底有四千億美金,它可以用來成立4個AIIB了。我們出資22億,到底能夠從中獲得多少利益,能夠有多少機會?萬一我們的國格或會員名稱被中國影響怎麼辦?那是非操之在我的,因為中國是主導國,這樣我國會不會被中國矮化,導致我們騎虎難下,進退不得?我想從經濟面的角度請教簡所長,AIIB對臺灣經濟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
  • 主席
    請中研院經濟研究所簡所長答復。
    簡所長錦漢:主席、各位委員。從經濟面來看的話,利應該是大於弊,因為如果沒有會員資格的話,就沒有資格去投標那些基礎建設。假如可以投標基礎建設的話,金額就不只22億了。
    邱委員志偉:從經濟的角度來看,應該是利大於弊。接著我想從國際政治的角度來看,同時請教柯所長,美國再三向臺灣反映要審慎為之,這會不會影響臺灣加入TPP?你是美國政策的專家。臺美關係或中美臺三角關係下,美國再三警告臺灣加入AIIB的話要很謹慎,因為老大哥並不是那麼同意,可是我們現在已經正式申請了,這樣子老美會不會用TPP制裁我們?
  • 主席
    請中研院歐美研究所柯所長答復。
    柯所長瓊芳:主席、各位委員。我只是覺得如果是三角關係的話就複雜了。歐美所一向都是處理美臺中的關係。看起來也許是美國在跟我們講什麼,但是後面還有其他力量,而且是2個人的時候只有1種關係,3個人的時候就可能有4種關係。
    邱委員志偉:這個三邊關係是不均衡的三角關係,是2大加上1小,所以是不等邊三角形。在這種情況下,可操之在我的空間少,換句話說我們可用的籌碼跟資源相對少,因此我們會聽2個大國的意見。問題是2個大國中,誰是敵國,誰是盟國很清楚。現在我們是加入敵國主導的AIIB,盟國─美國則是強烈暗示我們要深思,這樣會對美中臺的三邊關係造成什麼變化?
  • 柯所長瓊芳
    我只是很粗淺的認為小國在這裡就有力量。
  • 邱委員志偉
    小國怎麼樣?
    柯所長瓊芳:小國就有力量了,因為有2個大的,結果小的加到哪一個,哪一個可能就更大了。
    邱委員志偉:從國際政治及地緣戰略的角度來看,你覺得臺灣應不應該加入AIIB?
    柯所長瓊芳:我們等更好的機會,現在……
  • 邱委員志偉
    現在不要嗎?
    柯所長瓊芳:不是,我是說看誰給我們更好的條件。
    邱委員志偉:現在要進行抉擇。就這個事實以及國際戰略的角度來看,臺灣適不適合在此時決定,還是要跟日本一樣,等6月相關articles of agreement都已經確定之後再決定是否加入,也就是說不要急著加入?日本的做法可能比較審慎,要看整個遊戲規則及章程是否對他們有利,反觀我們卻是要積極成為發起國,目標是要參與議程主導,可是有那麼樂觀嗎,老共會對我們那麼好嗎?臺灣如果要參加AIIB的話,是不是該等6月份整個章程出來,並評估會不會矮化國格及主權之後再做決定?
  • 柯所長瓊芳
    我可不可以把問題帶回去給林正義跟裘兆琳?
    邱委員志偉:我不反對啦,畢竟這個議題可能還要研究1年。謝謝。
  • 主席
    接下來登記質詢的陳委員明文、江委員惠貞、管委員碧玲、羅委員明才、葉委員津鈴及黃委員昭順均不在場。
    登記質詢之委員均已質詢完畢。委員何欣純、呂玉玲及黃志雄之書面質詢,列入紀錄,刊登公報。關於本日議程作如下決定:一、對於委員質詢要求提供相關資料或以書面答復者,請相關機關於2週內送交個別委員及本委員會,但委員另行指定期限者,從其指定。二、報告及詢答結束。
  • 何委員欣純書面質詢

    一、中央研究院兩年前宣佈推動「南區分院」,並宣示預定落腳於高鐵台南站特定區的產業專用區內。其時預估開發面積、經費等皆有概述,本院朝野委員對此構想皆大力支持。然迄今中研院未提送「南區分院」預算與進度說明。敬請針對「南區分院」之進度予以說明。
    二、有關中研院中部中心之成立,本院曾以預算附帶決議方式要求「中研院應賡續推動中部中心之成立,以供發揮『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之最大效益」。中研院指出「有關中部地區成立與維運虛擬/實體『中部數位文化推廣服務中心』,本院數位文化中心將擔任從旁協助並提供經驗與諮詢的角色……後續除持續協助籌措必要資源,並與中部地區各學術與文教機構進行數位合作與推廣工作外,亦將設法導入科技部統籌之……資源,延續發展與推廣服務等相關業務」。敬請具體說明上開協助、合作與導入之計畫、已進行工作事項及相關會議,並請提供合作之學術與文教機構及其推廣業務相關說明。
    三、中研院業務報告仍著重國際人才養成與爭取,本席重視國際人才的培育,對於我國基層研究人才的養成亦極重視。本席曾經詢問有關中研院諸多計畫所培育之人才,留在相關領域深造的比例有多少?「博士生」是學術人才的根基,也是我國各種產業升級的學術與產業接軌人才,敬請中研院說明目前對博士生的培養措施、後續的職涯追蹤與輔導,相關措施與政策。
  • 呂委員玉玲書面質詢

    一、中研院研究成果轉介運用
    院長,本席看了中研院的專案報告,在去年跟前年,分別有約百件的專利申請,以研究能量、研究金額相當龐大的中研院來說,看起來好像有點少,請問院長原因何在?
    本席又看了我們產品權利金收入金額,去年是6百萬上下,而且不是平均喔,是慢慢成長到現在的6百萬,顯見過去中研院在研究專利運用上是有落後的,院長,我們每年投入大筆公帑去研究,中研院很多研究的尖子人才,可是在研究成果實際運用上,卻是有點不足,等於我們的研究歸研究,研究完了就把資料歸歸檔,讓學者寫寫論文出國發表,反而變成研究者的個人成就,這些都是人民公帑耶,院長,您的看法?
    監察院曾經對科技部做出調查,指出目前科技部眾多研究計畫,依政府資訊公開法都應該立即公開,但為了尊重學術慣例,如果研究者想要拿來發表論文,得給兩年緩衝期,不用直接公開,這在學術界上是很常有的慣例,可是這都是拿人民公帑去做的研究,擁有權應該屬於全國人民,結果卻為了個人學術成就,而被迫無法立即公開,讓出錢的老闆─民眾損失了他們所有的權益,院長,這種例子該不該譴責?
    本席想要點出的重點在於,中研院做為全國首屆一指的研究單位,這些學者都是具有預視的能力,能看到未來台灣、甚至世界的需求,所以才會去提早研究,而我們補助他也是因為這的確對台灣未來發展是有必要性的,這些成果除了立即公開之外,更重要的是如何將這些成果實際運用在國家政策、產企業,讓民眾能具體享有這些成果,可是現在卻沒有很強的連結,院長,您認為該如何去做?
    二、從水旱與空污談環境普查
    院長,最近大家都在搶,搶什麼,搶水!台灣面臨十年一來難得的大旱,很多水庫都乾巴巴的,從歷年台灣的降雨量來看,可見台灣的降雨型態已經有很大的改變,關於這點,院長看法為何?
    大陸記者柴靜,自己花了數年的時間,投入全副身家,去調查北京空污問題,出了一本穹頂之下,此本一出,世界譁然,尤其是鄰近大陸的台灣,一直以來台灣的空污問題都被定調是外來,結果有學者自己調查,境外空污不過只占台灣三成的量,有七成則是台灣自產的,這些資訊沉積已久,可是我們民眾卻不太知道,院長,您認為問題在哪裡?
    全球世界變遷,包含氣候變化迅速,我們正在面臨一個變遷中的環境,不管是人為造成還是自然轉變,對民眾來說,如果不能定期、每年獲得相關資訊,他們要去怎麼因應?所以本席認為環境普查是很重要的,可是社會環境範圍太廣,牽扯到太多相關部會,談到跨部會,真的,曠日廢時,實際要做普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院長,依你之見,該怎麼去做,又該怎麼公布,才能及時因應民眾的需求?
  • 黃委員志雄書面質詢
  • 問題

    1.今年的缺水危機讓台灣再度體認到水資源的重要,然而背後隱藏的是全球氣候劇烈變遷的事實與危機,近期的天下雜誌報導,中研院研究員提出警示,台灣「風調雨順」的日子愈來愈少,乾旱發生的節奏愈來愈快、強度也愈來愈強,大旱的間距從十五年、十年,到小於十年。這表示面對氣候變遷的高度不確定性,讓國家承受的風險愈來愈高。整個世界包括台灣,政府都要面對不能回頭的新趨勢,然而試問身為台灣最高的研究機構,面對環境變遷所帶來的各種挑戰,包括空氣品質、氣候變遷、水品質、水資源、國土保育、及生態變遷等,中研院是否提供相當研究數據或結果供各相關政府單位參考因應?或是各政府單位是否曾提出需求要中研院給予協助?以這次的缺水危機例子而言,試問從中研院的研究中,是否可以讓台灣每年忙著搶救水災、旱災的政府官員,因應二十一世紀的常態-極端氣候?依賴颱風解旱的宿命,能不能靠有效的管理,讓台灣有更穩定的水能源,不再和天對賭?明明是全世界降雨最豐饒的台灣,為什麼還會缺水?水已是這個世紀地球最重要的戰略資產,不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資源,而是有其極限的「能源」。各國政府逐漸把施政焦點從二氧化碳,擴大到水,聯合國已開始進行「水的十年」運動,公布《全球水資源發展報告書》中更明白點破,全球水危機日趨惡化,到了本世紀中期,全球五大洲將有七十億人面臨缺水危機。台灣當然也不能例外,但偏偏本席卻沒看到政府相關單位面對氣候環境變遷做了哪些努力?
    2.時代在進步,網際網路只會越來越繁忙,駭客攻擊政府單位的事件時有所聞,李光耀還未真的過世前,新加坡總理公署遭駭客入侵,國際媒體隨即發布消息信以為真,這事件透露出網路資安的重要性,第一時間若是不察,由駭客惡意散布的簡訊都可能造成民眾的恐慌,甚至是危及國安,以李光耀這事件為例,其入侵的是官署網頁,大部分的人一定會相信官方所發布的消息,(2013年時也曾發生,中研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建置的文化資源地理資訊系統,提供「走讀台灣」網站連結,點選後卻被導入AV成人影片網站)因此資安的防護就更顯得重要,近年美國、日本等國家已將網路間諜活動提高至國家安全層級來處理,曾經甚至有媒體報導指出,駭客攻擊活動最頻繁的國家,台灣排行全世界之冠,從軍事、政治乃至金融商業,已籠罩著「駭客危機」。據透露,許多活躍的駭客是大陸網軍,長年滲透台灣的國防、外交、民生(油、水、電)、航管、通信等關鍵系統,入侵規模及深度已構成「準戰爭程度」。日前行政院副院長張善政也證實,台灣是中國大陸駭客的攻擊試驗場,也將成立國家資通安全會報,來強化政府的資安防護能力,試問中研院旗下有資訊科學研究所,是否針對駭客網路攻擊進行研究提供行政院相關意見,或是培養網路網管資安人才?
    3.台灣生技人才荒其實已經討論很久了,低薪更促使人才荒的問題加劇,2014年時愛滋病雞尾酒療法發明人,何大一在一場對談就說「國內生技界人才的缺乏,恐需解決教育的根本問題」、「這不是新聞,50年前我在台灣讀小學的狀況,目前依然沒有改善。」。沒錯實際上,政府自2008年起即大力推行生技產業,從台灣生技起飛鑽石行動方案、台灣生技產業起飛行動方案,到國家生技園區的經費核定,都可以看出政府對台灣生技業的投入,中研院更是舉辦號稱具有東方諾貝爾獎的頒獎,其中生醫科技也是獎項之一,而近來伊波拉病毒更讓大家聚焦於生技產業未來的發展,日前行政院更是擘劃2016生物經濟藍圖,展現了政府對生技產業未來的信心,但偏偏本席現在每天看到的新聞都是,研究人員的人才荒、研究助理的低薪、生技人才出走等新聞,國家從過去就投入大筆經費、學術機構投資昂貴的硬體,結果卻找不到好的頭腦來壯大,真的很可惜。因為相較國外,國內研究助理感覺像打工,未來發展性不夠、薪資比國外低,很多人畢業後當了一、兩年研究助理,寧可到國外當研究助理,還有機會念博士,甚至留在國外工作。實際上台灣生技產業有充裕資金及多元研究方向,只要能留住台灣的生技人才,並網羅世界各國等地人才就能立即啟動,也有助於未來與國內研究人力銜接,檢視全球生技產業最成功的就屬美國,主因在於無論政界或投資人,都給予基礎研究者極大的空間自由發揮,「新的東西才會出來」,因此政府應扮演支援的角色,而不要太過主導生技產業發展的方向。
  • 鄭委員麗君書面質詢

    針對「中央研究院業務概況」
    一、從中央研究院宣佈要在臺南推動「南區分院」至今,已逾兩年。本院朝野立委對中研院此一構想,皆大力支持。惟中研院仍未提送相關預算,今日業務概況中亦未說明是否有所進展。中研院是否可就「南區分院」最新進度,提出說明?
    1.「南區分院」之規劃,無論就軟體部分即中研院業務南遷,或硬體部分即相關空間設置方案與土地協調,既是環環相扣,在實體工程展開前也必然要進行相關研究評估。中研院是否可以納入2016年中央政府總預算為目標,自明年起至少開始編列先期規劃費用?
    二、中研院今天的業務報告,著重的仍是國際人才養成與爭取的部分。但中研院因為地理區位,對研究員以上等級的國際人士或許沒有太大障礙,對於博士生等基層研究人員在日常生活上則頗多跨文化挑戰,本席也一再質詢在案。台北市政府刻正推動「東區門戶計畫」,將在南港地區大力推動交通為首的各項基礎建設,中研院是否可以院區為核心,推動中研院至南港車站地區對生活空間的國際化、多語化與便捷化,提出完整建言,並協請地方政府與相關中央政府單位辦理?
    三、另外,中研院近來在推動「中央研究院研究人員及研究技術人員倫理規範草案」之訂定,但此「倫理規範」初期草案由於內容與研究人員及研究技術人員之學術表現無涉,而著重在其是否觸犯外部法律等等,其效果中研院卻母庸新增規範創設;矧部分條文內容用語不明確,易生爭議,亦引發院內研究人員強烈反彈。中研院是否已聽取院內反對意見並就草案加以修正?草案之研擬是否已有法律專業人員參加?草案是否已進行充足之內部意見溝通?請中研院詳加說明?
  • 主席
    現在處理臨時提案。
    臨時提案
    建構客家知識體系是促使客家研究發展、深化、昇華成為客家學的關鍵步驟。中央研究院於人文社會研究中心執行之「客家文化研究計畫」,更是積累豐沛且質精的學術研究究成果。
    然為拓展有效延伸創新數位處理技術,並拓展運用數位典藏,建請中央研究院與客家學術機構合作,在智慧財產權無虞之情況下授權連結「數位典藏核心計畫」內容,開放提供完整瀏覽下載,以灌溉客家知識體系永續發展能量,厚植客家族群文化傳承基底,以帶動國內外客家學術研究風氣,貫連科際整合之「客家學」研究。
  • 提案人
    陳碧涵
  • 連署人
    黃志雄  孔文吉
    主席:請問各位,有無異議?
    請陳委員碧涵發言。
    陳委員碧涵:主席、各位列席官員、各位同仁。「免費」的字眼要不要寫在裡面,還是請中研院回去朝這個方向辦理?
  • 主席
    請中研院王副院長說明。
    王副院長汎森:主席、各位委員。我們的數位資料庫有很多關於客家的物件,但是其中有一些物件的智財權是我們不能左右的,因此建議在第6行的「授權連結」之前,加上「在智財權無虞的情況時」,如果智財權有疑慮的話由我們去溝通。有很多情形是瀏覽或觀看已經沒有問題了,但是完整下載的話會涉及智財權。這樣修改是不是比較好一點?
    主席:沒有其他意見的話,本案修正通過,並請中研院研究辦理。
    難得教育委員會提前結束,這並不表示委員不重視中研院,其實是非常重視,所以希望給大家多一點時間做研究,並對國家社會多做一點公共服務。我們再次謝謝中研院列席備詢,也謝謝本會委員。本日議程處理完畢,現在散會。謝謝各位。
    散會(11時23分)
User Info
孔文吉
性別
黨籍
中國國民黨
選區
山地原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