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院第9屆第6會期教育及文化委員會第2次全體委員會議紀錄
中華民國107年10月4日(星期四)9時1分至11時56分 @ 本院群賢樓101會議室 (主席:陳委員亭妃)
這裡放一些可以連回去原資料的功能
-
立法院第9屆第6會期教育及文化委員會第2次全體委員會議紀錄
時 間 中華民國107年10月4日(星期四)9時1分至11時56分
地 點 本院群賢樓101會議室
主 席 陳委員亭妃 -
主席現在繼續開會。進行報告事項。
-
報告事項
-
中央研究院院長列席報告業務概況,並備質詢。
主席:請中研院廖院長進行業務報告,時間10分鐘。 -
廖院長俊智主席、各位委員。今日的報告內容如下:
主席:現在開始進行詢答。每位出席委員詢答時間為8分鐘,得延長2分鐘;列席委員詢答時間6分鐘;因為待會兒10時有一件陳情案,所以質詢至吳思瑤委員先休息10分鐘,之後再繼續詢答;發言登記截止時間為上午10時30分;委員如有臨時提案,請於質詢結束前提出,處理提案時若提案委員及連署委員均不在場,依照往例不予處理。
首先請洪委員慈庸發言。
洪委員慈庸:主席、各位列席官員、各位同仁。院長今天的報告簡潔有力,一開始我先針對上會期詢問過院長的學倫議題,這次的業務報告用不到1頁的篇幅來說明,但是有關中研院在學倫的風波事件沒有比較深入的說明,例如大家很關心的生化所前所長的案件等,這些案件後續的處理狀況到底如何? -
主席請中研院廖院長說明。
廖院長俊智:主席、各位委員。關於生化所前所長的案件我們現在正在調查當中,詳細情形容我請孫執行秘書向你報告。 -
洪委員慈庸還在調查啊?已經過了一個會期了。
-
主席請中研院學術諮詢總會孫執行秘書說明。
孫執行秘書以翰:主席、各位委員。這個案件分兩部分,一部分是他在國外的論文,另一部分是他在國內作的論文,有非常多篇,中間的合作者包含了很多學校,所以內容的鑑定非常複雜,也跟不同的學校一起合作舉證。 -
洪委員慈庸你們預計大概在什麼時候會調查完畢?
孫執行秘書以翰:我們現在希望他們做階段性的決定,就是有一部分已經比較明確,可以先判斷做出結論,還有一些更複雜、需要花時間的,第二階段再去決定。
洪委員慈庸:我會提出這個問題,重點不是在個案,個案就回到個案去調查,而是我們要來討論制度面的問題。首先我們不要說學倫的調查很複雜,需要一些時間。但這是一個很簡單的問題,我之前有提到這位生化所所長是特聘的研究員,也是一位所長,當他在國外有另外一份工作的時候,為什麼你們連這樣的客觀事實都沒有辦法去查證跟發現?你們的行政系統到底有什麼樣的問題?是麻痺了?還是其實你們都知道只是不說?院長針對這部分後來有做內部檢討嗎?
廖院長俊智:謝謝委員的關心。首先要強調我們在學倫方面的調查是本著非常謹慎小心的態度,所以很抱歉,可能要請委員諒解,我們調查真的是需要一點時間,美國的Ohio State也花了兩年的時間才完成這個調查報告。至於他在國外兼職部分,我們一向是採取當事人回報的制度,所以我們會思考如何改進作法。
洪委員慈庸:院長這不是只有思考,而是你們要有一套制度,到底要怎麼樣去避免?不然大家會說為什麼有些人可以、有些人不行?一樣都是行政機關,這個問題我覺得你們需要去把機制訂出來。另外,你們剛剛提到在學組及院級都設有二級審議機制。 -
廖院長俊智對。
洪委員慈庸:院長剛剛說一個案件要調查非常久,如果今天一個具名的檢舉,不是像之前生化所所長這麼複雜的情況,而是比較單純的案件,你們審這樣的案件大概需要多久?
廖院長俊智:每一個個案都不同,也很難像法院每天審理判例來做一個平均值,希望這種事情是偶發事件,所以以目前的經驗沒辦法做一般性的回答。容我請孫執行秘書向你說明。
孫執行秘書以翰:案件如果比較簡單清楚的話,大概一、兩個月之內就可以結束。
洪委員慈庸:在你們這樣的機制下,如果有人來檢舉,要怎麼確保中研院不會有吃案的狀況?有什麼樣的機制可以來確保這件事情?
廖院長俊智:我們有二級二審的制度,院本部的主管都要負起這樣的責任,確保每一個案件都受到公平、公正的調查。
洪委員慈庸:院長你說要公平、公正,剛剛你們提到簡單不複雜的案件平均要一到兩個月的時間來處理,但是之前有陳請人具名檢舉,提出五、六十個疑點,四天就回覆了。這樣的程序到底有沒有辦法達到公平、客觀、公正?
廖院長俊智:委員提的可能是上個會期我們所談的案子,我們常發現同個案子有人提了數十年、數十次,每一次都由委員重新調查,有時候委員覺得提出來的新事證並不足以構成新事證,大概是在這樣的情況之下才產生的結果。但只要是有真正新的事證,我們會多花點時間來調查。因為委員是獨立運作,無法由院本部的主管來介入,所以委員要怎麼調查,這方面我們只能尊重。
洪委員慈庸:每一個案件狀況不一樣,當然調查時間的長短也會不同。即使是做有無新事證的判斷,僅四天即回復,我還是覺得有點不可思議!畢竟陳情人提出那麼多疑點,除非沒有認真看,好像看過就退回去了,所以未來的審查到底要如何取信於大眾?我覺得你們在機制上還是要去做。就剛才詢問的結果,我覺得中研院在經歷之前的風波後還是沒有訂定比較完整的機制。以今天院長的回復來看,我覺得還是有一點空洞。
另外,你們說要成立「研究誠信提升計畫」,安排課程跟演講及提供諮詢,之前臺大發生前校長造假的案件,後來也成立研究誠信辦公室,要求大家來上倫理課。其實大多數的學者對於學術倫理都有認知,但是之前的風波都是一些大學者或學閥級,我們會有一些疑問,就是開這些課請一些年輕的學者來上,到底有沒有效果?
廖院長俊智:剛才委員的評論可能稍微廣泛一點,每個學術倫理的案件都有它的獨特性,每一個人牽涉的程度跟緣由也都不盡相同。學術倫理教育就是希望大家能夠了解各種可能誤觸的紅線,本院做了一些宣導及線上的課程來跟所有人員說明,不只年輕的研究人員,還包括資深的研究人員,甚至本人也都有受這樣的教育訓練,所以我們不是只有針對年輕研究人員才做這樣的訓練。
洪委員慈庸:你們也有編相關的預算,如果要做就真的要把它做好,而不是只為了要應付立法院的問題。 -
廖院長俊智非常同意。謝謝。
洪委員慈庸:不然這些錢也是白花,因為你們明年編了四百多萬元。
廖院長俊智:我們認為這非常重要,謝謝委員提醒。
洪委員慈庸:剛剛你在報告裡提到「臺灣農村社會文化調查計畫」,跟農委會合作,是滿大型的計畫,由農委會來編列5年3億元的經費,在理念上我們相當贊成。因為政府的施政本來就是要靠這種客觀的基礎研究,過去中研院也做過相關的計畫,譬如臺灣社會變遷的相關調查計畫,可是這些離一般民眾真的還是很遠,會注意的可能都在學術界。剛才院長也提到最近政府非常重視科普,我們希望像這種社會基本的調查,能夠真的去貼近民眾,用比較活潑、生動的方式來呈現,讓更多人了解臺灣這塊土地,以及政府為什麼要提出、推動這些政策,這才是真正有意義的事情。
請問院長對未來這個計畫,你們希望透過什麼樣的出版或是其他的方式,讓它更貼近民眾,讓民眾能夠更了解?我看你們之前也出版過「臺北歷史地圖散步」,臺中及臺南也都有做,你們也有做app,我有去下載,但是下載的人看起來好像非常少,所以未來對於這個大型的「臺灣農村社會文化調查計畫」,你們有相關的安排嗎?
廖院長俊智:謝謝委員!我相信待會王所長會更深入解釋。那天在農委會的簽署計畫中,臺史所所長及社會所所長已經說明相當多,並且有一些範本,若有機會跟委員報告,我想你會了解我們做的是哪些面向,真的是跟民眾相當的接近,而且我們希望能夠建立一個資料庫並互相連結,作為將來政府施政的參考,王所長可以更精確的來解釋這部分。 -
主席請中研院史語所王所長說明。
王所長明珂:主席、各位委員。因為時間的關係,我舉一個非常簡單的例子,前兩天農委會計畫的諮詢委員,即本院社會所的張茂桂教授,他傳了一則社會學界的新聞,就是關於美國都市的鄉村或農村、聚落(neighborhood)對於小孩子後來的發展和收入的關係,我們把這篇文章傳在農委會成員的群組,我們認為這就是我們的典範,它的文字非常有說服力,而且可以發表在一般性的雜誌上,讓大家都可以了解社會的問題在哪裡。它是用非常簡潔的一些數位、人文圖像來表現這個成果,然後讓大家會驚覺問題是多麼嚴重。我就以這個簡單的例子說明這是我們的一種理想。
洪委員慈庸:中研院令人感到離民眾非常遠,大家跟中研院之間的連結真的非常低,但是你們有時候做的事情是非常有意義的。你們要怎麼樣把這些學術的研究真的跟人民產生連結,我覺得這是很重要的事情。我們也嘉許你們之前提出的這些出版品,年輕人看起來覺得還滿有感的、滿有趣的。本席希望你們繼續努力,跟民眾真的產生連結。 -
廖院長俊智謝謝委員!
-
主席請李委員麗芬發言。
李委員麗芬:主席、各位列席官員、各位同仁。我在媒體上看到科技部星期一召開「科學發展策略諮議會議」,我還滿贊同院長在會中的一些發言。院長提到學界也要反躬自省,是否盡到基礎教育的責任,不要讓博士生只是變成一個論文的機器。我覺得這部分確實很重要,可是我只能在媒體上看到兩、三句話,相信院長對於我們的博士或是高階人才的培育,應該有一些想法,請院長談談你對人才培育的理念。 -
主席請中研院廖院長說明。
廖院長俊智:主席、各位委員。我們一旦到博士班訓練,在學校實驗室裡面大家耳熟能詳,都會說某某教授「家」,我們以「家」來稱呼一個實驗室,既然是某某人「家」的說法,這個「家」的家長就是這個實驗室的主持人,就是這位教授,他應該把所有的研究生都當作自己的小孩一樣照顧,一方面我們要求研究生能夠做更深入、更好的研究,另一方面我們也要照顧到他的人格養成。譬如我在科技部講的,我們要養成每一位研究生的榮譽感、責任心、創造力及自主學習、終身學習的能力,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不但在學界裡,將來假如他們要創業、轉業,或在社會上經營事業,這都是非常重要的。無論研究的主題是什麼,這些研究所的基礎教育,我稱之為基礎的人格教育跟做人做事的方法,都是放諸四海而皆準的原則。我們在學界裡要互相共勉,怎麼樣來幫助所謂「家」的家人能夠做的更好。
李委員麗芬:謝謝院長的回復。因為現在國內的人才不足,應該要從外攬才進來。院長講到一個很重要的部分,國家應該在地育才,培養我們的人才,不是把他變成只是寫論文而已,應該有更多基礎的教育全面的培育,這部分我很肯定院長可以提出這樣的想法。我相信學術界內部都知道問題在哪裡,可是好像沒有人可以這樣勇敢的指出來,我們現在是可以來面對問題的一個時間點,因為我看到在會議當中,陳良基部長也提到,歐洲的博士生已經是人生職涯的開端了,所以歐洲的博士生是有領薪水的,可是台灣還是把他們當學生看而已,我們在這個部分好像是跟其他國家比較不一樣,我覺得這個部分我們也可以來思考,到底該給予目前的博士生什麼樣的支持?博士生投入研究工作是因為怎麼樣的願景或是怎麼樣的想法?
我舉個例子,剛剛新出爐的諾貝爾醫學獎得主是日本的學者──本庶佑,他在兩天前提出的一段話讓我覺得還滿有感觸的,他說他要把諾貝爾獎金跟他的藥物銷售專利金全部捐出來,資助日本去進行基礎研究。為什麼他要這樣子做呢?他說希望能讓日本成為年輕人覺得把人生投入研究真好的一個國家,相信院長對這句話也一定很有感觸,我也希望不管是廖院長、陳良基部長或教育部葉部長,可能真的要好好思考如何讓博士生的培育能夠做得更好。 -
廖院長俊智是。
李委員麗芬:再來是剛才報告中有提到有設立法制處,本來是秘書處法制科,你們將其提升為法制處,剛剛報告這個部分是所謂利益迴避審議委員會的提議,我看到目前法制處希望做的除了院內法制相關工作之外,也要處理智財法律的部分,我覺得這個部分真的非常重要,中研院重視的基礎研究也拿到很多的專利,我看到在106年拿到105項專利,今年上半年也拿到47項,其實有專利後就會希望能夠被廣泛的運用,這時候就會有技術轉移的問題,技術轉移有一定的法律程序及利益迴避等問題,所以在法律規範的部分確實是非常重要的,我知道你們特別請來曾經擔任過法官的劉秉鑫法官來擔任法制處長,所以針對這個部分,我想要請問一下劉處長,你接這個位子後會扮演什麼角色?你要讓法制處發揮的功能與角色是什麼?特別是我剛剛又聽到院內好像還有一些委員會,對於這個部分,你未來會怎麼樣來發揮法制處的角色跟功能? -
主席請中研院法制處劉處長說明。
劉處長秉鑫:主席、各位委員。首先簡單介紹一下,法制處確實是今年8月8日剛成立,我也才剛到任。法制處的主要業務大概可以分為三個部分,第一個部分是一般法制作業,一般行政機關大概都會有這樣的業務,中研院之前是由秘書處法制科來負責,這部分的工作以後則由法制處負責,主要是希望能完備本院相關法規及行政規則,可能對於以後的研修或整編能夠做這樣的工作。關於法規的制定,本院本來就有一個法規委員會,所以法制處也會擔任這個法規委員會的一個幕僚單位。
第二個部分就是剛剛委員提到的智財法務的部分,這部分的業務跟智財處的技轉業務其實是有密切關係的,我們目前負責的智財法務人員原本就是在智財處擔任法務工作,現在組織變更後,他們納入法制處,負責的工作就是契約的審閱及因為契約所衍生的一些爭議案件的協助處理工作。
第三個部分,我覺得也是法制處成立之後最重要的一個工作,那就是關於利益衝突管理的相關業務,目前本院關於利益衝突管理的主要審議工作是由利益衝突管理委員會來負責,法制處則是負責其行政支援工作,但是除了利益衝突管理的審議之外,其實還有一個前置作業──利益的揭露,揭露的部分就是由法制處來擔任受理的工作及相關揭露表的審閱,如果利益衝突管理委員會關於利益衝突案件做出管理決定,例如做怎麼樣管理措施的決定,由院長核定之後,相關行政工作也是由法制處來負責。
李委員麗芬:好,謝謝處長。我為什麼要特別提出法制處且請劉處長說明?因為我知道這算是學研機構中很重要的改變,也就是我們有比較高階的法制處來處理相關問題。教文委員會去年把科學基本法修正過,未來學校或學研機構的技轉事件會越來越多,剛才處長有特別提到利益迴避的問題很重要,所以我特別提出來就是肯定中研院的做法,也希望由中研院先來做,以後也可以給其他單位做為參考。
最後,這一週文化部有個金漫獎的頒獎典禮,我們有好多位得獎者都是中研院的CCC漫畫集,我們有看到金漫獎的手冊上都有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的名字,所以我要特別提出來,因為這個是中研院的成果,非常值得肯定,也希望能夠繼續支持這項業務。謝謝。 -
廖院長俊智謝謝委員讓大家看到我們有非常好的法制處長。
-
主席請柯委員志恩發言。
柯委員志恩:主席、各位列席官員、各位同仁。中研院已經邁入第九十年,在九十週年的生日時,院長提出非常多的願景及隱憂,我們就先來看一下。中研院已經選出了新科院士,但是很明顯的,即使這一次的提名人數比過去多,但是當選的人數只有多一名而已,所以這完全可以展示出高階人才有斷層現象,院長上任二年了,對於這樣的狀況有沒有什麼想法? -
主席請中研院廖院長說明。
廖院長俊智:主席、各位委員。院士候選人的部分是院士整個群體共同的決定,如果你參加過院士會議的運作就會知道,這真的是整個院士一起討論的,絕不是任何一個人,包括院長所能夠影響的。
柯委員志恩:沒有,我的意思是面對這樣的狀況,是不是呈現出人才網羅上的斷層?
廖院長俊智:這倒不完全是,當然我們希望可以選多一點,但是我想人才的問題可能有更深層的面向。
柯委員志恩:好,沒有問題,因為剛剛講的是有關院士的部分,我們應該回歸到中央研究院本身在人才上的培養。其實不只是中研院,過去的科技部也是如此,我們接到非常多基礎科學研究人員的陳情,因為他們的研究經費都大幅縮水了。我們現在回歸到中研院,院長曾經提過,中研院要把基礎科學做好,今年7月你們的院士集體請命,他們認為基礎研究經費與過去相比是明顯不足的,證據會說話,我們就一起來看一下。以中研院而言,我們就拿自然與社會科學的預算來說,你們今年編列的預算雖然比107年多,但是跟106年相比,我們只能說多出的2,000萬元是在補106年的,顯然在目前為止,從預算的分配上來看,其實沒有辦法看出你對基礎研究的力度更增強。
廖院長俊智:非常感謝委員提出這個問題,我們非常希望能夠逐年穩定的增加經費,但是限於各種……
柯委員志恩:院長,這其實是配比的問題。
廖院長俊智:我想您提的是約聘僱助理人員部分,事實上,約聘僱助理人員絕大多數都用於基礎研究……
柯委員志恩:其實不盡然,院長,我們來看下一篇。從100年開始,我們來看看過去8年的情況,以預計要聘任的人數及實際的人數來說,就會發現真正的研究人員缺額是逐年擴增,到107年8月截止,你們缺額已經達將近200人,是194人,你們幾乎把所有的錢都放在約聘僱這個層面,從這樣的配比,你如何告訴我你們是真的有在強化這方面的能力?而且約聘僱的流失率非常多!為什麼我知道?在學術研究界裡面每個人都說他的前任工作是中央研究院約聘僱助理,太多了,幾乎都可以遇得到,這表示你們的約聘僱人員不斷在補足、不斷在增加,也表示這些人流失得也非常快,而我在乎的是真正的研究人員的數據,這如何才能展現出院長願意在這方面的決心。
廖院長俊智:謝謝,這個數據可能有不同的解讀,我覺得這個數據相當好,甚至正好呈現我們的研究能量。我們替國家培養人才,而不是把所有人才綁在中研院,訓練之後有一定的時程能把人才釋放到其他的學研單位去繼續工作,這就是我們要約聘僱助理的原因。
柯委員志恩:沒有啊!約聘僱助理人員基本上很難,他們只是領類似國科會這樣的錢,所以他們覺得沒有太大的前途,因此才走人的。否則我們的研究所不會接收這麼多從中研院釋放出來的人,而我在乎的是你們的研究人員缺額顯然並沒有在這個過程中得到很足夠的填補。
廖院長俊智:是,對於研究人員部分,我們秉持的是重質不重量的精神,只要質夠好,我們絕對聘任,但是我們不願意為了要聘人而放寬原則。
柯委員志恩:當然啊!所有學校都知道請神容易送神難,當然要好好聘任,而我只是要提醒中研院的缺額度是逐年增多的,給你這麼多然後沒有……
廖院長俊智:這也反映出經費逐年減少的困境,當經費逐年減少,如果人員持續增加或持平,每個人所能分配到的平均研究經費就就越來越少。
柯委員志恩:是,所以我只是以這些數據來提醒院長,特別是基礎人員的聘任。
廖院長俊智:是,謝謝委員。
柯委員志恩:另外,院長上任時曾特別提到三大項任務,包括打造研究重鎮及對政府建言,我想每個人都非常想看到中研院這個全國最高學術單位能提供給政府什麼樣的實際作用,院長,你看過你們2017年的白皮書了嗎?
廖院長俊智:是,看過。 -
柯委員志恩看過?你確定?每樣都可以背書?
廖院長俊智:不是,這是…… -
柯委員志恩你看過嘛!
廖院長俊智:這是召集人撰寫的,召集人有一個審議小組……
柯委員志恩:了解,我也仔細看過了,我特別在乎經濟策略的部分,因為只有中研院才會幫我們講真話,現在有很多部會,特別是經濟部常會淪為為政策背書,所以我才問院長有沒有看過這個白皮書。我們來看一下,首先這個引述是從你們的白皮書裡節錄出來的,2016年到2030年的裝置目標是引述經濟部的說法,對不對? -
廖院長俊智是。
柯委員志恩:最後你們很誠實的說出了台灣目前因為欠缺這樣的能力,如果沒有積極的策略與做法,以目前台灣現有的部分,到2030年是沒有辦法達標的,我的引述沒有錯誤吧?
廖院長俊智:這個意思是要責成經濟部更加努力來達到他自己設定的目標,事實上是不是真的能達成,我看要大家一起努力,經濟部當然要……
柯委員志恩:沒有,你們已經明顯告訴我們其實這很困難…… -
廖院長俊智是很困難。
柯委員志恩:院長,我只是針對研究報告,不要為政策辯述。 -
廖院長俊智這不是政策辯述!
柯委員志恩:因為它只告訴我們這些問題都是目前非常多學者專家所提到的,為什麼這件事情會引起我的方向?因為很少人會提到2030,通常在做政策目標時都會特別提到2025,因為那是我們政府訂定的非核家園目標,所以當你們提到2030的時候,我就會特別感受到。但是我必須提醒這位撰寫者,2020是320,2030是你們所寫的,是引述經濟部的方向,是4,000MW,但這是馬政府時代的目標,你們引用的是馬政府時代經濟上的目標,真正的目標是──其實蔡政府已經在去年6月就提出了,你們是去年9月才發表白皮書,但是在去年8月時,蔡政府其實就已經有新的目標出現了,所以我想請問的是,你如果要給建言,請問給的是馬政府的建言還是蔡政府的建言?
廖院長俊智:我們是對整個國家,而不是針對哪一個政府做出建言,因為這個政策建議白皮書的研議過程好像歷時二年多。
柯委員志恩:院長,我還是要提醒一下,因為這個白皮書是去年9月提出來的,你們應該針對最新的能源政策提出建言,如果你認為馬政府在2030年要達到4,000MW的目標是一個完全達不到的目標,那更不要說蔡政府的能源政策要在2025年達標,時間比過去提前5年,還更加碼要達到5,500MW,如果馬政府的目標都沒辦法達到,提前5年且要達到更多量的目標應該是更沒有辦法達到!我也沒有跟你argue是誰的建言,只是說你們引述的目標到底是要給誰建言?你們引述的方向是馬政府的資料,我個人覺得這是中研院難得一年一次的白皮書,你用的數據讓我很好奇。
廖院長俊智:有關這個部分,是不是請秘書長……
柯委員志恩:院長,而且你看過,中研院的建言可不可以?你是在向馬政府建言還是向蔡政府建言?中研院的目標可不可以認真一點?
廖院長俊智:我們秉持的是對整體國家社會的建言,不是針對任何政黨或政府。
柯委員志恩:不會吧?我覺得這應該給最新的東西吧!大家總希望能看到中研院給我們建言。我當然很希望你們能根據最新的能源政策提供給我們建言,不過我也很高興看到,即使馬政府訂定2030的目標你們都認為達標是很困難的,更不要說現在2025年加碼的目標,那就更不可能達到了!
廖院長俊智:這個部分因為是由非常大群的學者專家,包括本院的經濟學院士、院外專家大家一起研議出來的……
柯委員志恩:我同意啊!你的結論讓我覺得終於講真話了,沒有問題,這完全符合我們的看待,這比經濟部提供的政策建言更符合現場環境的需求,沒有問題,院長,我同意你們的說法,而且我覺得很高興,當初我們認為現在的能源問題的確就是這樣。新政府在6月時其實已經有新的政策與方向,你們卻是以過去的目標來提出建言,顯然在數據的引用上,未來應該有更大、更確實的空間。
廖院長俊智:謝謝委員,因為我們審核需要時程,這個政策建議書完稿的時候,好像是在新政府上任之前,但由於……
柯委員志恩:你們9月才出版,新政策是6月就提出來了!
廖院長俊智:是,因為還要經過一段相當長時間,讓各學者專家等參與政策建議研擬者互相審稿,所以這個時程拖了一陣子,所以才延到那個時候發布。
柯委員志恩:沒有問題,用的數據雖然是馬政府提出的,但你們的結論我都非常的認同,就是以目前來說,你們的數據顯示出,能源政策的確非常困難能達標,請院長有機會見到總統的時候,把中研院這麼好的經濟政策好好的建言給我們的總統,特別是你剛才提到,這是跨領域這麼多學者專家都提出很難在2030達標,2025又怎麼可能做到?請好好把這樣的經驗告訴我們的總統,請他好好考慮到這麼多學者專家對能源政策的建議,這是院長最主要的仲介橋梁。謝謝。 -
廖院長俊智謝謝委員。
-
主席請吳委員思瑤發言。
吳委員思瑤:主席、各位列席官員、各位同仁。90歲的中研院是國家最高的學術機構,中研院要給誰建言?中研院當然要給政府建言、給社會建言、給國家建言,也給台灣建言,所以中研院的各項政策與建言不為藍也不為綠服務,應當超脫藍綠去除政治力,這才是90歲的中研院長期捍衛的學術自主,也是我們的核心目標。 -
主席請中研院廖院長說明。
-
廖院長俊智主席、各位委員。謝謝。
吳委員思瑤:我是回應之前委員對您提出的質詢,在此替您辯護。中研院不為任何單一政黨與政府服務,而是為國家──台灣服務。
今天我要破題,90歲的中研院辦了週年慶,但是我們要更入世、更年輕也要更有新思維,期許要有回春到19歲的見效,因此要給您幾個年輕人有趣的建議。投影片上所示者為院長在90週年中說的話,我對字字句句都非常肯定,不外乎擴大學術與社會的連結,而這也是您就任以來就一直在說的「化研為用」。我要大力地promote你們出版的這一本「研之有物」,這實在太棒了,而且這樣就對了。說到讓大家懂就是中研院所有學研人員該做的事,我們要有這樣的訓練與學習,大家在學術領域裡非常卓越優秀,裡頭說的卻是相對艱澀,性屬科學實證且專業的學術期刊,和人民及社會是有距離的。因此,我才要大力地promote這一本,裡面有太多東西不只可以活用在新媒體,還有太多的可能與想像,在此要大大地肯定。 -
廖院長俊智謝謝。
吳委員思瑤:中研院90歲了,院長的心態是19歲還是90歲? -
廖院長俊智我想大概是介乎兩者之間吧!
吳委員思瑤:讓我們一起回到19歲年輕人改造社會的熱切和最新創意的動能。投影片上的照片是台北目前最「夯」的園區,你看得出來是哪裡嗎?讓我提醒你,台北兩個最「夯」、展覽也最多的園區是哪裡? -
廖院長俊智松菸和華山。
吳委員思瑤:還好,你應該是45歲,還知道這兩個地方。 -
廖院長俊智稍微多一點。
-
吳委員思瑤您最近一次看展覽是什麼時候?
廖院長俊智:如果是科技方面的展覽,就是在南港展覽館,不過我又快去看展覽了,就暫且不宣布。
吳委員思瑤:我是40歲的吳思瑤,從這個禮拜的週末到現在已經看了5個展覽,這是我的工作,必須與社會連結。院長是19歲還是90歲?接下來的這張圖是台北的「白晝之夜」,您知道這是什麼嗎? -
廖院長俊智考倒我了。
吳委員思瑤:不知道的話,您的年齡就到了60歲。白晝之夜從法國開始,全球有三十幾個城市一整夜不睡,從巴黎開始,台北於2016年加入,今年是第三年,這一週要擴大開幕。兩天的時間一個night,台北這個城市全夜不睡,所有的文化機構,就連總統府都會開放,大家一起徹夜不歸以體驗社會,從巴黎一直到世界三十幾個城市,台北是亞洲的第二個城市,第一個則是京都。 -
廖院長俊智中研院每天都在參加。
吳委員思瑤:大家都在熬夜,而不是對社會開放,不過你們真的可以做到。接下來,請院長看看這張圖片是什麼?就是您講的新媒體。 -
廖院長俊智這是Vincent van Gogh(梵谷)的畫
吳委員思瑤:很好,果然有文化的素養,我要說的是,這個網頁是Google裡的Art& Culture,全世界一千七百多個文化學術機關都加入了,大家可以線上進入虛擬實境,換言之,要看大英博物館不必飛倫敦就可以線上進入大英博物館觀看所有的館藏,中研院也可以。
廖院長俊智:事實上,我們已經在做數位文化中心。
吳委員思瑤:沒關係,稍後會讓您回應,但這是我的幾項破題。接下來,我們進入細節。再與您確認一下,本席於5月提出質詢後,感謝你們為open data新增了一筆預算,編列970萬元進行新興研究領域的開發,就我的認知這就是open data的再進化對不對?院長,應該就是這個部分吧?
廖院長俊智:是的,包括這個部分。
吳委員思瑤:我要提醒審查預算的時候,我會看到你們新的精進作為。這就是我5月的質詢,台灣的open data由國發會統籌,我們的政府資料開放推動報告在世界開放知識基金會中是世界NO.1,目標是在2020年要開放到3萬筆。但上次我就向您提出了質詢,全台灣各部會到目前為止所開放的政府資料總量是2,450筆,但是中研院只有21筆,換言之,中研院不是領頭羊而是末段班。anyway,我在5月拋出這個質詢期許你們精進,很高興你們在預算上也反映出了精進的作為,新增了專案的計畫,但是精進的作為在哪裡?我們就在審查預算的時候見真章。中研院在open data方面沒有道理敬陪末座,對於您所宣示的開放政府,應當要有更強而有力的雄心壯志。
今年10月27日要開放參觀,我好期待,這樣非常好,我們要拉近研究和民眾的距離。但是我也要先挑戰一下,因為我在網路上還找不到開放院區的資料,所以再請你回去看一看。我要給的提醒是,我們確實要開放,但是與其把人帶進來,你還有個更好的方式,就是搭著社會的hot issue與hot event的便車讓中研院走出去,也就是中研院不再「宅」,除了open house之外,也可以積極地走出去。
還好我剛剛沒有考倒您,讓你回到40歲,松菸和華山每個週末有非常多策展,真的就是讓現在的年輕世代把看展成了時下的生活,而且是年輕人萃取新知識的新管道,而中研院也可以搭便車,善用當今的諸多策展走出去。
接下來,你所看到的就是台電上週五開幕的「電力大地」,這個展覽實在太棒了,如果您有空,我願意陪您再看一次。這就是台電創國營事業之先,第一階段是水力發電,他們把水力發電的整個過程、科技以及臺灣現代化的過程,透過策展的方式把台電所有的文化資產呈現在人民的面前。其中有五項主題:川流地景、水力地景、眾聲地景、山塔地景以及記憶博物館,以五感的體驗讓進去參觀的人都能感受到,也感謝台電的偉大,臺灣130年來的電力建設,自工業化進入現代化的過程,台電是這樣在做的,透過策展就是最好的科普。現場還有電塔小特務讓小朋友去體驗,並引進芬蘭最新的建築教育,小朋友可以做軟糖構築,這些都是讓科學以及硬梆梆的政府機構在做的事情與人民零距離。我提出這些建議就是認為中研院可以積極地走出去,這一定做得到,光是這一本「研之有物」的內容,您知道可以做到多精彩的策展嗎?或許你也可以邀請我擔任策展顧問,我是一個看展非常多也非常廣的人,我真的看到機會,這是個讓人民親近中研院的方式。
同樣地,中研院有這麼多好的館藏就在院區裡,但我每次都在問多少人可以進來看?雖然你們一直說開放了,可是在作法跟思維上可以再精進。你們可以搭便車,像是「白晝之夜」活動,總統府加入了,史博館、故宮、北門等臺北市的所有文化館舍都開放了。明年的「白晝之夜」,中研院可不可以有創舉?中研院加入「白晝之夜」只是一個night,可是它引發的能量會讓大家覺得中研院不是九十歲,中研院十九歲了,至少你們的頭腦翻轉了。你可不可以承諾研究加入明年的「白晝之夜」?如果你願意宣示,天啊!整個設計界、文化界、臺北市政府都會站起來為你們鼓掌,認為你們變十五歲了。可以嗎? -
廖院長俊智我們一定回去研究看看。
吳委員思瑤:這一定可以做到。Art Project在Google的部分,現在故宮加入了,大家不需要飛到各國看當地的museum。目前有做線上的,這就是最新的科技技術,有全球一千七百七十幾個單位,中研院的八個博物館其實就可以搭便車加進來。這就是他們整體的規劃,故宮在臺灣這麼做是創舉,我也希望你們做得到,因為我看到預算書顯示,數位中心108年的預算是9,767萬元,要強化數位博物館,推動線上策展。這就對了,這就是你們回應我多次講的。我非常鼓勵跟支持你們自己去做數位博物館的線上策展,但是如我剛剛說的,Google Art Project是一個新的平台,你們只要直接加入,就可以讓全世界的人不用到臺灣,並共享中研院的知識、珍貴的文化典藏,同時讓外界更進一步了解臺灣。我希望你們變成十九歲,我給你幾個建議──設計導入、活用策展、善用新媒體、結合社會的hot event,然後精進open data的作為,這是讓中研院回春五帖強力的藥,可以嗎?
廖院長俊智:謝謝委員的提醒,這是非常好的建議,我們回去研究。 -
吳委員思瑤Google馬上可以做。
-
廖院長俊智好。
吳委員思瑤:「白晝之夜」明年可以做,策展的部分,也許經過一、兩年的籌備,只要用這一本的內容,你們就可以做得比台電更好。好不好?
廖院長俊智:對,同仁都記下來了。
吳委員思瑤:我很樂意做中研院的策展顧問,幫你們引進所有設計界的朋友,一起活化中研院。 -
廖院長俊智太感謝了。
主席:謝謝吳思瑤委員的質詢,也謝謝廖院長備詢。
現在休息10分鐘。
休息
繼續開會 -
主席現在開始開會。請蘇委員巧慧發言。
蘇委員巧慧:主席、各位列席官員、各位同仁。今天是中研院這個會期第一次來業務報告,從剛剛這麼多委員的垂詢,可以知道大家都已經對中研院最近的表現多所肯定。本席之前多次質詢的主題,也是希望你們做入世的中研院,就是希望中研院作為國家科學院這麼高的學術機關,研究要能夠跟社會的方方面面多所結合。顯然最近中研院的表現大家都肯定,包括本席。我在這裡還是要再次跟各位研究員、院士、老師說聲辛苦了。 -
主席請中研院廖院長說明。
-
廖院長俊智主席、各位委員。謝謝。
蘇委員巧慧:既然是質詢,我們還是想請教院長,你們是不是可以精益求精,做得更好?接下來這段時間,您個人最想帶領中研院做的改革會是什麼呢? -
廖院長俊智這個不容易在這邊用三言兩語解釋。
-
蘇委員巧慧是啊!就簡單說最少的一句話吧!
廖院長俊智:我希望能夠改變研究人員的心態,我們一方面要做很基礎、很純粹的基礎研究,一方面要跟社會連結。就我來講,這兩方面並不是互斥的,應該是相輔相成的。我希望用比較健康的概念─做負責任的研究,所謂「負責任的研究」就是你對同儕…… -
蘇委員巧慧那就牽涉非常多了。
廖院長俊智:要對同儕負責,除了做多基礎、多前端的研究之外,你要能認可同儕;接著你要對納稅人負責,必須要跟社會連結;第三個,你要對全世界的人類負責。每一個人做研究有這樣的心態,我想大家都會選相當好的題目進行相當基礎的研究,而不是急於解決社會當前、今天、明天的問題。我們希望能夠在社會建立原創性研究的環境,藉此推動整體的學術進步。
蘇委員巧慧:謝謝院長,因為你講得太好了,這一段話一定要用完整的時間闡述完畢,並記錄下來。撇開這個崇高的理想,我認為要一步、一步讓中研院更好的話,您之前提到的另一個問題更是迫切需要解決的,就是人才培育、人才斷層的問題。我這邊舉兩個例子讓您看看,這也許是我粗淺的研究。這次院士選舉的結果剛剛出來,這一屆的院士被媒體評價為是史上最老的院士,因為他們的平均年齡確實高。我相信各位院士一定非常不服氣,因為這年頭,其實年紀大不大,以及觀念舊不舊、新不新,不在於生日蛋糕上的歲數;如果可以做事、應該會做事的話,這個年紀可能恰恰好,但是我們不得不從這個數據看到年輕的新人沒有加入的事實。這是第一個例子。
再往後看是院士選出來的人數。2014年有增加一個組別,是工程科學組,因為增加了這一組,所以非常簡單的數學問題是,至少應該可以有10個quota加進去,但是從2014年一直到現在,當選院士的人數,甚至候選院士的人數其實並沒有增加。我們開一個新的組,理論上應該加人,然而總體人數完全沒有增加。這是很簡單的數學問題,人就是沒有參加。為什麼選不出來呢?是沒有人了嗎?我提出這兩個數據,更印證了人才是否真的會斷層、是否真的這麼難找的疑問。院長的態度是什麼?方法又是什麼?
廖院長俊智:人才的問題是社會上非常重要的問題,但不盡然從院士當選人數呈現,這兩個問題可能要分開來談。院士當選只是院士之間互相推舉的問題。
蘇委員巧慧:可是社會上會覺得沒有找到更多人,是沒有人可以找了嗎?這是很直覺的問題。 -
廖院長俊智更深層的問題恐怕……
-
蘇委員巧慧大哉問。
廖院長俊智:涉及我們怎麼樣培養下一代年輕、優秀的人才接棒,這是更重要的問題。
蘇委員巧慧:沒有錯,那只是表象,這是後面更深層的問題。坊間都說,是不是從底層更多的博士生、博士後研究找就可以有了?我們相信,我們也不認為是這樣解決問題。
廖院長俊智:是的,今天的年輕人絕對不比十年、二十年前的年輕人更糟,他們甚至更好。我們看人才的問題,絕對不能只看有多少院士、博士生、博士後。 -
蘇委員巧慧都不是這樣看的嘛!
-
廖院長俊智博士生、博士後只是學歷訓練的過程。
蘇委員巧慧:如果媒體這樣斷章取義,或是往這個方向推的話,顯然不符合現在的狀況。50%的大學生都往國外移動,台灣的未來怎麼辦?這樣的論述用數據看好像很簡單,大家也都會擔心台灣是不是真的沒有人才。後面固然有我們要解決的問題,但是台灣絕對不是因為這樣就沒有人才,這一點院長完全同意吧? -
廖院長俊智完全同意。
蘇委員巧慧:我們既然知道人才是重要的,是需要被培育的,中研院能夠提供研究人員什麼樣的環境?中研院本身做了那麼多外部調查,有沒有針對博士後的人才培育這個部分做過任何調查?我們培育多少博士後?這些博士後又有多少留下來?甚至他們的待遇如何、他們有沒有機會變成中研院的研究員?甚至一步、一步往上呢?這部分有調查過嗎?
廖院長俊智:有,我們有進行一些調查。首先,在國際學界上的概念,我們也希望我們訓練的博士後研究人員,到別的地方去貢獻,不盡然一定要留下來。 -
蘇委員巧慧當然。
廖院長俊智:我們當然希望有一些部分留下來,所以……
蘇委員巧慧:不一定要在本院,而是可以開枝散葉到各個面向,往更好的方向發展。 -
廖院長俊智對。
蘇委員巧慧:我認為中研院在調查外部的狀況方面,中研院對於本身的人才如何培育,以至於他們在各領域上面多所貢獻,也應該讓大家知道台灣有人才,而且正在培育當中,而且會往各種不同的領域開枝散葉,大家應該對這裡有信心。中研院如果能闡述這樣的方向,增強國人對台灣自己學術人才或研究領域的信心,我認為是一大工程,也是功德一件。 -
廖院長俊智謝謝。
蘇委員巧慧:同時,報章雜誌也報載另外一項與人才相關的部分,也就是向外攬才,最近有提到是否要增加外籍院士。院長,針對這部分你怎麼看呢? -
廖院長俊智我們目前有名譽院士……
蘇委員巧慧:對,我們分名譽院士和院士兩種嗎?
廖院長俊智:對。我們強化這方面,至於院士的…… -
蘇委員巧慧外籍的部分有考慮嗎?
廖院長俊智:我們要交由院士會議討論,因為所有的章程都是秉持院士……
蘇委員巧慧:你個人認為呢?我舉例我所看到的情況,不管是美國國家科學院或英國皇家學院、法國法蘭西學會等,各個國家都希望能與外部有更多連結,如同你剛剛業務報告所闡述的,所以增加外籍的研究人員,不管名稱是什麼,假設我國有外籍院士這樣的名稱,應該是國際趨勢。但是外籍院士所享有的權利義務,可能跟本籍的院士有一些區隔,因為現行的制度上暫時無法做出區隔,所以還沒有外籍院士進來,但是我們有榮譽職,所以可以考慮在榮譽職的部分放寬,讓更多的人進來,這一點中研院考慮過嗎?
廖院長俊智:是,我們希望多增加一些榮譽院士,中研院的院士是一個榮譽職,事實上他的權利與義務相當有限並對國家提供建言,我們希望重視院士本身的學術成就方面,多所琢磨。目前關於委員提的這些問題,我想應該交由院士會議來討論。
蘇委員巧慧:你一再提到院士會議,我就想問院長最後一個部分,中研院除了院士之外,這是大家都在討論的一個主題,另外一個就是組織改造的部分,請問評議會的組成為何?如何的成份比例及代表性能夠真正代表中研院的聲音?到底院士應該占多少?院內的研究員到底要多少?其實在2年前你的報告中就已經提出這個問題,並且有所解方,但是時間又匆匆過去了,院長對於這個題目有進一步的想法嗎?
廖院長俊智:在幾個禮拜前,我們在院務會議中做了第一次的討論,在院士會議裡面院士組改會也提出一些看法,我們會交由院務會議處理,由院務會議代表蒐集全院同仁的意見後再進一步討論,然後我們再決定。
蘇委員巧慧:就如同剛剛幾位委員所說,近期中研院有愈來愈多的業務和研究成果與社會各界分享,足以提高國人的信心,不管是學術或等等各方面,所以我期待中研院能表現得更好,甚至裡面的成員能與國際接軌、彰顯於世。讓大家知道臺灣真的做了那麼多,臺灣的人才是很充足的,甚至跟國外的連結都是非常踴躍、充足的,這個部分對整體臺灣人對國家的信心會有很大的幫助,我對中研院有更多的期待,謝謝。 -
廖院長俊智謝謝。
-
主席請張廖委員萬堅發言。
張廖委員萬堅:主席、各位列席官員、各位同仁。最近在頒發諾貝爾獎,前幾天有一個化學獎的得主,叫做法蘭西絲.阿諾(Frances Arnold),你的好朋友…… -
主席請中研院廖院長說明。
-
廖院長俊智主席、各位委員。昨天。
張廖委員萬堅:聽說昨天你也接受採訪,我發現你們兩個人在研究方面的關係非常密切。我看到你在接受採訪時說,你剛開始在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大學任教的時候…… -
廖院長俊智在更早之前。
-
張廖委員萬堅你們是同一個所?
廖院長俊智:我們是同一個領域,事實上我在當研究生的時候,他來我們學校應徵助理教授,那是我第一次見到他。後來我在柯達公司工作的時候也有一些交流,因為我們是同行,所以在會議上常常都會碰面。
張廖委員萬堅:好,你當然講了很多關於他的好話,以及他在研究方面的成就,他在2013年和你有一個共同的研究,在義大利拿到ENI再生能源獎,那是在國際上頗負盛名的獎,而他現在得到諾貝爾獎。我不是在比較你們兩位,我是覺得你很有機會!
廖院長俊智:不敢當!我們是做不同面向的研究,他今年得到諾貝爾獎的研究面向,那是我比較少參與的。 -
張廖委員萬堅你回臺灣有繼續研究嗎?
廖院長俊智:是的,但是主要的工作仍著重在院務上,所以99%是著重在院務部分。
張廖委員萬堅:除了院務之外,在研究方面的工作就停滯? -
廖院長俊智要晚上或週末才有時間。
張廖委員萬堅:包括之前的諾貝爾獎,我要強調的是你們的關係非常好,而不是指你們共同得獎、共同研究的過去,你們是好朋友,這裡有你的獲獎紀錄及他的獲獎紀錄,你們也一起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的院士。其他的部分,像醫學獎的得主艾利森(James P. Allison)跟本庶佑,這兩天在臺灣的報紙上也在討論,他們發現抑制免疫機能不正常運作的癌症療法,這種療法也被證實是有療效的。事實上,臺灣在生物醫學方面或發展生技產業部分都有一些不錯的研究人才,也是受到國際重視的領域。
臺灣大概是十幾年前開始重視人體生物資料庫,我們起步比人家晚,政府預計在未來10年要花70億元或多少錢來蒐集這些資料。針對健康的個案、疾病的個案或者是基因型鑑定建立臺灣人體生物資料庫,很多人認為這些資料歐美也有,為什麼我們要建立臺灣的資料庫?我想臺灣的資料庫建立起來的話,那是一個本土性的人體資料庫,那是不一樣的。有些歐美的人士服用藥物會有反應,但是他們有反應,或許在我們身上沒有,那就有差異性了。所以在先進各國,尤其在生物醫學領域或將來要發展生技產業等,建立本土性人體資料庫非常重要。其實,這一屆立委在審預算的時候,我們也發現為什麼臺灣人體資料庫的預算執行率沒有那麼高?是不是遇到什麼困難?臺灣人體資料庫在2012年開始進行蒐集跟研究之後,我們也看到它是有一些成就的,譬如在2014年,我們連續蒐集3年之後就發現臺灣人有三高,如高膽固醇等,會影響慢性病的發生。在2015年因為有人體資料庫,發現糖尿病檢測的指標高達0.88,非常的高。後來2016年發生壹週刊的事件,104年至106年預算從6億5,000萬元、6億5,000萬元到6億元,去年的決算只剩下二億四千多萬元,在執行時到底發生什麼問題?107年還編了5億5,000萬元,聽說明年送來立法院只剩下2億9,000萬元,有關臺灣人體生物資料庫的重要性和執行的成效,明年的預算被砍了45%,為什麼會發生這種狀況?
廖院長俊智:我們也希望能適度增加臺灣人體生物資料庫的預算,可能這個……
張廖委員萬堅:是在執行上遇到的問題還是你們內部行政協調的問題?或是人和的問題?還是有什麼問題?我覺得這個非常重要。我剛才花了一些時間講它的重要性,我們訂定了條例,過去在執行上雖然遇到困難,但是在健康個案的蒐集其實還不錯,已經蒐集超過12萬份的樣本。
廖院長俊智:過去幾年來在沈志陽執行長的努力之下,在健康人方面已經有非常顯著的成效。近年來沈老師也極力在推動疾病…… -
張廖委員萬堅那為什麼明年的預算會被腰斬呢?
廖院長俊智:這可能是牽涉行政院預算編列的問題,我會極力去爭取。 -
張廖委員萬堅請問沈志陽執行長現在還是執行長嗎?還是辭職了?
-
主席(黃委員國書代)請中研院生醫所沈特聘研究員說明。
-
沈特聘研究員志陽主席、各位委員。我做到今年年底。
-
張廖委員萬堅所以你已經請辭了?
-
沈特聘研究員志陽請辭了。
-
張廖委員萬堅到底是遇到什麼問題?
沈特聘研究員志陽:因為政府砍我們的預算,變成明年只有2.98億元,我們一年的運作大概是4.4億元,我覺得要讓政府了解延續政策的重要性,所以我就辭了這份工作。 -
張廖委員萬堅你辭職了有辦法解決問題嗎?
-
沈特聘研究員志陽我希望政府能夠看得到這個問題的重要性。
張廖委員萬堅:在2016年底爆發這個事件之後,其實我們也知道,臺灣人體生物資料庫條例制定的主管機關是衛福部,但它的單位是在中研院,當時就是因為在各院所蒐集資料招標時,院內學倫會認為這樣的運作模式可能違反倫理委員會的規範作業,你們彼此有衝突。這是在院長來之前發生的嗎?剛剛講到預算制度,現在是不是有人和的問題?
廖院長俊智:那件事情是發生在我剛上任時,我們覺得透過修法之後,這個問題已經解決了。 -
張廖委員萬堅已經解決了?
-
廖院長俊智是的。
張廖委員萬堅:那現在預算少了,執行長辭職了,臺灣人體生物資料庫的計畫是一個長久的計畫,其實裡面有一些問題。我們跟各大醫學中心蒐集了疾病個案,全臺灣大概有26個醫學中心,目前只有7個簽約,為什麼那麼少?
沈特聘研究員志陽:這是臺灣整體的問題,每一家醫學中心都有各自的本位主義,他們希望…… -
張廖委員萬堅隱私的問題、人權的問題?
沈特聘研究員志陽:不是隱私的問題也不是人權的問題,這是因為各家醫學中心都有成立自己資料庫,因此,我們同仁非常努力,需要一一拜訪各家醫院的醫學中心。
張廖委員萬堅:我看到你們的計畫其實也滿憂心,對於健康個案你們可以主動去蒐集,這沒有問題,從101年到107年已經蒐集超過12萬份。可是有關疾病個案參與的追蹤個案數,就是必須從醫學中心去蒐集的才一千多份,我這個資料不知道有沒有錯,你們的目標是超過10萬份耶! -
沈特聘研究員志陽是的。
-
張廖委員萬堅才一千多份?
沈特聘研究員志陽:對,這是我們的問題。 -
張廖委員萬堅院長了不了解這個問題?
-
廖院長俊智可能副院長會比較了解。我稍微知道這個問題。
-
主席請中研院劉副院長說明。
劉副院長扶東:主席、各位委員。疾病這方面開始時間是比較晚一點,就是健康人的部分社區民眾是2012年開始,但是在疾病方面是2016年,即兩年前才開始的,因為需經過長期的溝通。
張廖委員萬堅:是有增加,但是增加的數目非常少。 -
劉副院長扶東但也是一間、一間醫學中心來和他們……
張廖委員萬堅:7間醫學中心而已,全臺灣26間。
劉副院長扶東:對,是一個、一個做的,現在還有幾個在進行中,所以再過一段時間應該會更多,但困難度是每一個醫學中心要經過滿長一段時間才能夠得到他們的共識,然後我們幫忙他們收案來做。
張廖委員萬堅:坦白說,這是一個國家很重要的計畫,它放在中研院,條例的主管機關是衛福部,如果衛福部可以和醫學中心協調會更順利。
劉副院長扶東:對,衛福部一直在協調。
張廖委員萬堅:我要跟院長、副院長及執行長說,你們現在遇到的問題一定要有一個方式來解決。院長,沈志陽執行長說要做到年底,年底以前對於這樣的困境,到底有沒辦法解決?必須怎麼樣來處理?
劉副院長扶東:現在我們已經在整個Taiwan Biobank的組織架構裡面開始重整,特別研究員接執行長的位置,另外請幾位院內的同仁一起來幫忙。 -
張廖委員萬堅有沒有辦法解決疾病個案蒐集這麼少的問題?10萬份跟一千多份!
劉副院長扶東:在社區民眾部分有很好的進度,至於醫學中心部分是1年前才真正開始……
張廖委員萬堅:給你們時間,年底以前即這個會期結束以前希望能夠給我資料,讓我了解你們怎麼樣去面對這個問題,因為明年還是要做,預算短少的問題,我們在審預算還會遇到並討論,希望你把這個問題釐清。這是現在副總統擔任中研院副院長時所要推動的重要政策,已經有一些成就了,我不希望這樣的計畫從2016年底爆發一些問題之後到現在產生很多問題,執行長也辭職了,預算腰斬,想想臺灣人體生物資料庫的定位、功能及未來到底要怎麼走下去,好不好? -
劉副院長扶東好。
張廖委員萬堅:在審預算時能夠提出一份比較完整的報告給委員會,謝謝! -
主席請陳委員亭妃發言。
陳委員亭妃:主席、各位列席官員、各位同仁。院長,你大概知道我會追問哪一個問題。中央研究院南部院區從無到有,從一開始101年到現在,總是看到了成果,可是這個成果還沒有很清楚的展現出來,我們現在只有看到動土而已,所以我要問的是,現在整個案子從一開始到現在,目前的進度到哪裡? -
主席請中研院廖院長說明。
廖院長俊智:主席、各位委員。因為施主委今天正好出國,所以請總務處范處長來向你說明。 -
主席請中研院總務處范處長說明。
范處長毅軍:主席、各位委員。關於南部院區的情況,現在最新的進度就是目前實際上碰到的,也是你最關心的招標問題。事實上,我們招標了,但是沒有廠商來投標,所以經過了四次的招標,在這個過程裡面工程會也來協助。因為牽涉到南部,第一就是南部現在工程很多、缺工,然後最近鋼筋物料的變動,這幾項因素導致這些廠商不來投標。事實上,蘇主委跟我們同仁……
陳委員亭妃:這個案子流標了4次,從今年的6月開始……
范處長毅軍:是,今年6月22日到7月23日。
陳委員亭妃:一直到現在,現在因為第5次招標,然後有一家廠商來競標?
范處長毅軍:現在第5次招標,9月18日我們已經開標了,就是有廠商來。有廠商來以後,我們現在可以進行最有利標。這個部分原來都沒有廠商,現在有廠商來,當然我不能講這家廠商的名稱,情況現在比較樂觀。 -
陳委員亭妃真的有比較樂觀嗎?
-
范處長毅軍有。
陳委員亭妃:這個案子總共16億1,884萬元,我們很驚訝居然流標了4次。沒錯!第5次招標有1家廠商符合資格,所以打算用最有利標處理,10月底要決標? -
范處長毅軍是。
-
陳委員亭妃可是真的會這麼順利嗎?
范處長毅軍:因為不能透露廠商的姓名,在這個之前,早先施主委、我們都有去拜訪過,而且我們拜訪的都是品牌生意非常好的廠商,這些廠商裡…… -
陳委員亭妃這一次10月底一定沒有問題?
-
范處長毅軍對。
-
陳委員亭妃是這樣嗎?一定沒有問題?
-
范處長毅軍是。
陳委員亭妃:因為已經拖延了,本來是6月。
范處長毅軍:對,7月23日。
陳委員亭妃:從6月開始到現在,拖延了大概3個月。
范處長毅軍:對,拖延了3個月的時間。
陳委員亭妃:等於本來預計的工期又要往後,是不是?
范處長毅軍:原來是到明年年底應該可以完工,現在會往後3個月。我向委員補充說明,還有二期、三期,整個南部院區預計在110年底要完工。
陳委員亭妃:我現在要問的就是這個問題,現在還有第二棟、第三棟,第二棟招標金額是10.29億元,第三棟是6.16億元,我現在只是提醒,第一棟已經流標了4次,到第5次要用最有利標去處理,還是你們去拜訪了很多廠商,才有辦法可能促成這最後一次?請問第二棟、第三棟會不會也有這樣流標的狀況?
范處長毅軍:委員,有關第二棟、第三棟,尤其第三棟我們非常篤定,相對來講,第三棟是一個比較上結構各方面非常單純的建物;第三棟施工各方面來講,所遇到、牽涉的工程等等問題很單純,所以這個部分…… -
陳委員亭妃你認為第三棟比較沒有問題?
-
范處長毅軍第三棟沒有問題。
陳委員亭妃:工程是單純的,第二棟呢?
范處長毅軍:第二棟也還好,譬如第一棟我們就要投入16億元,它非常複雜,有溫室等等;第二棟相對地,你看它的總金額也降低到10億元,裡面所牽涉到的,當然也有實驗設備,但是也沒有第一棟這麼複雜。
陳委員亭妃:我只是提醒,今天第一棟整個工程因為發包不出去,所以延宕了,對這樣的教訓,你們要怎麼去把它處理好?現在我們問了中研院說原因在哪裡?你們說,因為工程費用過低、工期過短、大環境不OK,然後剛好南部的工程又多,未來第二棟、第三棟也一樣會遇到這個問題啊!你們怎麼事先去預防?我要提醒中研院要如何事先預防。 -
廖院長俊智謝謝!
陳委員亭妃:如果如同中研院所報告的,第二棟跟第三棟的工程比較單純,那麼我們希望就不要有流標的情形出現,這個是非常嚴重的,因為流標了那麼多次,很清楚,我們自己的時間就被拖到。對中央研究院南部院區,大家有很多的期待,蔡英文總統也親自去動土,這個動土代表的是什麼?是一個期待跟我們的目標,所以這個部分我只是提醒,不要讓第一棟的流標狀況還繼續在第二棟、第三棟發生,如何事先預防?如何在工期或預算當中事先檢討?這是很重要的,不要到時候已經發生問題了,然後時間延宕了,也只能等著看,這並不是我們想要看到的結果。
我再跟院長討論一下,農委會跟中研院確實有很多農村的研究好像振奮人心,也就是戰後第一次學術機構對農村進行長期大型的調查計畫,這個計畫5年,是農委會出資、出預算給中研院,來做這樣的計畫研究。院長當時說了一句話,過去臺灣農村研究較為零散,此次集合農委會和中研院人文社會科學的菁英,從臺灣農村出發,進一步為臺灣政治、經濟、文化進行整體分析,為臺灣農村找出永續發展的命脈,成為未來施政後盾。我要問廖院長,如何成為施政的後盾?請簡單答復。
廖院長俊智:任何施政一定要有很足夠、完整的數據,這個調查就是要替將來不論哪一個政府做政策的時候有很完整的數據,來做政策的依據,這是最主要的一個…… -
陳委員亭妃我相信我們的政府不缺data。
廖院長俊智:確實,過去很多data…… -
陳委員亭妃我們怎麼跟執行面結合?
廖院長俊智:不完全是不缺data,據農委會跟我們的討論,政府過去很多零零散散的data,不完整也沒辦法互用。
陳委員亭妃:哪一個區塊?院長,你認為哪一個區塊是農委會現在所缺的data?為什麼我會說?我相信政府機關絕對不缺data,只是這個data是不是符合我們現在要執行層面的一些需求?不然我相信你要什麼資料都有,而且現在網路非常方便,可是這是不是我們施政要的,所以我才問什麼叫做施政的後盾。現在我們的整個計畫內容有幾個,有農民對土地的態度、農地的使用方式、農村勞動人口及性別議題,這應該都是你們的重點。
請問農村勞動人口這個部分,可以跟現在的農業缺工結合嗎?這個data可以讓農委會做為缺工的最佳依據嗎?可以嗎? -
主席請中研院史語所王所長說明。
王所長明珂:主席、各位委員。我是這個計畫的總主持人,關於委員剛剛問的問題,我非常簡單地回答。我們能提供給農委會與政府行政單位最好的資料,事實上是一個完全整體的人類生態,也就是,現在我們所有的這些資料庫或資料,大部分都是農業科技或是……
陳委員亭妃:所長,請你針對我剛剛的問題。現在你做了農村勞動人口及性別的議題,我用單一的例子,因為時間來不及,這個部分可以讓農委會未來在缺工當中如何去執行?如何去做因應措施的一些依據嗎?可以嗎? -
王所長明珂可以。
陳委員亭妃:好,我再請教農地的使用方式,現在我們強調的是韌性城市,也就是我們怎麼讓休耕的土地能夠增加目前的含水量,可以嗎?因為現在你們在推韌性城市?到底所有的農地使用方式可不可以再去做一些改變?讓它的含水空間更高,如何結合?如果沒有的話,拜託!請把它列入。
再來就是我們的休閒觀光,休閒觀光我要問的是,未來當農業要走入觀光體制的時候,它要做為點線面的串聯,請問它怎麼串聯?我剛剛問如何把你們的data變成執行面,這無疑是一個很好的平台;接著就是「小地主、大佃農」的政策,以及農村再生計畫的成效,現在預算很多,特別是農村再生計畫,政府每年都有編列預算,可是這個計畫是不是真的跟我們國土與農地的保存及未來國家整體發展息息相關?今天我之所以提出這些意見,因為我很期待這個計畫,期待它能真正作為農委會未來施政的一個後盾,並讓它成為一個平台,收集相關data並提供農委會使其施政更加準確,果若如是,本席認為花這些錢才有實質意義。 -
主席(陳委員亭妃)請黃委員國書發言。
黃委員國書:主席、各位列席官員、各位同仁。這個月科技部陳部長有提出一個說法,他說目前國內人才流失的問題非常嚴重,並特別提到高科技類型、資通訊博士生下降了45%,幾乎減半,科學發展若沒有人才,大概整個經濟也不用提了,所以人才實在是非常、非常重要,請問院長,你同不同意陳部長對當前人才流失問題的說法? -
主席請中研院廖院長說明。
-
廖院長俊智主席、各位委員。大致上同意。
黃委員國書:其實,中研院很早以前就提出過這個問題,記得在2011年的時候中研院有提出一項「人才宣言」,針對人才的流失大概有提出一些論述,比如說近10年來人才出路在專業學歷上失衡、大學過多與技職體系崩解之危機等等,可以說提出很多項;這個「人才宣言」當初是在總統府會報中提出來的,總統府接著就把它交給行政院處理,到了行政院之後則是提交院裡的人才會報處理,這7年來我們也不知道行政院人才會報到底是怎麼處理的,過去7年當中開的會議可以說寥寥無幾,如今這個會報已經沒了,院長可能不知道這件事吧? -
廖院長俊智我不知道。
黃委員國書:但是中研院去年有提出「台灣經濟競爭與成長政策建議」的白皮書,這裡面針對人才問題也提出很多面向,包括人口轉型、少子化等等,其中特別提到人口與產業是要有鏈結的,因為人才的不足,就無法孕育領域產業的發展,而沒有人才當然就不可能有產業,這當中是有鏈結關係的。
提到產業,我們就要思考一個問題,院長知不知道教育部最近準備修法要讓大學可以開設公司,對此教育部提出的說法是:為讓高教拼活路,教育部將提案修訂大學法,准許國立大學開設百分之百的控股公司,運用學校科研的技術來創造與成果來創造營收,藉此鼓勵大學創新、創業,大學科研可以直接跟產業鏈結,並且創造最大的價值。請問院長,你是否同意教育部這樣修法的方向?
廖院長俊智:詳細的內容可能要非常小心謹慎地來制定,因為我現在還不知道他們修法詳細的內容與作法,所以不便在此表示意見。
黃委員國書:對他們提出這樣修法的方向,院長有何看法?
廖院長俊智:若果把大學研究的成果應用在社會上,這個大方向我認為是正確的;至於要用什麼樣的方式,比如是由教研單位直接開公司,而所謂「開公司」也必須先有個定義,到底要怎麼開公司,因為只是從媒體上看到這樣的報導,所以我還不了解具體內容為何。 -
黃委員國書未來你可能要注意教育部所提出的修法內容。
其實,台灣最頂尖的科研人應該是在中研院,在此前提下,中研院將來有沒有可能去開公司?
廖院長俊智:在台灣一般人講「開公司」,都含有經營商業的意義,如果是這樣,對中研院是不適合的。 -
黃委員國書中研院可不可能從事創新創業的事情?
廖院長俊智:對這部分,我們非常鼓勵,希望運用研究人員的研究能量,並在合適的法規下來進行。
黃委員國書:中研院可不可能像教育部所提出的方向,成立一個百分之百的控股公司,讓科研人才可以在控股公司裡面從事創新創業的事情。
廖院長俊智:一如我剛才回答的那句話,我還是需要了解教育部提出的方向與方式,假如未來修法的方向適合中研院,我們絕對會去做。
黃委員國書:坦白說,大學可以這樣做,就中研院來說會有很多的限制,因為中研院所有本職的科研人員都算公務人員。
我們都知道,科技基本法的制定乃是為鼓勵科學技術人才創業,可是公務人員服務法卻規定公務人員不得經商業或投機事業,請問在座所有中研院列席人員是否都適用公務人員服務法? -
廖院長俊智應該都是。
黃委員國書:今天中研院在座各位都是行政職的主管,甚至連研究的科研人才也都適用,至於大學的部分,當中有很多教授其本職不是在中研院,否則,如果有在中研院兼職者應該就可以,也就是說,科技部想推動、鼓勵科學技術人員創業,對擁有全台灣最頂尖的科研人才的中研院來說,即使很想配合推動,卻仍無法逃避公務人員服務法的限制,這實在是很可惜的事!
廖院長俊智:關於經營商業的部分,或許大家定義有所不同,在我過去服務的單位至少准許技轉開公司,不過,他們所謂的「開公司」乃是針對持股的部分,並非實際經營,而是可以持相當大比例的股份,對這個問題,我認為應該考慮彈性放寬,而不是實際花時間在公司的經營上。
黃委員國書:院長的意見是希望我們在法律上鬆綁,俾讓中研院的科研人才可以有機會持股,是嗎? -
廖院長俊智國內對這部分現在好像已經有適度開放。
-
黃委員國書開放得夠不夠?
廖院長俊智:據我初步了解,稍微嫌低了一點。
黃委員國書:我要請院長認清這樣的趨勢,目前教育部都已對這部分積極鬆綁相關的法規,所以,請中研院也要進一步思考這件事情,以上本席的建議盼供你們參考。
廖院長俊智:好,謝謝。
黃委員國書:另外,對中研院經營「研之有物」,老實說,你們經營得有聲有色,還有「研之有物」的IG也有好多人都在看,本席從「研之有物」中下載一張照片,請問院長,你知不知道照片上的這個人是誰?
廖院長俊智:他今天有來列席,我們可以請他站起來。
黃委員國書:人長得非常帥,很有吸引力,據本席了解,他是中研院秘書處的員工,他是中研院秘書處的員工,真的是人盡其才啊!你們會運用IG,透過網路的美照來介紹中研院,而這些都是中研院的公共空間。其實很多年輕人都想進到中研院來,問題是中研院一年只開放一天。你們透過IG去行銷中研院,但是這些空間一年只有開放一天,只有中研院開放日那一天才可以讓人家進來,我覺得非常可惜,中研院應該思考如何更開放。
本席再舉例,我們有非常多的場館,特別是中研院的圖書館都是非常好的,不管是館藏或是專業性都非常好,很多人都想到裡頭去借閱,但是不得其門而入,因為六、日都休館,一般院外人士可以進到院區去使用圖書館大概也只有在六、日,可是六、日不開放,變成這個圖書館只能提供給院內員工或是院士和研究人員使用,非常可惜。以生命科學圖書館為例,它還限制18歲以上才可以使用,我們不是在IG放了那個帥帥的年輕人,讓很多年輕人想要親近中研院嗎?可是我們的圖書館有非常多的限制,每一個圖書館都有不同的限制和規範,有的是有限制年齡要18歲以上,我覺得非常可惜,因為在國、高中生這個年紀,其實有很多人對探索生命科學是非常有興趣的,可是生命科學圖書館卻做了這樣的限制,對年輕人限制重重,非常可惜,所以請你們再去評估思考。中研院現在的科普其實做得很不錯,但除了科普之外,是不是可以讓中研院更開放,讓民眾可以更親近?就從對圖書館很多限制的評估開始來做起,是不是有可能性?
廖院長俊智:好,我想諸多的限制大概都有它的成因和歷史背景,可能曾發生什麼突發事件,所以變成有這樣的狀況,我們會重新檢視這些規定是不是還有需要,看看有什麼改進的空間。
黃委員國書:好,謝謝院長。 -
廖院長俊智謝謝。
-
主席請鍾委員佳濱發言。
鍾委員佳濱:主席、各位列席官員、各位同仁。我們來回顧一下,記得在您就任中研院院長之前,中研院在教文會發生了一個風波,無非就是中研院的定位隸屬於總統府,但是過去曾經發生院長遴選辦法不夠明確,因此在2016年產生了院長遴選的爭議,關於這個部分,因為那時候院長應該不在國內,所以可能不太清楚,我就稍微回顧一下。
2016年發生院長遴選爭議的時候,有人提到院長遴選辦法根本沒有一套SOP,完全是人治,那我們回顧歷史,從過去歷任的院長來看,的確看不出每一屆的院長都有很明確的SOP。甚至有中研院院士表示,已經到了九局半的馬總統,因為他的任期即將屆滿,所以應該拒絕圈選,退回遴選名單。我們再往下看,有這些人提出這樣的意見,中研院法律研究所有某位同仁提到透過評議會,也有其他的學界表示評議會和研究毫無關係,應該如何、如何,我就不再贅述。後來我從院長這邊知道你們成立了法制處,那法制處現在設了三個科,有12個名額,目前處長還在繼續爭取人加入,請教院長,你們當初成立法制處的目的是什麼? -
主席請中研院廖院長說明。
廖院長俊智:主席、各位委員。關於法制處主要的業務,剛才有請處長介紹過,當初設立主要是著重在利益迴避和智財技轉這方面,反而不是院長選舉的部分,可不可以請處長來解釋一下?
鍾委員佳濱:不用,您剛才已經講過了,我也有看到,就是在智財的利益迴避,的確也是上次產生院長遴選的發生情況的原因,但是我記得上次有向院長提過,除了有關智財利益迴避造成中研院必須重新遴選院長的問題之外,包括中研院本身的會議規則,在遴選過程當中所產生的一些爭議,其實中研院的內部規範似乎也需要充實,這一點院長瞭解嗎? -
廖院長俊智我請秘書處處長來解釋。
-
主席請中研院秘書處吳處長說明。
吳處長重禮:主席、各位委員。關於第11任院長遴選的案子,當時評議會依法選出3位候選人,然後送到總統府由總統來遴選任命之。至於委員剛才提到一些相關的爭議,事實上,總統府後來有回函給我們,對於這些相關的爭議,它的回函是「尚無不法」,簡單說明,謝謝。
鍾委員佳濱:不是「尚無不法」,因為你們沒有訂出辦法,當然就沒有不法的問題嘛!院長,抱歉,我要跟您說,您一就任我就提醒過您,您這一任的院長不只是解決前人的問題,還要解決歷屆的問題,包括中研院院長未來的遴選,還有中研院的會議規則,如果交給任何一個研究法制的人看一下,真的會讓我們很訝異,一個國家最高的學術研究機構對於本身如何開會、會議如何有效、會議成員包含哪些人都沒有完整明確的規定,我知道現在講也來不及了,回去請責成法制處,把下一屆院長遴選可能要用到的相關制度,好好整理一遍可以嗎?
廖院長俊智:事實上我們的規則相當明確,我們有所有的會議規則,秘書處的議事規則都有。
鍾委員佳濱:好啦!院長,聽你這句話我就知道你沒有進入狀況,下次我會把我上次的質詢內容一點、一點的告訴你,為什麼你們在上次遴選的時候會產生這些會議規則規範不明的問題,而且你們後來還沒有修。如果你們之後有修了,再提供一份給我們好不好?
廖院長俊智:好,謝謝。
鍾委員佳濱:接下來,關於博士後研究的新聞,科技部提到每年科技部的計畫申請約有1,000名博士後研究人員,大概有2成已經超過6年,甚至還有到10年的,因此它這次打算修法弄一個落日條款,4年最多再2年,2期之後就要退場,在這個新聞見報之後,有很多的學會發表聲明,有8個學會認為博士後研究人員是基礎研究重要的研究人力,新修的辦法設下種種限制和不利條件,影響了我國基礎科學的研究能量,請問院長的看法如何?
廖院長俊智:這應該有配套措施,基本上全世界的博士後都不希望超過5年甚至6年的年限,但並不是5年、6年之後就把他fire掉,而是應該轉成其他職稱,譬如美國常用的特殊技術博士級研究人員等等,這個用意當然是希望他有新的任務,甚至有一點機會來調整薪資。
鍾委員佳濱:院長,你剛剛用了「fire」,請問目前中研院用了多少博士後研究人員? -
廖院長俊智詳細數字要請人事室來回答。
鍾委員佳濱:好,我待會兒會告訴你。那請問一下,他們是被僱用嗎? -
廖院長俊智他們是被僱用沒錯。
-
鍾委員佳濱用什麼方式僱用?用業務費、人事費還是用計畫經費?請說明。
-
主席請中研院人事室林主任說明。
林主任怡君:主席、各位委員。目前我們的博士後,院內經費加科研基金一共有1,072位。 -
鍾委員佳濱是用業務費還是人事費?還是用計畫經費?
-
林主任怡君是業務費。
-
鍾委員佳濱用業務費嘛!
林主任怡君:對,在院本部是業務費還有研科基金。
鍾委員佳濱:好,院長,我跟您說什麼人員要用業務費?就是約聘僱人員,非正式編制人員,在公務機關大家都清楚他們不是編制內的。我來告訴你,有一個情況很像,遊覽車司機有一種叫「靠行」,就是他自己沒有攬客的能力,他加入遊覽車公司,然後遊覽車公司會分配一些觀光旅遊團讓他去做,用這個比喻雖然很不敬,不過基本上博士後研究人員本身並沒有受機關編制為正式員工,但是因為承攬研究計畫,用研究計畫裡面的業務經費來支應,大概是附著研究經費而來的,這樣院長大概瞭解吧?
廖院長俊智:我覺得這個比喻不太恰當,而且可能是很不恰當,因為博士後是一個訓練的過程,我們不好說他是「靠行」,早期的博士訓練是到博士就結束了,現在由於科技的發展,大家希望博士學位拿到之後還有一些接續的訓練,所以博士後研究員就應運而生,全世界皆然,在各方面是這樣。
鍾委員佳濱:他是依附著我們研究計畫的業務經費,對不對?
廖院長俊智:對,大部分是這樣。
鍾委員佳濱:沒有錯嘛!我當然知道您對這個比喻會有一些抗議,但是我告訴你,目前中研院的正式編制就是投影片上紅色的區塊加綠色的區塊,其他53%的博士後研究員不是編制人員,所以才會跑出這個問題,到底他繼續研究申請計畫的資格可不可以限制在4加2,即為6年?因為一旦他的資格超過這個限制,按照科技部的精神,亦即計畫的想法,他就不能夠繼續附著在計畫裡面,會損及他的工作跟研究,是不是這樣? -
廖院長俊智是的。
鍾委員佳濱:核心在這裡。根據2006年至2018年博士後研究人力的統計,有701位是中研院的計畫預算,有371位是承辦外界計畫,還不是中研院的計畫,可能是包括科技部的其他科專計畫。換言之,你們這1,072位博士後研究人員,靠中研院研究計畫支持的只有7成,另外3成要靠其他科研計畫的預算,是不是這樣? -
廖院長俊智是的。
鍾委員佳濱:其實我剛剛是希望您能夠更深入的去描述和申論,如果博士後在不同的學科當中,有的在科技應用類科可能3、4年就應該去取得正式學術機構、研究機構或大學學校的聘任,成為正式人員,但有些是在研究機構當中需要大量使用的這些人員,可能需要的時間比較長,請問要如何分級、分類?
廖院長俊智:一般是創造譬如說研究科學家、資深研究人員、博士級研究人員等,各校有不同的名稱,您提出住院醫師來類比,我覺得比遊覽車司機要恰當一點,那確實沒錯,我們希望博士後到一個年限之後,可以有一些不同的職稱、不同的title、不同的待遇,希望往這個方向走,這才是正確的方向,您提的沒錯。
鍾委員佳濱:是,那中研院要做什麼? -
廖院長俊智我們確實是往這個方向做。
鍾委員佳濱:好,接下來是投影片上這三件事情,我認為你們成立了法制處,除了要嚴格制定利益迴避的規定,避免同樣的問題再度發生,對於院長遴選相關的爭議,中研院內部的法制化要落實之外,我希望院長能夠要求新成立的單位,包括你們的其他單位也來研究一下,中研院既然用了超過1,000位的博士後研究人員,第一個,你們依著學門的不同,是不是應該給予不同的title、不同的分級制度,同時在政府的預算法規內也給予不同的待遇支給的對應方式?第二個就是中研院應該給予合理的待遇。最後一個問題讓您申論一下,科技部、研究型大學和中研院有什麼差別?
廖院長俊智:中研院的任務主要是基礎研究,大學的任務主要是訓練學生,我們的人才培育部分也是很大一塊,但我們是希望跟大學合作,大學訓練之後的人才由中研院來訓練,我們有比較完整的研究體系能夠來承接大型的計畫,能夠替國家社會解決一般單打獨鬥型沒有辦法完成的研究項目,所以中研院有國家級實驗室的定位,可以來承接譬如人體生物資料庫的計畫、農委會的農村調查計畫、數位文化中心的計畫、健康雲的計畫,這些大型的計畫都由中研院來執行是比較恰當的。
鍾委員佳濱:好,現在科技部針對博士後的議題它已經喊剎車了,如果由中研院來做,您會怎麼做?可不可以在下次說明?
廖院長俊智:好,謝謝。 -
鍾委員佳濱謝謝。
-
主席請蔣委員乃辛發言。
蔣委員乃辛:主席、各位列席官員、各位同仁。院長好,我們這個國家生技園區馬上就要開幕了嘛? -
主席請中研院廖院長說明。
-
廖院長俊智主席、各位委員。是的。
-
蔣委員乃辛在10月15日。
-
廖院長俊智是。
蔣委員乃辛:聽說總統也要去參加,花了10年的功夫,投入了270億元,中間的規劃修正了好幾次,排除萬難,現在終於要開始了。開始以後才是起點,現在真正的問題是,如何能夠達到國家生技園區的目標?既然冠了一個國家生技園區的名稱,它的定位應該是國家的層級吧? -
廖院長俊智是。
蔣委員乃辛:因為我看到你今天的報告上面也是這麼寫,「生技園區的設置是驅動台灣下世代產業成長的核心,扮演引領國家科技研發、知識創新、產業提升的要角,能夠促使台灣成為國際生醫創新研發樞紐的使命」,是真的能做得到嗎? -
廖院長俊智我們盡力去做。
蔣委員乃辛:不光是盡力去做,因為照我們目前的瞭解來講,做不到啊!
廖院長俊智:我覺得機會相當大,我個人相當樂觀。
蔣委員乃辛:因為光看你今天的開發摘要,本席很懷疑啊!中研院在這個生技園區裡面到底扮演怎樣的角色?只是管理的角色? -
廖院長俊智不是。
-
蔣委員乃辛還是領導的角色?到底是怎樣的角色?
廖院長俊智:中研院是承接國家委託的計畫,開始來規劃、設計、施工,將來在經營方面,由於園區裡面有7棟建築物,包括科技部的國動中心,衛福部的食藥署跟經濟部的生技開發中心,那其他是中研院的。
蔣委員乃辛:我放一張投影片給你看,你講的在投影片上都有,對不對? -
廖院長俊智對。
蔣委員乃辛:這都是你們報告上面的,對不對?
廖院長俊智:對。當然各部會內部的業務是由各部會去負責,但是中研院是扮演綜合規劃協調的角色,特別是在轉譯醫學研究方面,我們是扮演領頭羊的角色。
蔣委員乃辛:對,那現在誰在做?誰在統合這幾個單位? -
廖院長俊智就是中研院在做。
-
蔣委員乃辛中研院的哪一個單位在做?
廖院長俊智:就是我們一直在做,譬如說…… -
蔣委員乃辛是哪一個單位在做?哪一個組織在做?
廖院長俊智:中研院從院長室、副院長開始,學諮會每天都在談這件事情。
蔣委員乃辛:一個園區有一個園區的組織,對不對?那你們是在推動方面。
廖院長俊智:園區的部分,那是管理方面,您是不是指管理方面?
蔣委員乃辛:我不知道啊!因為當時國家生技園區在規劃報告上面就是講產業連結、招商、轉譯、產值、人才培育及創新創業,誰在做整合的工作?從中研院的報告和給我的資料來看,我真的感覺不到中研院在主導。
廖院長俊智:確實是中研院在主導,現在有一個聯合會,中研院有3席,衛福部1席,科技部2席,經濟部1席,我們是希望能夠廣納各部會的意見,但是確實是中研院在主導,中研院在負責。
蔣委員乃辛:國家生技園區營運中心的設置要點是依照國家生技園區聯合會的設置要點,下設一個營運中心,它是做什麼的?綜理園區各進駐單位間行政協調與園區內整體性、公共空間及公共事務管理,還有協調各單位間的資源整合,感覺像是公寓大廈管理條例裡面的主任委員,公寓大廈管委會的感覺啦!對不對?
廖院長俊智:是的,沒錯。 -
蔣委員乃辛可是各單位內部的研究沒有統合啊!中研院的轉譯與衛福部有沒有關係?與食藥署有沒有關係?絕對有。與動物中心有沒有關係?與教育單位的創新人才培育有沒有關係?都有啊!那現在是哪個單位在做呢?
-
廖院長俊智中研院。
蔣委員乃辛:中研院?可是本席看不出來,因為你們的聯合會下面設有2個中心,一個是營運中心,另一個則是育成中心。
廖院長俊智:因為這是中研院的日常業務,所以不需要特別地提出來,我們希望基礎研究這部分能夠很實際地轉到業界。我們幾乎每天都在思考這個問題,而且也正在進行這樣的問題。
蔣委員乃辛:那會不會各自獨立,各有本位主義,而無法統合呢? -
廖院長俊智我們希望能夠盡量地來協調。
蔣委員乃辛:對,你要協調,所以你不能用「希望大家能夠整合」,卻還是各自為政,對不對?因為這就是我們今天所擔心的事情。你花了10年的時間,投入270億元,不管這個是營運中心、聯合會或是育成中心,都只是臨編的組織,只用來管理公共空間與整合行政資源,讓我們很懷疑未來我們的國家生技研究園區是否能夠達到你剛才所說的成為未來生技的樞紐,對不對?
廖院長俊智:委員問得很好,我們要將最容易講的部分先寫出來,因為那個爭議最小,至於要怎麼管理的部分,委員也確實抓到重點了。我們寫的確實是比較容易做的部分,您講的是比較難做的部分,但我們也確實每天都有在做,譬如最近我們也跟DCB中心(財團法人生物技術開發中心)簽約要來進行基礎研究,就是我們會將技術轉移給他們來進行商品化的部分,我們會很緊密的來合作,所以我們是有這樣的機制的。
蔣委員乃辛:院長,本席先打斷你一下。我們將你們的營運中心與竹科比較,國家生技研究園區營運中心的主管機關是中研院,隸屬於總統府,但竹科的主管機關是科技部,所以你們的位階比他們還要高,可是實質的法源呢?你們是設置要點,營運中心的法源更是要點下面的要點,科學園區的法源卻是組織法。人員的編置,你們只有執行長一個人、約聘僱20個人,但科學園區是多少人?當然,你可以說這是因為它的面積比你們的還要大,你們的面積並沒有他們那麼大,可是至少人家是組織法上所規定的正式編制,你們卻是任務編組,這個可比不上人家了吧!
廖院長俊智:對,這部分我們也一直在想辦法要來突破。
蔣委員乃辛:既然你們要做生技園區,那就要把它當成是未來的使命,要統合各個單位,但為何營運中心、營運聯合會卻不能用組織法來做?否則對外面來講,你們那個就只是黑機關,來的人心裡也不舒服,雖然你們有那麼多的院士與人才,卻都是在黑機關裡面,用約聘僱人員來做這件事情,那我們如何能夠有所期望呢?院長,你們能不能夠用組織法來訂?
廖院長俊智:這是我們要努力的方向,目前我們已經責成法制處以及其他的處室共同來研商,這部分我們仍然還在考慮當中,委員所提的這個問題真的是太棒了,我們現在正在思考這個問題。因為我們也跟科技部商量過,看是否能夠採用他們的方式,但我們發現我們整個任務、組織編制與科學園區有著相當大的不同,所以也很難百分之百的學習他們。但有一個部分確實是我們可以跟他們取經的,那就是要如何做好基礎管理,這部分確實是我們可以跟其他部會學習的。至於法規方面我們要怎麼修改,現在仍然在研議,目前已經有些方案在做了,我非常同意委員的講法。
蔣委員乃辛:院長,臺北市在南港、內湖有南港軟體園區、生技產業大樓以及內湖科學園區,這是臺北市政府所規劃的南港生技產業聚落,國家生技研究園區也在那個地方,可是臺北市政府的規劃卻一腳就把你們中研院給踢走了。
廖院長俊智:好像不是這樣,我們是一起合作的。 -
蔣委員乃辛有合作嗎?
-
廖院長俊智有。
蔣委員乃辛:可是在臺北市政府所有的新聞稿以及內部的稿件裡面根本就沒有你們中研院,你們中研院是龍頭,擁有這麼多在國際上有經驗、有學識、有專業的院士。你們有這麼多的研究人員,結果臺北市政府竟然一腳就把你們給踢開了,臺北市政府在南港有3個生技園區,所以將來他們要主導這些生技產業,拜託!我們投資了這麼多,中研院是領頭羊、是龍頭,你們怎麼可以被臺北市政府給踢走了呢?
廖院長俊智:我們並沒有被臺北市政府給踢走了,我們跟臺北市政府還是保持著非常緊密的合作關係,我們做的是新藥的研究。
蔣委員乃辛:你今年跟柯市長見面時談的是什麼?談的是聯外道路,而不是生技產業,對不對? -
廖院長俊智這個在規劃上是有分工的。
-
蔣委員乃辛簡報上的圖是你們規劃時說希望將來可以做的事情。
-
廖院長俊智對。
蔣委員乃辛:本席真的希望中研院能夠出來當領頭羊協調各個單位,訂定出未來生技產業所需要的發展方向,讓各單位來配合你們中研院推動國家生技產業,然後相關的編制不要用臨編的組織任務,要設組織法,讓他們可以有正式的編制或是以正式人員來聘任,否則這些人到中研院也只是進到黑機關,那他們的心裡會有什麼想法?有這麼多的院士,卻是個黑機關,實在不太好,對國家的生技發展也會有所影響,好不好?院長,這是本席給您的建議。
廖院長俊智:好,非常感謝委員的寶貴意見。 -
主席請高金委員素梅發言。
-
高金委員素梅主席、各位列席官員、各位同仁。廖院長知道本席今天所穿的衣服是哪一個族群、哪一個系統的嗎?
-
主席請中研院廖院長說明。
-
廖院長俊智主席、各位委員。原住民的服裝……
-
高金委員素梅這是哪一個族群的衣服?你要不要請民族所的同仁來代答?
-
主席請中研院民族所胡所長說明。
-
胡所長台麗主席、各位委員。泰雅族。
高金委員素梅:好,這是泰雅族哪一個系統的衣服?所長,從衣服的顏色就可以非常清楚的看出這是大安系的吧!
胡所長台麗:大安系的,在苗栗那一帶。
高金委員素梅:好,謝謝。
高金委員素梅:請所長先回座休息。院長,9月26日本席有看到一則新聞,就是你們跟農委會簽署了「臺灣農村社會文化調查合作協議書」,在這個協議書裡,中研院要以5年的時間來執行號稱戰後最大規模的農村社會調查工作,本席完全同意這個政策方向,可是當本席看到所有的工作項目以及內容之後,本席非常地懷疑,所謂的戰後最大規模的調查真的可以落實嗎?院長,本席再問你一個問題,你了解原住民族保留地的歷史沿革嗎?
廖院長俊智:我不敢說了解很深,但是我們院裡面一定有非常多的專家是非常了解的。
高金委員素梅:好,那我們的學術機構,臺史所或是民族所的人可以幫忙回答嗎?2位所長?主席,他們上來得太慢了,他們會影響到我後面的質詢,麻煩時間可以先暫停嗎?謝謝!我要求發言時間再多1分鐘,因為剛剛3位都上來得太慢了,謝謝!臺史所你可以回答嗎? -
主席請中研院臺史所許所長說明。
許所長雪姬:主席、各位委員。對不起!這方面我沒有專門的研究,謝謝!
高金委員素梅:好,民族所?
胡所長台麗:不好意思,題目委員可以再說一遍嗎?
高金委員素梅:好的,本席非常的遺憾,中研院身為臺灣最高層級的學術研究機構,卻對原住民族的歷史文化如此的陌生。既然如此,那本席就幫你們上一堂小小的課程。西元1895年臺灣淪為日本軍國主義之首,而原住民也經歷了歷史上最慘烈的時代,日本殖民政府的理蕃政策開宗明義的說:理蕃的目的就是為了全面消滅蕃人與蕃地,因為唯有消滅蕃人與蕃地才可以開發臺灣的山林,取得豐富資源。日本殖民政府把原住民當作什麼?他們把原住民當「物」,而不是人,這點我們從他們的管轄單位就可以看得出來,它的管轄機關是警察機關和執產部門,更重要的是他們針對原住民所頒布的第一部法律「日令26號」上說:沒有所有權狀以及其他可供證明之山林原野全部屬於官有。也就是,蕃地等於無主地、等於國有地。請問一下,原住民沒有文字,那我們怎麼可能拿得出所謂的所有權狀?就這樣,原住民的土地一夕之間全部變成國有地,請看一下簡報上的這張圖,這張圖是你們臺史所提供的,本席很遺憾,所長,這張圖是你們提供的,你自己卻不明白,本席非常遺憾,謝謝!
西元1925年日本殖民政府展開土地調查,西元1928年劃定準要存置林野,大概有24萬公頃,他們當時把8萬個原住民都框在這個範圍裡來生活,而這就是目前原住民族保留地的前身。我們來看一下當初準要存置林野是怎麼劃定的?「定住地」也就是原住民的房子,每一個人0.2公頃,耕作地每個人1.8公頃,而「用材採取共用地」是什麼呢?就是要蓋房子時需要用到的樹木或是石板,一個人是0.5公頃。再來,畜牧其他產業增進用地及災害預備地每個人0.5公頃,當時原住民的人口有8萬人,平均每個人是3公頃,所以準要存置林野總共是24萬公頃,8萬人24萬公頃,32年後的現在,原住民已經有56萬人,土地卻僅僅增加2萬公頃,這就是我們的原保地。
院長,這個就是原住民族保留地的土地沿革,臺史所,這是你們所提供的資料,但是你剛剛居然回答不出來,可見得你們多麼不重視原住民。本席再請教,臺灣有多少的農地?院長,你知道嗎?既然你們要做這個計畫,就應該很清楚知道臺灣的農地到底有多少公頃?如果你們連這個都回答不出來,那你們是要做什麼計畫?本席告訴你們,臺灣的農地總共有80萬公頃,其中原住民族保留地的農牧用地有8萬公頃,原住民的人口雖然只占2%,但是我們的農地占所有農地的10%以上。這8萬公頃的農地,從海拔0公尺到2,500公尺都有,本席相信胡所長應該知道吧?你應該跑遍了原住民的部落吧!我們的農地不是只有平地有,高山也有,這10%的農地遍布在海拔0公尺到2,500公尺。院長,你說這個重不重要?計畫主持人,你說這個重不重要?
在本席看過你們所謂的「臺灣農村社會文化調查計畫」的分項計畫後,中研院把原住民的農民給一般化了,更何況你們連我們的土地沿革都不清楚。你們的計畫以及想要解決的問題是什麼?你們要調查臺灣農村的環境、社會、文化的現況以及歷史的變遷,而且還要進行人文社會科學的觀察以及分析和研究,本席相信你們這個計畫主要是要提供現在的政府在制定政策或是執行政策時非常重要的依據,院長,你說是嗎? -
廖院長俊智是。
高金委員素梅:好的,謝謝!本席也看過你們民國107年的目標與觸及的村落數量。北、中、南、東4個區域,你們在20個鄉鎮中挑選一個村落來進行調查,本席剛才說了,原住民的部落、單一的鄉鎮從海拔0公尺到2,500公尺都有,地形、地貌、氣候和溫度條件都完全不一樣,你覺得你們現在這個計畫的目標客觀、公平嗎?你們有用傳達知識的調查精神來提供執政者現在最好的方向嗎?
再來我們來看一下你們的實施方法和步驟,你們的分項計畫二:農村環境人類生態和變遷調查計畫,這是民族所負責的,這個分項計畫是以人類學為基礎,從區域整體的角度來考量、進行深入的調查研究。分項計畫三:農村生活文化和歷史變遷調查計畫,這是台史所跟民族所要做的,這個分項計畫是調查、發掘臺灣農村現存或是逐漸被淡忘的各種生活傳統,你們要梳理以及考察它的變遷過程,除此之外你們還要做些什麼呢?你們還要解釋它在文化系統上的特質,這些都是主要的目的。
院長,對於本席剛才所問的問題,你們都是一問三不知。本席要提醒你,臺史所過去做了非常多有關臺灣土地的研究調查,可是都是著墨在戰後,你們所謂的臺灣土地是日本殖民政府如何的從原住民的部落裡掠奪走的,你們從來都不願意面對,到今天你們要開始執行這個計畫了,你們又把原住民的農民給稀釋、一般化了,難道你們的眼裡永遠都看不到原住民嗎?既然這個計畫是要以人類學為基礎來進行歷史變遷的調查,那原住民族保留地就應該是這個計畫最核心的部分。本席要求院長,因為目前並沒有看到這個計畫裡有任何一個分項計畫是要用來執行原住民族部落農業,所以你可以答應本席你們會另列一項計畫嗎? -
廖院長俊智這個問題要請計畫主持人來回應。
高金委員素梅:請不要浪費本席太多的時間,因為本席要在7分鐘內將所有的東西都完整跟你們報告,你們願不願意? -
主席請中研院史語所王所長說明。
王所長明珂:主席、各位委員。有關計畫裡面與原住民相關的部分,我只能簡單的講,不管是社會所、台史所或是民族所,我都強調我們不是在一個點,我們要用多點田野,這是最重要的,所謂的多點田野就是包括……
高金委員素梅:主持人,請你回去。院長,這個問題請你來回答。這件事情是中研院和農委會合作的,院長,你應不應該負責?
廖院長俊智:這是學術研究的部分,我們要請研究的人員來負責。
高金委員素梅:本席剛剛說了,我提供你這麼多的資料,你們要調查臺灣的農地、土地,原住民是最核心的,你們不願意去面對嗎?
廖院長俊智:我們絕對願意做這件事情,但是要怎麼樣做……
高金委員素梅:好,那你們能不能夠另列一項計畫?因為現在你們所有的分項計畫沒有專門的針對原住民的土地調查,既然台史所已經有原住民族土地沿革了,你覺得這個農業計畫不應該有原住民的分類嗎?
廖院長俊智:我們非常的重視原住民,我們也應該這樣做。
高金委員素梅:那你們重不重視、願不願意?你們全部都是知識份子,但是連一點知識份子的風骨都沒有,你們要如何面對臺灣這片土地的主人、原住民族?院長,請你回答。你們全部都是國際上、學術界非常有知名度與貢獻的學者,連一項對於臺灣的主人、原住民族的土地沿革與農業未來的發展的計畫都沒有,而且還不願意回答,在這邊花本席這麼多的時間去解釋你們的計畫。本席目前所看到的計畫裡面就是沒有嘛! -
廖院長俊智我們要做的比委員所講的還要更多。
-
高金委員素梅多少?本席給你一點時間來回答。
-
廖院長俊智我們要實質照顧原住民的歷史……
高金委員素梅:不要用「照顧」!院長,對原住民族用「照顧」就是上對下,就是殖民政府對原住民族的說法,原住民族只要公平,請你收回「照顧」這2個字。
廖院長俊智:好,我們希望能夠「顧到」,而不是「照顧」。 -
高金委員素梅謝謝!
-
廖院長俊智我們要顧及原住民的農業、生活、歷史、文化和經濟等各方面。
-
高金委員素梅你要怎麼做?
廖院長俊智:至於我們要怎麼做,必須交由研究人員來做。
高金委員素梅:你們連分項計畫都沒有,你們是要怎麼做?本席現在只是要求你,院長,請你不要說話,請你聽本席說,本席讓你回答時你再回答。本席只是要求你們在這個計畫裡面能夠有一個原住民族的調查計畫、分項,這有那麼困難嗎? -
廖院長俊智這個非常簡單啦!但是……
-
高金委員素梅所以你們願不願意?
-
廖院長俊智我們絕對願意啦!
高金委員素梅:好,謝謝!有你這個回答就好,本席只是要告訴你,原住民的農耕是全世界最好的,現在所謂的「定耕」都是在破壞土地,而且是對友善土地不友善的,為什麼本席會說這個計畫對原住民非常重要?因為原住民的祖先給我們的智慧說不應該定耕,不應該用化學肥料去種植,而是要輪流來種植,現在的政府也很清楚知道現在這個定耕計畫是不對的,所以才會推友善土地、有機農業。如果這個計畫的內容沒有原住民的祖先給我們的思維,那這個計畫根本就是在弄假的。本席要再次提醒院長和計畫主持人,如果你們不願意另訂分項的話,那我們就讓全臺灣所有懂農業、懂土地的學者共同的來批判中研院。本席很感謝剛才院長說你很願意,但是很願意的同時也讓我們來開會討論要如何來做,謝謝! -
廖院長俊智可不可以給我半分鐘回答?
主席:沒關係,請將所有的資料都準備一份給高金委員。
廖院長俊智:我們中研院是非常願意按照委員的作法來做,但是……
主席:院長,你要說的話請你再找時間跟高金委員說,時間到了。
高金委員素梅:院長,謝謝您說你願意,但是要落實,謝謝。 -
主席接下來登記質詢的鄭委員天財及賴委員士葆皆不在場。請李委員彥秀發言。
李委員彥秀:主席、各位列席官員、各位同仁。院長辛苦了!本席是中研院所在地選區的立委你應該非常的清楚。中研院對於知識創新與產業提升扮演著重要的角度,10月15日國家生技研究園區就要開幕了? -
主席請中研院廖院長說明。
-
廖院長俊智主席、各位委員。是的。
-
李委員彥秀這次預計要邀請的來賓有誰?
廖院長俊智:這個要請總務處來回答,因為邀請的名單上有五、六百位,但是我們不確定…… -
李委員彥秀主要有誰?總統來不來?院長來不來?
-
廖院長俊智據我的了解……
-
李委員彥秀蔡總統來不來?院長來不來?
-
廖院長俊智我們希望總統能夠來。
-
李委員彥秀有邀請了?
廖院長俊智:對,已經邀請了。 -
李委員彥秀這次的名單是總務處決定的嗎?
-
廖院長俊智我們一起決定的。
-
李委員彥秀你們一起決定的?
-
廖院長俊智對。
李委員彥秀:因為之前的動土典禮跟上樑都有邀請馬英九,這個計畫是馬政府時代所規劃、啟動的,當時這個計畫還因為生態環境的問題引起社會上很多的討論,所以這次10月15日有沒有要邀請馬英九? -
廖院長俊智這部分我不太確定。
-
李委員彥秀有沒有邀請?你剛才不是說邀請的名單是你決定的?
廖院長俊智:對,但名單上的人很多,我們這次主要是邀請現任的政府官員。
李委員彥秀:邀請的名單裡面有沒有前任總統,你說你不知道?
廖院長俊智:大概是沒有,因為我們主要是邀請……
李委員彥秀:有就有,沒有就沒有。
廖院長俊智:沒有,因為我們主要是邀請現任的政府官員。
李委員彥秀:基於禮貌,因為上次上樑跟動土時都有邀請馬英九,而這個計畫是馬政府時代規劃的,本席覺得這個跟政黨輪替沒有關係。基於禮貌跟尊重,本席覺得應該邀請馬英九。 -
廖院長俊智好。
李委員彥秀:本席不知道你們是基於什麼樣的規劃跟理由沒有邀請馬英九?再來,因為本席的發言時間所剩不多,所以接著要詢問國家生技研究園區的交通問題。你說未來廠商會分批進駐,你們也有跟臺北市政府簽署合作協議,臺北市政府也有生技產業聚落發展計畫,未來這整個區塊將會進駐7,300個就業人口,光是國家生技研究園區就會有5,000個就業人口。本席長期以來都很關注屆時的交通問題與交通瓶頸,但非常遺憾。這個問題我們是遲至去年才開始討論,本席當時在立法院也協助你們把但書做了一些調整,你們的報告書上說聯外道路在民國107年就已經委外施做了,但整個聯外道路要做完恐怕得等2到3年後了,即便屆時你們是分批進駐,但它未來還是會對南港地區的交通造成影響,因為明年5月北流(臺北流行音樂中心)也要開始啟動了,南港第二世貿展覽館明年9月也會完成進駐,到時南港的交通負擔將會進入最頻繁、最重的時刻,如果再加上蔡英文說未來要在平面道路上開設一條輕軌的話,等於是多了一條平交道的概念,到時南港的交通將會完全堵死在那裡。
你們的計畫書裡寫道:未來南港生技園區將會有電動車接駁。但憑良心講,這是顧問公司幫你們寫的,過去內湖科技園區跟南港軟體園區在做的時候,顧問公司也都是協助大家寫出「會有電動車接駁」這樣的文字,但現在內科的交通是什麼樣的狀況?每個要選臺北市長的人都對內湖的交通感到痛苦,所以本席可以看到的是,接下來即便是分批進駐,但等到完全進駐後,南港的交通絕對會因為這個生技園區計畫而完全打死了,即便到時你們會有接駁車。但本席要請教你,車子要停在哪裡去轉搭你們的接駁車進來?南港地區或是臺北市政府的停車場有那一個停車場在闢建時是有預估到你們的停車量?沒有嘛!如果要將車子停在南港車站或是北流,但這些停車場當時在闢建、在計算需求量時,都沒有把你們這5,000個進駐人口給計算進來。針對這5,000個進駐人口,你們卻只有規劃500個停車位,停車位嚴重不足。本席長期以來都認為中央研究院是惡鄰居,現在仍舊認為你們是惡鄰居,未來更認為你們是惡鄰居。本席強烈要求,即便你們是分批進駐,但短期內的交通規劃,相關的資料你們還是要送乙份進來。為了因應明年北流以及世貿第二展覽館開幕,短期內交通你們要如何解決?本席要看到這份資料。
第二、因為未來你們只有500個停車位,所以本席要求你們提出初步的構想,看要如何解決停車問題,南港地區的停車場的停車周轉率都已經達到70%到80%,已經沒有停車位了,車子可以停在搭電動接駁車的地方再轉搭接駁車進來,但那邊也沒有其他的位置可以讓你們停了。本席可以很清楚告訴你,請你把你們的停車問題內部化。如果在今年審查預算之前,你沒有提供本席詳細的資料說明你們將會如何解決這些停車問題,那本席將會對全部的中研院預算都有意見。
主席:接下來登記質詢的蕭委員美琴、吳委員志揚、孔委員文吉、黃委員昭順、呂委員玉玲、羅委員明才、何委員欣純、邱委員志偉、劉委員世芳、鍾委員孔炤、徐委員榛蔚、蔡委員易餘及江委員啟臣皆不在場。今天登記質詢的委員均已發言完畢,陳委員學聖及李委員彥秀另提書面質詢。 -
委員陳學聖書面意見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教授陳昭倫在桃園大潭研究調查發現第一級保育類「柴山多杯孔珊瑚」,在短短不到500公尺海岸發現該種珊瑚,藻礁地區面積又是高雄柴山的數倍,可能是台灣最大棲地;該發現並登上國際重量學術期刊「珊瑚」。近期又發現大潭藻礁有瀕危的雙髻鯊;106年9月28日桃園在地居民召開記者會,公布包括中央研究院院士廖運範、生物多樣性中心主任趙淑妙、李遠哲前院長,台大、東海、成功、中興等卅所大專院校教授超過百餘名,連署「搶救世界僅有的藻礁生態系」;本席亦已連署,若邀請院長連署,不知院長及三位副院長願意連署否?
106年9月6日,媒體報導「來自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全體研究同仁的呼喚」,特以本連署聲明書呼籲政府要:
1.正視桃園藻礁為世界級自然遺產的重要科學證據,應迅速將目前僅存白玉連接大潭到新屋這段健康的藻礁公告為國家級的自然遺產;
2.立即宣告停止開發觀塘工業區與將在大潭藻礁興建第三天然氣接收站的計畫;
3.正視替代方案,例如,以台北港作為興建第三天然氣接收站的建議,以利2025非核家園、替代能源與減碳等國家政策的推動;
4.整合學界能量展開「藻礁學」的各項研究,以便日後各項保育相關策略之制定與實施,保護海岸國土多樣性。
針對以上聲明,本席籲請院長正式回應。
搶救大潭藻礁行動聯盟等多個環保團體及桃園在地居民多次在總統府、行政院、環保署前陳情,認為觀塘三接開發案環評若通過,將破壞7500年才形成的天然藻礁區,訴求天然氣接收站應另尋替代方案。行政院長賴清德卻公開表示「觀塘藻礁中油三接案」一定要過!本席擔憂環保署恐將「使命必達」。本席並籲請院長以世界級受尊重的學者高度,建請總統正視民意及回應學者籲請。 -
委員李彥秀書面意見
案由:肩負引領國家科技研發、知識創新與產業提升的重要角色的南港國家科技園區預定於10月15日開幕。國家科技園區應為不分黨派共同的期待,但是國家生技園區預計增加2,300就業人口,加上周邊台北市生技產業聚落發展計畫預計吸引5,000個就業數,未來恐強烈衝擊南港地區交通,中央研究院應與台北市政府加速規劃研究院路七段至國家生技園區聯外道路興建,避免南港交通進入黑暗期。
說明:
1.國家科技園區肩負引領國家科技研發、知識創新與產業提升的重要角色,期望達成促使臺灣成為國際級生醫創新研發樞紐的使命,為不分黨派共同的期待。但國家科技園區目前規劃預計有2,300個就業人口。加上台北市長柯文哲2015年5月18日與中研院院長翁啟惠共同簽署「台北市生技產業聚落發展計畫合作意向書」,宣布將結合中研院主導「國家生技研究園區」及台北市的「生技產業聚落發展計畫」預計提供5,000個就業人口,共計將增加7,300的就業人口,恐將直接衝擊南港地區交通。
2.生技園區規劃做為主要出入口的研究院路2段12巷,原本只是一個鄰近公園跟住宅的道路,之後可能成為壅塞瓶頸。研究院路2段12巷,不但是單純的住宅區,很多中研院貢獻良多的院士、研究員也都在這附近居住,生技園區如果沒有做好管控恐將成為惡鄰居。此外,研究院路1、2段路寬只有27公尺,除了是南港區中研次分區居民進出市區的主要道路,更是汐止橫科、宜興里一帶共用的聯外道路,在通勤上下班時間,已經是長期壅塞的瓶頸,甚至上午尖峰時間甚至有調撥需求,國家生技園區全面進駐,可能就無法調撥,壅塞情形勢必更加嚴重。國家生技園區雖然宣稱將動用接駁車、電動車接駁,都還是需要經過研究院路1、2段,還是會對研究院路1、2段的交通造成衝擊,更何況以只有12公尺路寬的研究院路2段12巷作為主要出入口,恐怕會成為當地居民的交通噩夢。
3本院雖然已經另做決議,要求重啟忠孝東路七段的連外道路規劃,但是仍恐緩不濟急,中央研究院應該積極與台北市政府進行短期的交通規劃。生技園區在開發之初,包含本席跟當地的居民都支持可以在忠孝東路七段規劃一條聯外道路,就是希望可以讓未來進駐的人員,可以直接搭乘捷運在南港站下車後,直接以接駁車經由聯外道路進入園區,是最直接,對南港研究院路交通衝擊最小的方式。我們甚至中研院應該先蓋好這這條聯外道路,做為施工路徑。如果當時依照這樣的方式處理,南港中南里、中研里、新富里甚至九如、舊莊的居民就不需要忍受這幾年交通工程車進入對生活帶來的不便。
4.不幸工程影響才剛告一段落,新的交通威脅又即將產生。雖然中研院已經開放大門供生技園區員工進出,但生技園區僅500個車位,未來有2,000多員工、訪客、廠商等人員流動。加上園區內不能開車,只提供電動車接駁。本席擔憂可能生技園區停車需求外部化,讓原本就已經停車不易的中研地區,更加一位難求,民怨四起。
5.國家生技園區為國家產業的重要政策,原本應該不分黨派共同支持。但如果中央研究院沒有先做好相關交通規劃,恐怕會讓生技園區變成周邊民眾的惡夢。中央研究院短期內應該與周邊居民加強溝通,做好睦鄰工作,並且台北市政府就短中長期的交通問題進行研議討論解決之道。短期內做好交通紓解,中長期則應該加速規劃闢建忠孝東路七段生技園區的聯外道路,避免南港地區居民陷入塞車夢魘。
主席:有關今日會議作如下決定:「報告及詢答完畢,委員所提書面質詢列入紀錄,刊登公報,對於委員質詢要求提供相關資料或未及答復部分,亦請相關部會儘速以書面答復」。報告委員會,今日議程皆已處理完畢,現在散會,謝謝各位。
散會(11時56分)
User Info
陳亭妃
性別
女
黨籍
民主進步黨
選區
臺南市第3選舉區
洪慈庸
性別
女
黨籍
無黨籍
選區
臺中市第3選舉區
柯志恩
性別
女
黨籍
中國國民黨
選區
全國不分區及僑居國外國民
吳思瑤
性別
女
黨籍
民主進步黨
選區
臺北市第1選舉區
蘇巧慧
性別
女
黨籍
民主進步黨
選區
新北市第5選舉區
張廖萬堅
性別
男
黨籍
民主進步黨
選區
臺中市第4選舉區
黃國書
性別
男
黨籍
民主進步黨
選區
臺中市第6選舉區
鍾佳濱
性別
男
黨籍
民主進步黨
選區
屏東縣第2選舉區
蔣乃辛
性別
男
黨籍
中國國民黨
選區
臺北市第6選舉區
高金素梅
性別
女
黨籍
無黨團結聯盟
選區
山地原住民
李彥秀
性別
女
黨籍
中國國民黨
選區
臺北市第4選舉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