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院第11屆第2會期教育及文化委員會「過曝世代、手機成癮與校園學習」公聽會紀錄
中華民國113年10月17日(星期四)9時1分至12時25分 @ 本院群賢樓101會議室 (主席:范委員雲)
這裡放一些可以連回去原資料的功能
-
立法院第11屆第2會期教育及文化委員會「過曝世代、手機成癮與校園學習」公聽會紀錄
時 間 中華民國113年10月17日(星期四)9時1分至12時25分
地 點 本院群賢樓101會議室
主 席 范委員雲
發言學者專家及機關團體代表
全國教師會政策部巫彰玫副主任
高雄市教師職業工會李雅文副理事長
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李瑞霖同學
全國高級中等學校教育產業工會史美奐理事長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學系陳建志副教授
國立成功大學老年學研究所張芸瑄副教授
銘傳大學諮商臨床與工商心理學系許瑛玿副教授
全國教育產業總工會林碩杰理事長
亞洲大學柯慧貞教授
國立嘉科實驗高級中等學校林怡慧校長
親子天下陳雅慧總編輯
台灣輔導與諮商學會蘇盈儀秘書長
國教行動聯盟王瀚陽理事長
臺灣一滴優教育協會劉軒睿同學
教育部政務次長張廖萬堅
教育部資訊及科技教育司司長吳穎沺 -
主席各位來賓早安,我是立委范雲。謝謝今天有很多學者專家還有教育部的代表官員在這裡。今天這個主題是我在擔任召委前就一直想要辦的,主要是現今是手機的時代,現在我看很多人也在拿手機。可以請大家暫時放下手機嗎?放下訊息跟通知,因為今天我們就是要聊聊,從成人到青少年都手機成癮,但是今天聚焦在學生。大家應該有感受到,隨著使用手機的經驗增加,我們花在手機上的時間也更長,甚至睡覺前都還在滑手機。這個習慣不只是在成年人,包括校園中,其實也是全球性的影響。
我們數發部做過一份臺灣網路沉迷的報告,發現國、高中學生手機成癮的程度是所有年齡層的第二名,僅次於大學生族群。所以它在學生的影響力裡面,比起成年人,如果我們剛剛都沒辦法放下手機的話,學生的手機沉迷度比成年人還要嚴重。如果手機成癮沒有負面影響的話,我們今天就不需要討論了,手機的好處、功能我們都非常瞭解,讓我們用更便利的方式能夠吸收訊息、彼此聯絡;但它的負面影響,包含人際層面、健康、時間管理、注意力,其實這個已經有非常多的研究。所以我們今天就是想聽各界專家還有學生,我們也要邀請學生代表來,對於手機成癮的看法,如果真的有影響學習、影響學生身心健康的現象,我們怎麼應對,然後怎麼能夠跟學生有良好的溝通,是不是要有一些政策上的作法?
就像我剛剛講的,我們查到有非常多研究針對手機對學生有負面的學習影響,第一個,過多的通知會造成學生注意力不集中,雖然同時增加青少年的曝光度,但也迫使用戶轉移注意力,讓原本在該聚焦的事情上面他會分心,這是研究顯示的一些影響。此外是太多沒有經過篩選的資訊,不只是他難以吸收,也容易被誤導或操弄。再來,手機的社群媒體有演算法,演算法會造成學生認識的世界不符合真實,譬如演算法的推送會讓網路內容變得越來越極端,如果原來你是搜尋健身什麼的,最後你搜尋的結果會變成怎麼變瘦,甚至變成鼓勵厭食。還有就是網路世界對於未成年人的保護非常不足,華爾街日報3年前曾經揭露,社群媒體的內部文件指出,社群媒體不只是未能善盡保護未成年人的責任,甚至會推播未成年人的帳號給有興趣搜尋的人。
我們辦公室也針對國外的立法先例做了一些初步研究,發現越來越多國家開始規範學生使用手機的方法,才能連結到網路安全,主要是從兒少的福利出發。譬如英國、美國、瑞典、比利時、法國、荷蘭都開始規範校園或兒少的手機使用。以美國為例,拜登政府已經創立兒少網路安全小組,有不少的政策建議;加州州長在上個月底剛通過校園禁用手機法案,要求加州境內的教育機構都要在2026年之前制定限制智慧型手機使用的政策。英國政府也在今年9月宣布校園手機指南,提倡學校訂定課堂時間使用的規定,也有一些學校跟進。我們查到的是瑞典今年將實施新法案,規範9年級以下學生在校園中無法使用自己的手機。聯合國教科文也發布跟手機相關的政策,希望大家能夠形塑相關的政策和看法。
雖然這些政策才剛上路,但是也有一些教育現場的老師認為,學生的學習表現在校園中其實已經逐步改善,在施行這些政策之後,有一些反映都說學生的表現有改善,譬如有老師反映禁止學生在課堂使用手機,原來成績不理想的學生上課會變得更認真,成績也有所進步;也有老師提到手機禁令實踐後,校園內霸凌的頻率隨之降低,可能是因為無法隨時隨地傳訊息,所以學校也因此比較少收到網路霸凌的通報,到底情況是怎麼樣,我想是需要瞭解的。
臺灣NCC過去有針對內容分級做成初步研究,我想如果我們再來要有一些政策,或者成立兒少網路工作小組的話,可以朝向這些政策方向。譬如十幾年前,NCC的報告就指出兒少網路工作小組的重要性,必須蒐集兒童的公益團體、網路業者、檢警單位的意見,負責組織新的網路安全綱領,出版專業守則給網路業者。此外,兒少網路工作小組也可以培育相關的人才,以英國的網路安全委員會為例,他們建立了跨域整合政策──政府執法單位、企業和第三部門一起合作的機制。
我想這些手機使用的建議不只是給學生參考,我們也可以讓家長瞭解,其實必須正視他們的小孩使用手機的狀況,怎麼樣對學生、青少年身心健康和學習是比較好的。對於網路帶來的風險,學生真的是高風險族群,就如美國的醫務總監所說,手機和跟網路就跟菸草一樣,就成癮習慣、負面影響民眾有知的權利。剛剛都是我的辦公室做的一些初步研究及我們的方向。
今天最重要的就是邀請大家來,針對這個的意見,現場除了有家長代表、教師團體代表、學生代表之外,我們也請了好幾位已經在做這方面研究而且都有研究報告出來的學者。
今天有兩個討論提綱,大家手上應該都有:一、手機成癮是否影響學生學習?目前校園如何管理學生的手機使用?二、教育部是否有必要針對國教,建立學生手機使用指引?
專家學者當中,「親子天下」總編輯陳雅慧,之所以邀請是因為最早他們自己就做了研究調查,提出這叫做「過曝世代」,當時有邀請我去表達意見,我們也注意到這個議題。銘傳大學的許瑛玿副教授,他也代表中華民國諮商心理師公會全國聯合會,是副理事長,我們希望他能夠談談身心方面的影響。為了讓大家能夠順利發言,每位貴賓的發言時間是7分鐘,在第6分鐘的時候會有鈴聲提醒,就是你聽到第1次就是剩1分鐘了,7分鐘結束的時候也會有一個結束的鈴聲。專家學者發言的時候以簽名先後順序為準,現場的發言跟你們的書面資料都會放在立法院公報上面。在場委員有意見發表請在10點前登記,我們會在會議進行中依照登記順序穿插,有要發言的委員記得來主席台登記。
現在就請教育部政次張廖萬堅說明,時間是8分鐘,請就既有的規定、執行狀況提出說明。 -
張廖次長萬堅謝謝主席。各位委員、各位家長團體、老師團體和學生代表、各位學者專家、各位先進,大家好。今天本部應邀列席教育及文化委員會所召開的「過曝世代、手機成癮與校園學習」公聽會,來聆聽各界的意見,至感榮幸。以下就教育部的相關措施提出報告,敬請各位委員先進指教。
首先是本部防範手機成癮的相關措施,為了避免手機成癮對學習造成負面影響,使行動載具成為增進學習的工具,本部持續辦理防範手機成癮的相關措施,引導學生提升自我管理的能力,增進學習效率及維護身心健康。第一個是頒布「高級中等以下學校校園行動載具使用原則」,這個原則是在108年6月17日頒布,其中載明「除教師引導學習或緊急必要聯繫時使用外,其餘時間應以關機為原則」,也明定「與學習無關之活動,應予必要管理」,以確保學生在校園合理使用行動載具,避免上課期間受到手機干擾,提升學習注意力。
本部也在109年8月5日函請各校依據前揭載具使用原則,訂定「校園行動載具使用管理規範」,其中使用管理機制,譬如申請程序、使用時間、管理方式等,也應該邀集教師、家長、學生代表,循民主程序來訂定,並避免班級個別管理,使學生有所依循。
第二個是落實防治及輔導支持。本部在落實學校輔導工作並透過各項活動,增進教師處理網路成癮之輔導知能方面,包括完善校園輔導及關懷體系,從108年起,持續與亞洲大學網路成癮防治中心合作辦理工作坊、親子營隊等活動,協助有過度依賴網路及手機困擾的學生及家庭,強化親師生對手機成癮之輔導作為。
第三方面是推動資訊素養教育:第一是將「資訊科技」列為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科技領域之必修科目,培養學生正確的資訊科技使用習慣。第二是訂定「教育部推動資訊素養與倫理教育實施計畫」,在課程與教學中融入健康數位習慣,建立健康、合理與合法的資訊科技使用態度,增進正向學習效益。第三是推動「中小學數位學習精進方案」,培養孩子正向運用科技進行自主學習之能力,頒布「中小學家長數位學習知能指引」,建立家長以陪伴為基礎,瞭解數位學習相關政策及素養知能,以減少學習分心和網路沉迷的風險。第四是辦理教師增能研習及講師培訓,教師增能課程納入數位素養研習,以強化教師數位素養知能。第五是建置「中小學資訊素養與認知網站」,提供包含網路沉迷、網路識讀等議題相關資源,以培養學生良好的行動載具及網路使用態度、技能和習慣,避免成癮行為影響學習效率,平均每日差不多有1萬3,000人次的師生在網站進行課程學習。第六是定期辦理「資訊素養自我評量網路活動」,透過看影片回答問題的方式,教導學生如何自我保護及正確使用網路,每年有超過23萬親師生參加;另於親子休憩場所辦理宣導活動,讓家長和孩子共同提升對網路沉迷的認知,每年約有1萬2,000人次的親師生參加。
第四個大方向是落實心理健康輔導的服務機制,這方面我們也針對大專校院學生網路成癮進行輔導。依學生輔導法第六條,學校應視學生身心狀況及需求,提供發展性輔導、介入性輔導或處遇性輔導之三級輔導,由專業輔導人員依學生需求及專業評估,提供介入性處遇、心理諮商等協助,必要時結合心理治療、精神醫療、家庭輔導等,並轉介至社政、衛政等相關單位,以幫助學生應對手機成癮帶來的心理問題。
最後也要跟各位報告,教育部將會持續於相關實施策略與實施方法中融入健康數位習慣、正確使用行動載具的方法及行為習慣,培養學生良好的網路使用態度和習慣,以增進學習正向效益。
我相信有關手機成癮這樣的一個議題,不但各界非常關心,其實每個人在自己的經驗上也都有相關的困擾,以我自己為例,我跟我孩子的親子關係一向很好,唯一發生衝突的就是為了手機,常常在檢討孩子的時候也會被孩子檢討,就是自己對手機的使用方式或者是使用的時間等等也都一樣。所以今天很高興貴委員會能夠舉行這樣的公聽會,來聆聽各界的意見,大家提出意見,我們共同來尋求一個更好的方式,本部會依循制定相關的法規跟政策。謝謝大家,謝謝。 -
主席謝謝張廖萬堅次長告訴我們目前教育部已經在做的一些事情跟他的基本態度。因為張廖萬堅次長晚一點有一個運動部的籌備會議要開,所以我們會在10點半張廖萬堅次長還在的時候,請他做第一階段的回應,第二階段的回應我們會請司長。
再來我們就請今天簽名順序第1位的全國教育產業總工會的理事長林碩杰發言。 -
林理事長碩杰主席,兩位委員,次長,各位先進,大家好。針對今天有關校園手機成癮的問題,其實校園裡面的基層老師對這個議題是蠻重視、也蠻有意見的。接續剛剛主席所講的,很多國家針對在校園裡面的手機管制已經有很多作法,最近美國加州也接續佛羅里達州通過所謂校園管制手機方案,目的是要來幫助學生在學校能夠專注於學習、專注於社交發展跟眼前的世界,而不是專注於手機螢幕,這個蠻重要的,事實上現在也蠻嚴重的。當然現在世界上很多國家,包括前面有講到法國、日本、南韓、英國、澳洲、荷蘭,其實很多國家已經都有一些類似的作法,甚至有的國家是很早就已經開始實施,就是在校園裡面不讓手機出現,各種管制的措施已經都有一些作法了。
在臺灣,雖然教育部已經有發布高級中等以下學校校園行動載具使用原則,以及之前的校園攜帶行動電話使用規範原則,可是基層老師給我們的回饋,就是這些原則並不夠明確化,尤其是沒有強制力,所以很多學校其實對於手機的管理是沒有管理,或者是根本沒有管理,或者是有管理等於沒有管理,學校在處理上也產生了極大的困擾。其實不只高中、國中、國小,我們也發現一些高中職有管理的學校跟沒有管理的學校都有,我們想這些原則對他們來講到底有沒有規範,我們打一個很大的問號!
全國教育產業總工會認為這個一定要管理,因為學生的自制力還不夠成熟,眼前我們看到現在社會上很多成年人,他們已經在上班階段、進入社會後,不少的公司也都有限制私人手機不能使用的時間,現在我們面對的是校園未成年的小孩,這些小孩都還未成年,更何況這些成年人出社會已經受到限制,那小孩子在校園難道說也不應該做一些檢討嗎?
當然今天我們要檢討手機是否會影響學生的學習,我們有收到國中老師的反映,其實他表示在教學現場來看的話影響很大,尤其是長時間使用手機的學生,就是不善時間管理,他在學校也沒有辦法集中注意力,常常學習狀況不佳。手機帶來學校、學生拿出來用,除了影響自己在學校的學習情況、人際狀況、互動品質之外,還有容易產生糾紛,當然他帶來也影響了其他同學對這個東西的價值觀,甚至間接影響家庭管教的方法。許多學生在上課會偷用手機,還有一個是智慧手錶,所以今天如果說我們除了針對手機,其實智慧手錶應該也要納入考量。
下課時間手機可以看影片、打手遊,所以影響正課、也影響了下課,讓他們減少人際互動的時間。事實上,現在我們在各級學校,尤其是國中、小來講,因為資訊課程或是一些數位課程,學校都已經有大板、小板──譬如說生生有平板這件事情,都可以來運用,所以在日常的這些課程裡面其實沒有使用手機的必要,家長讓他帶來使用最主要是要聯繫,那聯繫的話,除了可以約定時間聯繫之外,也可以使用校內的投幣式公共電話,或是到各處室去借用電話來做一些緊急聯繫,所以這個部分,家長的顧慮我們覺得也可以做一些排除。
另外就是手機有拍照跟多媒體影音娛樂效果,可是它也為學校的性平事件、個人隱私帶來很多的紛紛擾擾。各位,南韓最近有發生所謂Deepfake,就是深偽技術合成影像的亂象,它透過這種通訊軟體Telegram廣泛傳遞的結果,造成很多的受害者,包括學生、老師也都有受害,今天如果說我們在校園裡面不管制這些手機的話,其實我們認為接下來可能也會有很多學生或是老師受害。那也有老師跟我們反映,有學生在學校兩棟大樓的圍牆上面跳來跳去,故意用手機拍攝他驚險的畫面,然後上傳到IG的限動,甚至還刻意寫下「學校亂不亂,我們幾個說了算」來博取網路流量,也有拍老師之後上網去做成梗圖在網路上流傳。
各位,我們總結還是希望學生在校園不宜使用手機、應該全面管制,尤其現在校規在學校對學生的約束力大減,所以應該由教育部從源頭來進行課堂上的管控,請教育部制定有效的手機使用規範,讓學校更有依據、更有標準,避免正式課程的進度與教室的班級管理受到影響,也讓各級學校的教育人員受到鼓舞,教育部要硬起來!除了這樣之外,我們也希望能夠讓各校不要再各自為政、作法不一樣,現在很多家長已經把手機當保母,讓嬰兒不吵不鬧,其實看了讓人很多擔心、很多憂心,所以我們此刻也希望立法院的各委員能夠督促教育部要有所作為,讓學生遠離3C,讓他們的學習、語言表達能力等各方面都能夠有所改善。最後,如果這個案子有人反對的話,我們期盼至少要做到分齡管制,謝謝。 -
主席謝謝林碩杰理事長。他剛剛講到拍照功能的部分,我剛剛還沒有講的就是,拜登政府創立兒少網路安全小組,一開始的目的就是要減少網路上的未成年性影像,就是因為手機太方便了跟這方面有高度關係,謝謝林理事長。
再來,我們就請第2位登記的巫彰玫,他是全國教師會政策部副主任,還有我們也介紹一下剛剛報到的張芸瑄,他是國立成功大學老年學研究所的副教授,也是臺灣網路成癮防治學會的理事,我們有這樣的協會很好,還有臺灣一滴優教育協會的劉軒睿同學,是剛剛報到。
我們現在就請巫副主任發言。 -
巫副主任彰玫大家早。今天謹代表全國教師會針對這個議題發表相關的看法。首先,我們知道現在的世代稱為所謂的數位原住民,所以他們會透過各式各樣的3C產品去做學習,當然手機的學習對於我們來說其實有很多正向的意義,這是不可否認的,但是它們也慢慢成為了所謂的數位癮世代,手機成癮、3C成癮。我們也知道其實手機成癮對於身心的健康影響是非常顯著的,比如說,就心理層面而言,它可能造成學生的焦慮或是抑鬱,然後還有會因為長期使用手機變成與人的接觸變少,造成了學生的孤獨感或是跟社交隔離的情況;在身體健康方面,當然不可否認的視力問題,長期使用手機造成視力的影響,有的甚至於造成了睡眠障礙,甚至於也是因為這樣,長期的姿勢造成了頸椎問題,甚至於肌肉痠痛的問題。
在手機成癮方面,對學習的影響有哪些呢?首先,社交技能的下降,因為你很少跟人接觸,人跟人之間互動減少了;再來就是我們最常見的問題就是分心,還有造成了對手機的過度依賴,就像我們在座的各位也常常隨時要有手機在手,才不會覺得害怕,有一個英文名字叫做Nomophobia,即手機缺失的焦慮,就是恐慌症,另外也會造成學生的自我控制能力減弱,因為你已經變成一個習慣了;當然也是因為這樣,我們網路上的大量訊息會造成信息過載的情況,大量的資訊當中當然不乏有所謂的不良資訊或者是假資訊,也就是錯誤的資訊在網路上到處流竄。
發生在現場最明顯的就是作弊的風險,學生會利用手機來作弊,像外國的話更不乏大學生也是利用手機作弊的情況;另外,引發的是什麼?當然就是網路霸凌,因為現在的社群媒體太發達了,學生會在網路上面發表各式各樣的言論、攻擊同學等等,造成網路霸凌,我們也看到現在很多新聞上會出現的,因為學生在課堂上面使用攝錄的功能,就會有很多後續衍生出來的一些事情,這種攝錄功能從正向而言當然是學習,可是如果從負向來看的話,有可能也是會變成一個霸凌的工具;另外,我們也知道網路的安全風險,因為如果學生對於這種相關的資訊素養判讀不足的話,可能會造成個資在網路上外洩的情況;當然最主要就是因為學業跟手機的使用失衡,學生可能是花更多的時間在手機的使用上,而不是在學習上面。
我們以校園管理的實際面來說,因為目前其實高中生的校園管理是更多樣化的,但是也造成各種問題,比如有的學校是採取統一集中管理,有的是選擇各班集中管理,或者是各班自行決定管理方式,甚至有的是由科任老師決定要不要收手機,當然也是有自由、自己看著辦這樣子。現在衍生的問題是,管理的部分比如說上課學生如果使用手機或手機響了,到底老師有沒有權去沒收,或是強制保管。再來就是,如果在手機集中管理的時候,他可能在搬運或拿取過程當中造成了手機損壞,這個法律責任是誰來承擔?這其實也是老師們很困擾的事情。
再來,在校園管理面問題的部分,首先,第一個當然是如果要收手機要家長同意,尤其是未成年的小孩,那家長不配合,因為小孩子會吵,他需要用到手機。再來,替代品的問題,這個我想是在現場很明顯的,什麼叫替代品?A、B機,我把舊手機放上去,我新手機還是留在身上,或是用手機殼、手機樣品、行動電源等各式各樣的,就是這種情況都會有,也就是說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學生會想到各種方法。還有就是學生可能不交手機,或是他上課偷偷使用,這樣就造成什麼?影響上課秩序,你可能突然手機響了,或是老師發現你在使用手機,會影響上課秩序,當老師去管的時候就會引發師生衝突,學生會辯解說:不是,我不是在幹嘛、幹嘛,就類似這樣子的情況。當然,老師們會覺得很困擾的是什麼事情?因為我們行政端可能沒有支持老師的相對作為,就變成老師們會很擔心動輒得咎、無所適從。
而學生也會產生炫富心理,會比較說我現在是iPhone16、最新款的手機,大家都會開始去看大家的手機,會借過來玩、借過來使用,甚至我們曾遇過學生為了好奇,然後把別人手機帶走,帶回去看,因為是最新的手機。再來就是比較心理,這個比較心理除了剛剛的炫富心理,包括班與班之間的管理不同,或是任課老師之間的管理不同,也會造成學生說為什麼某某老師讓我們用,你為什麼不讓我們用?或是哪一班為什麼可以用,為什麼我們班不能使用?會造成這種情況。另外,當然因為不專心走路受傷這個情況很多,校園裡面有那種樓梯踩空的,當然我們知道外面也有那種走路被車撞到的,這些都會有,這也是一個很實際的問題。
所以在學校管理面遇到的困境會有哪些?第一個是管制上的困難,就是你在禁用跟合理使用之間如何去取得平衡。第二個就是監控成本很高,老師不可能一直花時間在看學生是不是專心學習,這是很難完全管控的。再來,一個很主要原因當然是因為學生跟家長的反對,也就是遇到一個靈活管理的挑戰,就是說我們在課堂上面,哪些學科、哪些課程需要使用,對不對?學校再去判斷的部分也是會有難度在。第五個,管控技術問題,國外其實有用到很多所謂的監控軟體,甚至用網路隔絕的方式去處理這樣的問題,但是這樣其實也是有相對的難度。再來就是缺乏統一的規範,就是我們最常遇到的,因為各校或各班都不一樣,當然是有數位落差的問題,因為不是每個學生的手機效能都這麼好。
這邊有列出了一些國家的手機禁令表,今年最明顯,其實美國目前只有15州在制定手機相關的規範,但是只有3州是全州禁止的,我這邊沒有列出美國是因為它不在很多國家範圍之內,這邊從歐美、亞洲、非洲都有。
再來,如果我們要制定指引的話,要考量什麼事情?第一個,是不是分時段、分場所?第二個,要有例外規定,因為教育用途。另外,存放區的問題或手機架的問題,然後是不是要訂定手機使用協議?有沒有相關的罰則?還有剛剛我前面提到的技術監控問題。另外,也要著重在數位素養的教育課程,還有手機健康使用的校園文化。另外,要依年齡設置差異化的管理,然後學生和家長的溝通是最重要的。所以我們最後的建議是,還是要廣徵各方團體的意見,讓政策更為完善。以上,謝謝。 -
主席謝謝巫彰玫副主任,果然是政策部副主任,已經給大家做了滿多基本的分析跟政策可能遇到的挑戰。
再來,我們就請洪孟楷委員發言。 -
洪委員孟楷感謝主席,以及在場的與會先進。我承認,我自己都有一點點手機焦慮,為什麼?因為手機在我們的日常生活裡面,它是扮演了太多重要角色的工具,有些時候你甚至都會覺得,是不是好像感覺到口袋裡面有在震動,一拿出來,沒有,訊息太多!但某個程度我也很自豪,我現在能夠用手機──一支小小的手機,給我半個小時,我可以做到過去可能我需要一臺龐大的電腦、我需要好幾個人來一起協助做的拍攝影音、剪影片然後上傳等功能,甚至過去我擔任發言人或是我現在來處理新聞稿的時候,有些時候記者朋友詢問我相關的議題,我可以在5分鐘裡面用手機打了字回傳,它就是一個能夠代表我的新聞稿,所以水能載舟也能覆舟。
我想今天這個議題,它其實不只是校園裡面,當然在教育及文化委員會我們討論的是校園,但實際上是全人類、全社會大家都會面臨到的問題,所以今天除了教育部、文化部以外,我想更重要的是,衛福部的心理相關部分,你的相關意見在哪裡?還有數位發展部,我們在兩年前成立數位發展部,其實某種程度上除了要進行數位發展以外,透過數位的協助讓人類更好的生活,以及降低文明病的傷害,我覺得這也相對重要,當然今天這個命題是在校園裡面,但未來我們期許,希望今天出席的次長能夠再把衛福部、數發部等幾個部會納進來,讓它變成是一個更完整的架構來做協助。
我特別上網看了一下,中小學資訊素養認知網,在教育部報告裡面有提到說,我們現在已經做了,並且裡面有一篇文章,我特別有興趣的是「短影音對於青少年的影響」,我特別點進去看,我也把它看完了,結論我摘要一下,它的結論講的是流行趨勢不可擋,因為流量是商機,當這些平臺變成流量之王的時候,其實連藝人、公司都在這些平臺上開設頻道,過去許多師長也視網路遊戲、網路交友為洪水猛獸,不可否認他們曾經引發問題,可是經過多年的調整,這些事物也變成了日常;因此短影音的興起,這個趨勢已經不是小眾的交流園地,而是世界級的龐然大物,也許它已經不再算是次文化,而是要承認它為主流文化,能做的不是去抗拒它,而是了解它、接受它、疏導它,可能的話,透過輿論一起來調整它。這個是我們教育部在中小學資訊素養認知網一篇文章裡面的結論,我想講的是,某部分我是同意,認為它現在已經是全球的一個趨勢的時候,你很難百分之百地抗拒或是百分百禁止,因為它是世界的一個趨勢,但另外一方面,怎麼樣了解它、接受它、疏導它,這搞得好像是宗教的言詞一樣,有沒有?我覺得這才是我們應該要面臨的問題。
所以我特別拜讀了「親子天下」,我看到今天總編輯有過來。2024年9月18號「歐美中小學校園禁止手機風潮,改變了什麼?」這一篇的報導,我想等一下可能總編輯也會來做一個分享,其中裡面就有看到歐美的幾個學校,甚至澳洲全國推動在校園裡面要禁止手機,我覺得這某種程度上一定是他山之石可以攻錯。
所以我最後的結論之一,我會要求教育部,現在既然歐美國家已經有在做這樣子的一個管理,不管你講說是實驗也好、政策也罷,它總是一個能夠讓我們清晰比較的對照組,能不能趕快去具體了解?讓我們能夠掌握這幾個學校的成效為何,進一步變成是後續推動政策的主要論述。因為這是很明顯的實驗組跟對照組,我們沒有辦法在國內突然挑一所學校來做實驗組、對照組,畢竟那些都是我們的孩童、都是我們的學子,既然國外已經有在做這個事情,所以我的第一個結論是,我希望教育部真的能夠針對這幾個已經在施行的國家也好、學校也好,有很完整第一手資訊的掌握。
第二個,大家講手機成癮還有幾個很重要的社會問題,這也是過去我長期關心的,因為我自己是兩個女兒的父親,一個女兒快六歲,明年要上小一,另一個女兒四歲多。手機成癮有幾個問題,其實分幾個面向,包括短影音的氾濫、交友平臺或社群平臺的使用,以及更重要的是照相傳訊功能造成性影像剝削。不管是校園霸凌相關條文是不是應該要加重處分的防治或者是性犯罪交友的避免,還是性影像拍攝的剝削,甚至我們剛剛一直談論到的短影音氾濫,造成學習低落跟注意力不集中,以及有些人會有心理或生理上的障礙,我覺得這一些都是手機成癮的問題,所以它就不是只限哪一個部分的app,而是因為手機造成的媒介而帶來整體的反映。
我的第二個建議是,我們既然要討論,未來也會有一些相關政策的指引,教育部說2019年就已經有手機的管理原則,畢竟原則是原則,而且很多的第一線教育工作者確實也反映沒有強制力或是沒有相關立法,好像變成中央又推給地方來因地制宜或是各自負責,所以是不是要有更進一步的指引出來?我想是需要的。如果有需要的話,就不只是針對手機,包括穿戴裝置、現在流行的虛擬眼鏡等等,也應該一併考慮。
最後我想還有一個更重要的是,是不是能夠請教育部會同數發部、衛福部、文化部找幾個相關平臺做更嚴謹的年齡分類?我們看到YouTube可以針對小朋友來研發YouTube Kids,或是登記的時候針對年齡有更準確的分類制度,其他國家有沒有這樣的方向?以及我們能不能針對短影音平臺、交友平臺要求一定要有更嚴謹的年齡分級?確保未成年的青少年等等不會輕易來使用這樣的app,進一步衍生後續的一些社會問題。
除了拋出來這些建議,也感謝召委今天再一次召開這樣非常重要的公聽會。很抱歉!雖然我沒有辦法全程參與本次公聽會,但我都會請我們的同仁在辦公室觀看直播,並且記錄每一個專家學者的發言,以作為未來修法及推動的參考。再一次祝福大家平安、健康,感謝大家!謝謝。 -
主席謝謝洪孟楷委員。他提出一些對教育部的要求,還包含聯合數發部做網路分類的這些評估。謝謝他。
再來,請高雄市教師職業工會副理事長李雅文發言。 -
李副理事長雅文主席,還有各位與會的夥伴,大家早安。我是高雄市教師職業工會副理事長李雅文。因為我們是教師組織,所以針對這個議題,我們也對教師們做了一番調查,當然就會把重點放在校園學習的部分。這次我們的調查主要是針對國中小老師,對學生在校園使用手機跟管理的一些問題來這裡報告。其實這一些3C產品在教育現場已經產生一些亂象跟困境,我們把它分四個層面介紹:第一個是學生行為跟學習的影響;第二個是教師管理跟規範的困難;第三個是家長跟家庭方面的影響;最後一個是技術、社交跟法律方面的問題。
我們在現場會發現一件事情,就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很多學生不會遵守使用時間跟規定,包含在上課的時候,偷偷使用手機,無法專心,然後偷拍、錄音,甚至有時候是開通話或開直播,以供家長監聽等等行為。有些學生也會利用在考試的時候作弊,他不一定會直接拿出來,但是會假借上廁所偷偷使用,因為我們沒辦法禁止學生去上廁所。再來就是學生的自制力不足,也發現最近這幾年的學生情緒控制變差。你沒收到他的手機,他可能會突然暴怒,所以手機的使用導致學生情緒不穩定的狀況,也有一些變嚴重。又因為手機有各式各樣的功能,有娛樂功能,也有社交功能,所以學生時不時就想要去看他的通知,影響到他的專注力,導致一些手機成癮的問題,而他在上課的時候就沒有辦法專心,也會有一些學習困難;短影音看習慣了,對長一點課程的專注力會下降。除此之外,還有包含一些像是炫富,有一些比較強勢的學生想要借用,就會造成一些紛爭;那在學校裡頭,如果不小心損壞、遺失,就算是學生自己偷用、弄丟不見等等,學校也沒有辦法脫離責任,因為是在學校發生的。甚至有老師反映,有一些學生會利用手機,說如果誰讓他不爽,他就立刻call大家糾眾滋事,甚至還會叫外面的人來接應他翹課,所以也是有一些狀況發生。
再來是在教師管理跟規範困難的地方,當然第一個是缺乏明確的法律規範來支持管理,因為現在教育部提供的就是一個原則而已,只要是原則就有打破的可能,也就是各憑本事!學生硬是不交出來,你不能強迫他交出來,你也不可能去搜他的手機;再來就是家長不配合,萬一學生違規使用,家長有爭議就會去跟學校、教育局投訴,甚至找里長或民代來施壓,這些都是發生過的,造成學校難以執行這些規範,因此,現場老師需要有法律明確支持。當然就是因為這只是一個原則,所以學校在手機管理上的一致性跟力度就會不足,有的學校是學校統一管理,有的學校是班級來管理,有時候是交給教師管理,有的是學生自行管理,甚至是沒有規定的也一樣,這就造成班級跟教師間的管理不一致。在管理不一致的情況之下,學生就會鑽漏洞,會說某某老師都讓我們用,某老師就不會沒收,為什麼你要收,導致比較嚴格的老師就會比較難進行管理。
再來就是剛剛講的AB機,其實學生真的不只一支手機,他就表面上敷衍交一支給你,然後私底下偷偷用另外一支,我們到底在教學生什麼?教他如何敷衍了事嗎?教他如何作假嗎?我覺得這在教育上是一種反教育的行為,他們都學會要怎麼樣敷衍學校。再來就是老師對學生行為的管控能力是有限的,我們只要翻開輔導管教學生辦法就會發現,事實上,因為教師管教權低下的關係,所以對學生使用手機這些行為的管控能力也是有限。
再來也有跨班級的手機借用跟管理問題,因為也有可能兩個班級老師的管理不一致,又借來借去,然後就發生一些紛爭,所以就會變成不只是班級內,有時候變成是跨班級的問題。這些管理困難常常就會讓老師承受這些責任與風險,常常搞到最後一些嚴格的老師就放棄了,不然他會常常被投訴,這是在教師管理的部分。
在產生紛爭的時候,還要進行一些輔導、管教、管理,教師如果進行保管,發生損壞、遺失,可能要負起賠償的責任,這也是導致教師乾脆放棄管理的原因之一。如果在上課的時候要使用,事實上,我們都會建議,現在有生生用平板,開機率又不夠高,其實不一定要用手機!如果我們在教學的時候,需要使用到這些3C產品來進行教學輔助,我們非常鼓勵大家使用生生用平板。
再來是家長與家庭影響的部分,當然最主要是有部分家長真的配合度不高,對學校管理的反對跟要求導致我們難以建立一致性的規範。畢竟那個只是教育部的指示原則,譬如畢業旅行的時候可不可以帶手機出去?因為畢業旅行帶手機出去,學生就一直在用手機,根本就不會停下來看周圍的環境,也不會進行一些教學;以前的學生晚上不睡覺,就是在打枕頭戰等等,現在都變成在玩手機。事實上,有些老師會要求,我們班說好不要帶手機,隔壁班的就跑來抗議,說為什麼你不讓他帶手機?這樣我規定讓他們可以帶手機,他們就會吵來吵去、比來比去,然後家長的意見也不一致,所以就會變成在教育方面或管理使用方面都會有困難。
其他還有違規使用、被沒收或禁用的時候,家長就會跑去跟老師爭議,如果老師很有膽識的堅持要遵守學校訂下來的原則,他就會去找校長,校長通常就會說不要這麼嚴格,放寬一下、搓一下,導致我們在管理上沒有辦法有堅持。甚至最嚴重的是真的有民代跑去施壓的,這個我真的覺得沒有一個法律規定的時候,有時候也是很難做啦!
再來就是家長在課堂上聯絡學生,不管學生現在在幹什麼,他就是叮咚叮咚,一直在那邊干擾一些教學、有的沒的,甚至有些家長很焦慮,他會定位他的小孩,小孩定位不到的時候,他會打電話問老師說小孩怎麼了,還要照顧到家長的情緒等等。再來就是剛剛有提到家長要求學生上課錄音、錄影或開通話監聽老師上課,造成親師生關係的緊張,他不管有沒有發生任何事情一律要求這樣子做,事實上,這對我們的親師關係是非常嚴重的問題。
再來就是教育現場的亂象,還有技術、社交跟法律問題,就是智慧型手錶跟手機的連結使管理更為複雜;然後在社群平臺上,一生氣就上傳IG開限動,然後馬上就引發紛爭,因為他想都不想就傳上去啦,所以就可能沒有思考他傳這個心得上去會激怒別人等等的這些事情;還有一些偷拍、錄音、直播公開網路的行為侵犯了同學或是其他人的一些隱私。當然後面應該會有一些專家學者會提到媒體識讀、網路詐騙、網路問題的嚴峻,這就是我們現在唯一有的規範,缺乏強制力跟一致性。
我們教育人員對學校跟主管機關是有一些期待的,希望有對教師的權限跟支持,然後家長的角色要有一些配合,要有一個管理規範的需求,非常強調需要明確且具體的法律跟規範,建議由教育部要制定全國統一的管理指引,避免學校自行決定,因為學校自行決定就會有各種外界壓力。
有關法規政策一些建議,包含內涵的部分,第一個,當然是手機使用的限制。國小、國中階段都會非常希望在校期間禁止學生使用手機,尤其是在國小階段或者是由學校來統一保管,針對使用時間跟場合來制定一些明確限制,國小老師們都希望可以全面禁止這一些手機進入校園的居多,當然會比較辦不到,可是可以考慮看看。另外一方面是增加並加強宣導與教育,教育部當然有相關的宣導,但是可能不夠力,就掛在那邊沒什麼人看的這樣子,所以就是持續進行一些相關的宣導活動,希望有一些獎勵跟懲處的機制,設立一些明確的懲處條款來應對違規行為,當學生違規,讓我們可以記他警告還是什麼之類的,不然真的有時候真的很難去懲處他們,因為沒有懲處的機制或是對家長的一些管理強制的要求等等。
再來,另外一方面就是技術支持跟資源的部分,建議要設置保管設備來統一管理手機,因為老師都很怕把它放在抽屜弄丟怎麼辦,甚至有人建議說,我們可以用數位學生證刷它就可以打開來的那一種保管箱來減少教師的負擔,要求政策支持來購置相關的設備,也就是由學校統一購置相關的管理設備,來確保管理措施的有效性。
另外就是在國小階段其實有個更嚴重的問題就是智慧型手錶,它擁有跟手機同樣的問題,可是卻更加難以管理,因為智慧型手錶多功能性,它其實更容易成為作弊的工具,而且很容易就藏起來,老師根本沒辦法有效監控,因為它是手錶,你也不能強迫他關機。所以其實智慧型手錶的問題在國小是更嚴重的,如果要制定相關規定,我們也是希望可以分階段來管理,以上報告完畢,謝謝大家。 -
主席謝謝李雅文副理事長,也把管理上的很多衝突講得很好。我也分享一下,我在大學教課的時候,其實就發現你給個別老師管理的話成本很高,比如我們在放紀錄片的時候會跟學生說不要看手機,因為會有光害,請大家關機。有一次就有一個學生,我走到那邊的時候,發現他在看,我就跟他講說我們在看紀錄片,你不要用,結果學生一聽我這樣講立刻站起來就走了,大學生喔!那我後來就覺得不要去管了,因為管了之後,衝突變成影響他跟我及他的學習,還有我們有學生在講某個事情,我說這件事情不要po在網路上,結果學生就會同步po在網路上,你會發現及知道有些事情就是非常有意思,老師事實上是很難處理的。
我們先介紹我們現場還有張雅琳委員來到這裡,謝謝她今天來關心。
再來,我們就請郭昱晴委員發言,對不起,講錯了,現在是陳雅慧總編輯發言,下一位才是郭昱晴委員。 -
陳總編輯雅慧大家早安,然後謝謝立法院的邀請,我想我們在這裡可以提供一些我們對現場的觀察,就是《親子天下》其實在今年的3到4月,我們跟《天下雜誌》調查中心合作,執行了「過曝世代中小學生心理韌性調查」,這個問卷跟調查我們發到了全臺灣22縣市、499所國中小,最後成功回收了9,464份有效問卷。有關我們選擇這個調查的樣本,因為他們是出生在2008到2013年,即那個時候就讀小學五年級到九年級的學生,他們其實一出生的時候已經有iPhone了,所以他們一出生的時候,身邊的大人就是人手一機的低頭族,他們在小學階段是全臺灣第一代在小學就開始使用線上學習的一個世代,他們遇到了新冠肺炎的全球停課,他們比上一代更早接觸這些數位工具,他們重返學校以後其實就是班班有大屏、生生用平板。
這個調查,我這邊跟大家分享兩點關於過曝世代還有整個社群使用及學習的一些觀察。第一個發現是,其實在小學五年級到九年級學生這個階段,他們平均80%都有手機,這大概都是他們人生中的第一支手機,而且這一次因為我們的調查抽樣有將近一萬份,所以我們看到小學五年級大概80%有手機,可是到了國中九年級的學生已經到達96%生生有手機。我們在這個交叉分析當中也看到國中九年級,幾乎每個人都有手機的這個學生群裡頭,49%說其實手機不在身邊的時候,他們會感覺到焦慮,這其實已經顯示出來,手機已經不是書包裡頭的一個配件,它已經影響學生的情緒,為什麼會這樣?是因為手機可以上網,它可以聯繫整個世界,所以現在學生們的整個交友圈不只是平常在學校裡頭會有,其實他們回家以後,24小時都有一些社群的交流。
在我們的調查裡,我們也看20%的國中生其實每天在學校上課9個小時之餘還使用手機超過4個小時以上,重度使用比率最高的國九學生,50%說看到別人的貼文,他們是會感覺到焦慮,而且有六成也說自己貼文以後別人怎麼回應、有沒有回應、有沒有按讚,他們會非常的在意等等。我們也看到在這一群調查的範本當中,有53%的中小學生,他們都說其實很想要減少使用手機的時間,但是很困難,我們透過交叉分析,看到每天使用時數比較低的這一群是越想要節制,反而重度使用者就比較沒有這樣子的意識,覺得需要降低使用手機的時間。
在這個調查當中,第二個想要跟大家分享的就是,我們也看到這一群「過曝世代」,就是他們過度暴露於各式各樣的社群以及手機跟網路使用的這個世代,他們的學習動力是越大越沒有學習動力,其實《親子天下》大概從創刊以來,我們幾乎每一兩年都會做關於學習動機的調查,但是我們每個人也都意識到在現在這個時代,尤其面對AI科技等等各式各樣的選擇,各種門檻都很低。其實你心裡頭的學習動機,你想學什麼、怎麼做選擇,這件事情是越來越重要了,但是從這次調查裡頭,我們看到現在的國中、小學生從學習中逃走的這個現象還是很嚴重,我們看到平均不到七成的中小學生說喜歡上學,假設我們拆開從五年級看到九年級,就會很明顯的看到年紀越大就越不喜歡上學,到了國中九年級,大概有47%說不想上學、不喜歡上學,他們也都覺得當學生的壓力很大,主要的壓力來源就是學業,所以這兩點關於過曝世代大概的現況以及社群對他們的影響、對學習的影響,是我們這次調查當中想跟大家分享的。
另外就是剛剛也滿多委員有分享到,大概差不多從今年開始,很多大概是歐美國家,真的,我們現在目前看到美國、澳洲、荷蘭、義大利、希臘、法國還有匈牙利都是不約而同從今年,甚至是從這一個學年開始討論是不是校園要禁用手機或是制定一些管理手機的辦法,為什麼?我覺得其實大家都看到整個疫情後,這些學生回到學校以後,因為已經非常習慣使用手機還有數位載具來學習,他們真的看到了這一代的學生有很大的情緒、還有情緒的焦慮、情緒的議題、憂鬱,然後還有學習受到影響等等。但是這些國家現在在推動這樣的政策跟管制辦法,到底可不可以對學生的學習效能提升?我覺得目前還是看不到的,因為這一切真的都發展得太快了,包括科技的進展、包括沒有人意料到的疫情,這些都不是我們當年能想到的,然後立一個法,其實等到立完法以後,真的世界又不知道變到哪裡去了。
針對手機成癮是否影響學生學習,我覺得以目前看到的,對學生的學習跟情緒的影響是非常明顯的,但是怎麼管理跟管制,我覺得真的是現在一個很大的挑戰。我認為不管是政府還有家庭,因為我想把這些責任全部放在學校實在是太沉重,其實家庭會是學生在有手機之前可以建立比較好的數位素養或是數位使用的一些紀律是非常關鍵的。所以我們在看,其實學校會比較有效率的管理,或是制定這樣議題的管理方法,若是有大原則或是有分階段的管理,但是學校擁有自主權,我覺得是很關鍵,因為每一個學校的家長組成成分,然後家長可以照顧學生所投入的心力是完全不一樣的,還有家長擁有的資源,而且手機管理需要高度的家長共識,所以我想一個標準化的管理方式可能在推動上會遇到很大的困難。以上是《親子天下》這次的調查與一些發現跟大家分享,謝謝。 -
主席謝謝《親子天下》陳雅慧總編輯分享他們非常認真調查關於過曝對學習的影響及對情緒的影響,謝謝。
下一位請郭昱晴委員發言。 -
郭委員昱晴謝謝主席。在座所有的專家學者、學生,以及部會首長、次長。講到手機,我自己心有戚戚焉,因為我剛好就有一個12歲的孩子,今年開始他已經有手機了,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為在疫情過後,我們發現因為遠端教學的關係,所以大家在學習上就開始慢慢地改變,但就誠如剛剛很多專家在講的,這個改變其實是與日俱進,而且是越來越大。
剛剛有特別提到,在歐美早就已經開始有這樣的意識,我舉例來講,像義大利,他們其實已經開始要連署了,不管是專家也好,或者是教育部也好,他們開始要連署14歲以下禁止擁有手機,16歲以下也禁止開社群帳號,這是在義大利。在法國,他們的總統也特別要求,比方說他們要求專家跟科學家來提出對於兒童螢幕使用的一個指南,他們也是做年齡層的分類,比方說在11歲到13歲的手機是不可以上網的,18歲以前是不可以去上TikTok或IG等等,15歲以下是禁止在學校使用手機,而且這個禁令有可能最快大概在明年1月就會開始全部實施。另外,在瑞典的部分,他們也首度規定,不是只有學生在學校的使用方式,甚至也訂定所謂的使用規範,是規定父母們要去規定自己的孩子,就是訂定未成年者在使用螢幕、看螢幕的時間。在希臘,他們也禁止學生攜帶手機進入校園,最主要是歐美蠻注重所謂的肖像權,他們表示,在學校如果拍到學生或拍到老師把這個東西公開上傳,最嚴重的是會開除,就是直接把他踢出校園。其實關於所有歐美國家,剛剛也有提到,在美國也真的同步,這麼多州當中,他們已經也開始慢慢在實施禁用手機,或者手機在年齡層分級部分的限制。
我想手機的影響層面真的很大,包含我剛剛在下面其實也在看手機。以現在來講,我們來討論學生在網路成癮的原因,我想手機的快速瀏覽,或者很多學生可能因為在學校碰到課業上的壓力,甚至是同儕之間的認同,或者是來自家長、家庭上的疏離,他可能就會上網去尋求遠端不認識的人的認同感。相對來講,回到現實生活當中,剛剛其實都有提到,手機成癮之後,他們的社交能力受到非常非常嚴重的挑戰,變成他不知道要怎麼做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我舉個例子來講,我的孩子12歲,他現在是還沒青春期,但他很多的同學都青春期了,可能久久兩個家庭聚在一起,孩子跟孩子之間,照理來講,從小一起長大應該很多話可以聊,可是在同一個飯局,他玩他的手機,我兒子看自己的手機,所以我們那時候就規定他們說,你吃飯的時候把手機放下,不然你們兩個就出去打籃球也好,至少運動嘛!所以都會碰到這樣子的一個狀況。
我覺得手機其實還有一個會讓很多家長跟師長或者是我們一起共同關心的,就是他們看手機成癮之後,他們吸收常識、吸收資訊變成很碎片化,而不能深化了,所以現在其實在美國,我昨天剛好看到一篇報導,33位包含哥大、普林斯頓、柏克萊及一些頂尖大學的教授,這33位教授特別做過這樣子的統計,他說現在頂尖大學生連一本完整的書都沒辦法看完,所以這已經不是我們在討論只有臺灣的問題,是全世界,包含頂尖大學生。因此為什麼說手機的識別最嚴重影響的包含有一些去脈絡化的假訊息、短影音,像這種的侵入,其實對孩子來講是非常非常嚴重的,尤其是在國小階段,先不講它對學業上的影響,包含睡眠品質的影響,還有包含視力的影響,現在小學生戴角膜塑形片的特別多,以前我們可能還不知道什麼叫角膜塑形片,但是一副買下來其實真的也都不便宜,一路要戴到18歲,等到他的眼球、他的視力完整,所以其實這個影響層面之大。再來,現在大家都用手滑代替手寫,有沒有發現有很多字我們開始已經不會寫了,突然會想到這個字該怎麼寫,手滑代替手寫,可是我們缺乏了手寫的訓練,這對孩子們來講,尤其是國小學生,因為用手寫能夠訓練他的神經連結,這對他來講,其實是身心上一個同樣的連動。
縱觀所謂的惡性循環,我們在實際的生活當中要怎麼樣去規範手機,當然我們知道在學校其實有一些手機規範的指引,就是學生除了在聯絡家長以外,早自習或者是午休的時候必須關機,甚至有一些班級,手機在早自習的時候全部都交過來統一管理,到了放學的時候,他要聯絡家長怎麼接他或怎麼樣,學校再把手機發下去,這當然也是一種方法。但是在現場的第一線,我在想不管是校方或者是家長,我們自己可能本身就要建立這樣子的一個觀念,手機對於我們現在,當然AI方便,他們可以從AI機器人很明顯的去看這本書,一下就可以拿出摘要,一下子就可以讀完這本書大概在講什麼,但是這也真的讓我們很多孩子們弱化他們的閱讀能力,這也是我們真的非常非常關心的。
今天也非常謝謝范雲委員提供這樣子的一個機會,讓我們可以聽聽更多的意見,也給我這位家長、這位立法委員一些指教,看從什麼樣的政策面要怎麼樣來實施,從我們這個地方到校園、到家庭,甚至到學生本身自己。今天非常謝謝大家,謝謝。 -
主席非常謝謝郭昱晴委員,分享了除了希臘,還有瑞典、義大利等相關非常有意思的政策,以及他個人親身的親子經驗,謝謝他。
再來請銘傳大學工商心諮系許瑛玿副教授發言。 -
許副教授瑛玿主席、次長及在座各位先進,大家早安。很榮幸有這樣的一個機會來這裡分享我對於這個題目的一些看法,這個題目我想了很久之後,我想要談的是一個小而美的樂趣,才能厚實成功的基礎,所以我們在談手機要不要做規範?可是我在想手機這個問題其實是孩子網路依賴或是成癮這樣的問題。很多時候我們跟家長說孩子成癮了,家長第一個反應會是:我小孩沒有這麼嚴重,我自己沒這麼嚴重!所以我在想也許不到成癮的程度,也許是個網路依賴的程度,我覺得這樣一個議題,是不是可以從教育父母來做起?
我是銘傳大學諮商臨床與工商心理學系許瑛玿。剛剛很多先進都已經談到網路對孩子的負面影響,包括手遊,除了上網之外,他覺得做什麼事都很無聊,他們在網路上會有很多獨特的縮寫用語,如果你看不懂,他就覺得你真是太老了、跟不上我們。我也在大學教書,我會覺得他們的文字表達,甚至他們的閱讀能力,就像剛剛召委說的能力真的是太弱了。接下來當然就是手機不在身邊的焦慮,這個焦慮真的太大了,我有學生會跟我說,老師對不起,我先回去拿一下我的手機,我等一下會遲到,我就說你先上完課,因為我們上課用不到手機,他說不行,我沒有手機就像裸體一樣,我不能專心,所以我也學不到,你先讓我回去拿手機。所以對他們來說,手機就很像他的衣服,他有手機,接下來他會做很多能夠滿足他需要的事情,可是也讓他沒有辦法放下手機去睡覺;可是學生不睡覺,他也很焦慮,因為他知道他必須要睡覺。
接下來就是剛剛也有很多先進提到的,因為手機,他們就會有一些犯罪違規的行為,所以我們就會看到,現在各國的禁令都是希望手機不要進入校園,甚至義大利倡議14歲以下學童禁用手機;我覺得這也許是一個好的解方,因為我擔心待會時間不夠,我想先說明我的立場,我支持手機不入中小學校園。
這也是未來親子學習平臺裡面所公布的一個聯合國2023年全球教育監測報告,在裡面就會看到這些使用手機的議題,所以教科文組織就呼籲世界各地學校全面禁用智慧型手機。我覺得這個禁用其實有它的意義存在,如果大家可以全面禁用,對孩子來說去學校就都一樣,大家都沒有手機,不會因為我有、你沒有,而有了一些差別的期待。
我想要提一下,就我們諮商的觀點來看,這些問題是什麼?最大的問題我覺得來自於父母,從小父母就把手機當成他的最佳保母,所以孩子吵鬧的時候,只要給他手機看一下,孩子就會很快安靜下來,或是只要孩子手邊有手機,他就不會吵鬧,所以這根本就是一個情緒議題,父母沒有辦法去處理孩子的情緒議題,他就用手機來替代,結果孩子越來越大之後,針對那個情緒的問題,父母也就越來越無法去協助處理孩子的情緒議題。
另外一個是網路遊戲、線上遊戲,甚至線上課程,就會帶來一個很致命的吸引力,我們去看手遊的設計都一定會去談有點數、徽章、排行榜、等級、關卡,其實你說這些沒有意義嗎?很有意義,孩子的成就感都被激發了,他想去挑戰這些,可是當這些成就來自於線上網路學習的時候,他就覺得其他的都很無趣了,而且網路上所有課程或是遊戲都有聲光、刺激,都有很好的安排,跟平常我們在家裡或在學校裡比較其實是很無趣的。回到小時候我們都會帶孩子看繪本這件事情,對孩子真的是太沒有吸引力了,一個幼兒園的老師說,一個兩歲的小孩剛到幼兒園的時候,他把繪本給他,他其實是在那個繪本上滑,他會用手指在那邊滑,然後想說繪本怎麼都不會動。如果沒有手機這樣的吸引力,他會覺得看繪本也很無趣,去遊戲場玩也很無趣,要去做美勞、手作很無趣,上課更是無趣,去運動也很無趣。甚至很多家長會說,我們好不容易預約到一家很好吃的餐廳,孩子也是在玩手機,甚至花了大錢帶孩子出去玩,他也在玩手機,就像剛剛很多先進提的,孩子除了手機以外,其他都很無趣。所以我想要提到的是,如果孩子從出生就是天天可以吃冰淇淋,他都可以到遊樂園、到遊樂場去玩那些摩天輪,其他的吸引力其實就變得很微乎其微。
所以我想要提出的一個建議就是能不能透過廣告宣傳或是舉辦活動,來幫助父母了解嬰幼兒遠離手機對未來學習的正向是很大的影響,因為我們在實務現場看到很多父母親帶著孩子來說我沒有辦法,我拿掉他的手機,他就會大吵大鬧,可是如果只有手機可以提供那麼大樂趣的刺激,當然現在很難去告訴孩子說,你不要這樣玩。所以,第二個,我們也希望學校的教育可以增加樂趣、挑戰性、成就跟歸屬感,這就是手機提供的一些很棒的地方。第三,我們就希望三級輔導可以協助孩子學習情緒調節的技巧、社交技巧、問題解決的技巧,因為這些都是孩子在手機裡得到的滿足,可是在現實生活世界裡、在學校裡,他是得不到這樣的滿足。
所以對於今天這樣的議題,我支持手機不要入校園,但是我也建議不要用指引,因為指引只是參考用,希望用的是規定,讓大家有一個一致遵循的原則,以上分享,謝謝。 -
主席謝謝許瑛玿副教授很明確的希望不是指引,而是規定的政策,謝謝。下一位我們請柯慧貞,亞洲大學的教授,也是相關研究的專家發言,之後林月琴委員到現場了。
-
柯教授慧貞我是亞洲大學柯慧貞,是網路成癮防治中心的主任,同時我也是網路成癮防治學會的創會,就是因為這個問題非常嚴重,在2014年就創立了網路成癮防治學會,跟一群人來共同協助,現在我也是臺中市臨床心理公會理事長,長期也一直在推動這方面的活動。
首先第一個問題是手機成癮是不是會對學習影響,我想這部分的實證資料已經相當多,我們可以看到很多資料都告訴我們,過度的手機使用、螢幕screen time過長使用會使得注意力分散,尤其現在是多功能,就是同時間螢幕上課,同時做這件事、做那件事,多功能的任務使學生已經沒辦法專注在一個功能,所以專注力分散,工作記憶力跟專注力都減弱,這些都有一些實證的資料。專注的時間減短了,所以他沒辦法長時間持續閱讀,或者是專注在學習工作,所以整個來講,他的學習歷程成效是會下降的。當然也有一些研究告訴我們,長遠來說它對我們的認知神經功能是有影響的,包括對我們非常重要的前額葉、影響情緒的杏仁核、多巴胺系統,還有整個大腦灰質的密度減少,都已經產生一個更大、值得我們去關心、長遠的影響。這是有關認知功能方面的影響,剛剛大家已經提到,其實也不是在認知功能或學習上面的影響,現在很大的問題是它還引起情緒行為,還有睡眠,這些都是我們看到的長期影響。
另外一個非常重要的就是親子衝突,我在2018年做一個調查,是對青少年家長做的調查,將近24.3%的家長抱怨他們在這方面有困擾,尤其是當他們要去管教孩子3C使用的時候就發生衝突。嚴重的孩子可能會有暴力行為、嚴重的孩子可能自傷、嚴重的可能離家,這些分別大概都有1.2%,這個是另外值得我們關注的。還有一個現在也值得我們關注,全球也都在關注,為什麼現在青少年、青少女的憂鬱特別在提高?范委員也一直在關注嘛!我們15到24歲的自殺率到現在一直在攀升,還沒有降下來。這些是什麼原因呢?其中有一個問題就被認為是可能跟這樣子的手機使用、媒體的使用有關,因為我們現在可以快速、不斷地上網,透過這樣子之後,青少女不斷地去做比較,不斷地去發現別人過得比我好,別人的長相比我好,韓國那些俊男美女都比我好太多,我是那麼的醜。因為這樣子,我們看到他的自我形象降低了,自我的自尊降低了,憂鬱提高了,自殺的風險提高了,這一點是特別現在很多國家都在關注的一個議題。
所以我個人是也贊成應該要適度地來管制,但是在這個管制的時候,我先說一下我的一個調查,其實教育部長期也都有在關注這個議題,我也是在資科司的計畫之下,在103、104,也就是2014年、2015年的時候做過全國性、大規模的抽樣調查,在那個調查裡面,除了看到網路成癮、手機成癮的比例以外,後來周倩教授接著調查,就看到不斷地在提升,疫情之後,我們看到又是一波的往上升。但是中間我有特別調查了學校裡面的管理方式,因為我們現在是自主管理,就變成有不同形態的管理方式,我這邊調查了四個:一個是學校禁用;或者學校是上課不能用、下課可以用;還有一個是學校就沒有;另外一個是學校讓老師自己管,這個老師管、那個老師不管。大家可以想像到,在這種不同管理之下的學生網路成癮。
我們可以看到學校禁用,從小學到國中、到高中都呈現這樣子的形態,學校如果禁用,或者上課不用的,它的網路成癮、手機成癮的比例都明顯比較低,特別是國、高中就差很多。這是我們特別要注意的,所以可能還是要修訂手機使用的規則!
有關手機使用要怎麼樣管理,我也大致收集了現在的幾個方式,包括完全禁止使用;有些是像剛剛說的那樣;另外一個就是限制使用的時間跟地點,就像某些課堂開放可以用、其他課堂不能用、下課是可以用的,這是部分限制;另外一個就是同時推動數位素養的教育,這個部分我們看到如果能夠同時推動數位素養其實是非常重要的,在賴清德總統當臺南市長的時候,臺南市有實施這樣子的推動數位素養的教育,明顯地看到學生的自控力是有提升的效能。我要建議的就是,在這個管制的時候要考慮幼兒園、國小、國中、高中可能要有不同的管制,因為不同的年齡層大腦的發展不一樣,所要限制的跟自主發展的需求也不太一樣。
最後我再建議一個適度的關機營。我曾經做過一個禮拜的關機營或者是一天的關機營,都有很好的效果,它都可以明顯地降低孩子的成癮性,提升他的自控力,降低他的憂鬱跟焦慮,提升他的學習效率。所以我建議來推動這樣子的一個關機的活動,同時家長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謝謝。 -
主席謝謝柯慧貞教授提供他們所做的研究,包含很多的政策建議。
下一位是林月琴委員發言。在他發言後,我們先請教育部做第一階段的回應,讓張廖萬堅次長回應,也會在休息10分鐘之後,再請王瀚陽理事長發言。
現在請林月琴委員。 -
林委員月琴今天很高興召委能夠安排這樣子的一個公聽會。的確,我們的孩子已經處在一個過曝的世代,資訊非常、非常的多。我看到聯合國的統計,目前全世界使用網路的大概有48%,這48%裡邊的71%是青少年。根據臺灣的一些調查,大概也可以看到幼稚園到中年級就第一次接觸到網路大概占75%,每天平均使用網路大約8.3小時,所以他不是使用網路,而是生活在網路上,這是這個世代的孩子們的狀況。
兒少的任何議題一直都是我最關心的,可是網路這一個東西對於青少年的影響又非常的大,尤其我們15歲到24歲的自殺率是第二名,10歲到14歲是第三名。有一個研究報告是國內幾位優秀的醫生用國內的兒少去做觀察,發現我們的性影像外傳、遊戲成癮、網路霸凌跟自殺事實上有高度相關。所以到底要不要去管呢?世界衛生組織把我們現在使用手機叫做「臥室文化」,對青少年來講,他在臥室裡邊可以知天下事,可是相對的,也有可能帶來傷害。
首先談把手機和智慧手錶等相關產品帶到學校去的課題,因為我們辦公室日前也接獲家長陳情,而且狀況越來越嚴重,老師很難去管理。為什麼?對孩子來講,使用這些電子產品,比較有在管理的家長會認為不同意、不讓孩子帶去,可是孩子就是會一直吵,認為:為什麼不能呢?同學都有,為什麼我不能帶去?班上老師也會反映常常帶這些東西就會上課不專心。小孩一直吵著要,家長就同意了,同意之後學校就會要求要簽所謂攜帶行動載具的切結書,保證小孩子上課的時候不使用。所以在教室課堂當中,管理上也會有一定的困難度。可是教育部目前並沒有訂出攜帶的相關規定,所以才會出現國小的現場要求,如果要帶智慧型手機到校的話,規定要跟學校申請才能帶,甚至有時候學校會設一個養「機」場,我們家女兒就曾經是這樣,每個教室裡面有一個盒子,然後把手機放在那邊,由學生、班長管理,下課的時候的確會讓他們帶回家。可是一樣的,也要孩子們同意和家長的配合。因為有些家長就是不這麼認為,他認為學校就是沒有法源啊!為什麼規定我的孩子不能帶手機?我為什麼不能買這些手錶給他們?為什麼孩子不能帶到學校去?
國外的做法呢?今年英國電信業者表示要發布新的指導方針,警告家長11歲以下的孩子不應該使用智慧型手機。相對的,我們的兒少權法是說合理的時間,規定得不是這麼明確,人家還有一些年齡上的限制。法國甚至委託專家撰寫報告,提出13歲以下不應該使用智慧型手機,同時他們現在也在試行15歲以下的學生在校不可以使用手機的數位暫停計畫;義大利也是同樣禁帶手機跟智慧型手錶到學校使用。
這次總質詢我就開宗明義希望我們國家重視這個課題:到底誰要來管網路這件事情?今天不管是智慧型手機或智慧型手錶都可以連結網站,可是我們國家是沒有一個很確定的政府單位,我們在103年已經將兒權公約國內法化,它說締約國應該確定一個政府機構,負責協調中央政府部門和各級政府之間兒少權利政策方向以外,應該要有一個單位完完全全來擔負起我們網路的規管單位、主管機關,甚至它跟學校、通訊科技部門合作,甚至跟企業、民間、社會、學術單位或組織來做合作。可是看起來,我總質詢的時候問過,是數發部嗎?數發部說不是,平臺不歸它管,它只管平臺的廣告;是衛福部嗎?用兒少權法嗎?它說也不是,它只是用第四十六條請iWIN叫他們下架;而通傳會也說它沒有,它只管電視臺,這就是我們現在的狀況。
按照公約,我覺得接下來還是要去推動,因為網路世界才會讓孩子有所謂過曝,可是依照國際經驗,管制是必要的,目前網路世界、網路平臺沒有專法管理,那就各自回到法令去,可是其他國家還是有在做管制,譬如美國,他們今年7月就有一個防止成癮性內容剝削兒童法,我覺得臺灣更是需要,因為從我們的數據來看,12歲以上兒少就有7%存在網路沉迷,成癮當然更嚴重;12到17歲的話,甚至到9.6%。國外有做這樣的法規,我們到底可不可以來推動?因為畢竟它規範了具有成癮性的演算法,甚至深夜推播內容而影響睡眠也有一些管制,甚至有明定罰則;再來,去年英國推動了網路安全法,它甚至明定所謂的業者要履行的職責所在,要求業者要有及時刪除的義務責任,一樣,同是有罰鍰,我們不是孩子成癮之後去輔導小孩,難道平臺都沒有責任嗎?賺取暴利的平臺我們應該要來歸管。
當然今天回到原來這個議題上,我大概就是期待教育部,雖然剛才我們的瑛玿教授說不希望只有指引,要明確的法規,不過我覺得初步是不是至少先有一個指引出來,也就是學生攜帶行動載具跟校園使用的管理規則;第二個,我們還是希望教育部可不可以明定兒少媒體教育內容跟實施準則?以上,謝謝。 -
主席謝謝林月琴委員給我們他對於其他國家的研究內容,還有對教育部有具體的兩點要求,謝謝他。
我們現在就先請教育部次長張廖萬堅先做第一階段教育部的回應,之後我們休息10分鐘。 -
張廖次長萬堅感謝。我在臺下非常認真的聽了一共九個人次的發言,其中包括三位委員、三個教授團體、兩位學者專家,還有一位《親子天下》的總編輯,因為學生代表還有家長代表還沒有說,前九位我這樣聽起來,大家似乎就是跟今天我們稍早所做的報告裡面所訂定的--過去教育部所訂定的行動載具使用,尤其在校園裡面,都是以比較正向使用的原則,不宜禁止。教育部相管主管這邊跟我說之前也有找過家長團體、教育團體,當時得到的共識是希望用正向使用原則,然後用輔導的方式;可是今天聽到的,剛才包括三個教師團體的代表、兩位學者專家長期的研究,針對最新的、國際的趨勢,大概是希望教育部這邊可以採取比較強制性的規定,包括把原則提升到辦法,或者是相當的規定,這部分我們會依今天的公聽會大家所形成的共識,來做必要的檢討,訂定管制強度比較高的方式來做規範。
第二個,我們也尊重立法院,剛才有幾位委員也提到,包括最後一位林月琴委員也提到,英、美甚至歐洲國家都已經開始針對校園使用手機或者兒童使用手機做立法的規範,如果大院有形成共識,教育部這邊也會一起來努力,這方面的立法如果通過,我們也一定會來遵守,也來推動。
第三個,有關網路的管理其實涉及到跨部會,它影響層面包括會是在教育部各階段的學習,包括從幼兒園、小學、國中、高中到大學,所以這方面我們可能也會跟衛福部、數發部等相關單位討論怎麼樣推動比較全面性數位素養的教育,剛才有幾位學者專家也提到,其實我們除了禁止之外、在校園裡面用比較高強度的管制之外,對於數位媒體素養的推動,剛才我聽到亞大的教授也提到,在臺南的經驗裡面其實是有幫忙的,學生會比較能夠有自制力,甚至提到了關機營,我覺得這蠻有趣的,以前他會挑戰要去做什麼樣的挑戰,以後可能我們孩子要面臨的問題就是我們能夠去參加一天的關機營、兩天的關機營、三天的關機營,如果能夠一週的關機營,表示你的自制力到達一個程度,我覺得這也是一個教育,因為因應數位時代,可能有些學習的方式或者是營隊是不一樣的,這關機營不是單純關機而已,當然在這關機營裡面,我們開玩笑說可以讓孩子知道關機之後可以學什麼,閱讀或者是看戲劇、人際互動,剛才大家提到網路成癮之後,對人際互動、情緒管理甚至都會影響。
其實我最近到學校去,我曾經聽到一個大學校長跟我說,今年大一的校安事件,自殺的、自殘的是高過於二、三、四年級;在高中階段,他們跟我講可能會有一些狀況。是不是跟疫情有關?因為疫情之後,我們青少年事實上對於手機的依賴度跟所謂的成癮度可能是比較高的,也影響到他們的情緒管控。
所以今天我很高興在聽了九位學者專家,但我來不及聽我們家長代表的意見,家長代表是不是有改變態度?剛才我不小心透露,我自己唯一跟孩子衝突的就是因為手機的管理。可是我看洪孟楷委員、郭昱晴委員,還有其他委員也有類似的困擾,所以我比較安慰一點,還有剛才教授有說一個調查,24.3%的家長都因為手機跟家裡面的孩子有衝突,我相信會更多,沒有衝突是因為他不管,所以就不會衝突,你只要想要跟孩子溝通,可能都會衝突。所以這一方面,我想以我們過去在制定這個原則,大家覺得教育部沒有制定強制性的,我們看教授團體說我們都沒有制定強制性的,害我們在第一現場無所適從,這是因為過去的環境是希望用比較開放,是正面性的。可是現在國際上各種調查的數據,包括對於健康的影響,包括使用的情緒跟孩子的行為,失控的行為包括情緒管理、人際關係,那個調查是越來越清楚。假如是這麼明顯危害的數據都出來的時候,我相信對於校園使用手機的管制,還有孩子對於數位教育素養推動的迫切性,我想這個都必須要加強。這一方面,我們會來請資科司、國教署,還有跨部會的相關單位做一個積極的跨部協商來回應大家。
接下來,我會請司長繼續記錄各位的發言,包括我們家長代表、包括我們的學生代表,學生代表不知道對於之前的九位有什麼看法,等一下也可以綜合交換,我覺得這非常重要,溝通非常重要,我聽到關機營真的覺得蠻有興趣的,我也想參加看看,看我有沒有辦法忍受一天不用手機而不會有危機感、不會有焦慮感,能夠度過這個危機,我覺得這是一個非常好的提議,我們會來努力,謝謝大家。 -
主席謝謝張廖萬堅次長很認真的聽大家的發言,也有很清楚的三點回應,如果大家的共識是希望往更強度的辦法,那麼他們會認真的研議,還有就是非常樂觀其成,如果立法院的大院能夠有一個立法的規範,最後就是跨部會的討論、相關的數位素養等等,他也會去努力。
我們就先休息10分鐘,休息之後,我們家長代表王瀚陽理事長就會發言了,謝謝。
休息(10時40分)
繼續開會(10時50分) -
主席我想經過一段時間真的是要休息一下,讓大家活絡一下,然後大家也可以放下手機,我們專心的聽今天家長代表發言,現在請國教行動聯盟王瀚陽理事長發言。
-
王理事長瀚陽大家好。首先很謝謝范雲委員,禮拜一還跟我們一起召開了一個關於神經發展的記者會。針對今天這個議題,我也要特別強調這個議題其實不只是現在手機成癮的問題,而是跨部會要去面對的問題,因為它已經明確的告訴我們它影響我們神經部位的發展,在影響到孩子神經部位發展的情形之下,我們要更重視這個狀況,所以我們的標題很清楚,國際專家現在開始呼籲3C成癮危害兒少大腦與情緒發展。我有給大家書面的發言稿,我就重點摘要來跟大家講。首先要告訴大家的一件事情就是針對3C的部分,在國外講的是螢幕使用,不只是在手機的使用上面,而是螢幕使用,這個數據統計是在這裡。關於影響兒少的大腦跟情緒,大家知不知道少子化為什麼特教人數越來越多,你有沒有想過這個問題?因為神經發展開始有這些障礙的問題出現,其實示警的就是3C產品,現在這個議題惡化到一個程度,我覺得教育部、衛福部、NCC、數位部都應該要出來共同討論加以解決。
首先第一個危機出現,其實大家在看《親子天下》手機成癮那一篇的時候,我們看到的是早期療育這一塊,早期療育這一塊10年成長了12倍,總共有三萬四千多人。我要告訴各位,真正到發展遲緩,以臺灣的數據先天的只有一千多人而已,所以三萬多人當中,只有一千多人是先天性的發展遲緩,其他的很有可能就是神經發展障礙相關的問題。質性就是他在訪談當中有提到是3C上面的問題跟環境上面的問題,因為面臨疫情期間,所以2022年跟2023年暴增。
第二個我要告訴各位的是美國專家來臺,其實本來今天他要來這邊講、跟我們分享這一段,可惜沒有辦法,我這邊帶到他的重點來跟大家講,在2024年10月12號,國教行動聯盟與臺灣認知功能促進協會有辦一個青少年的情緒障礙國際研討會,與會有非常多專家,包含臺安、馬偕、長庚、臺大的精神科主任及各方權威來到我們現場當中,這個科技成癮的議題他們非常的關注,同時也告訴我們:神經多樣性的兒童在現代當中非常的顯著,在國外自閉症障礙族群普遍開始偏高,為什麼呢?其實這跟3C也有關係。
第三個,我們有一個補充資料,特別是Anthony Hansen講到這一段,他來過臺灣三年,其實他在美國是一個實務的諮商心理師,也是一個臨床心理師,他非常了解這個現場,所以他提供給我們後面附錄相關的數據,我相信這些相關數據對我們而言非常寶貴,等一下我會簡單帶過去讓大家知道一下,你可以掃QR Code,因為資料太多了,所以你掃QR Code,裡面的資料我們都會補充到。
再來,美國兒科醫學會其實也講到這件事情,3到5歲的孩子如果使用螢幕超過一個小時,且在缺乏父母參與的情形之下,我們講大腦有灰白質,灰白質就會影響孩子的發展,其實這次它是一個實際的研究報告。再來,大家可以知道,現在我們臺灣所謂認定精神方面的疾病都是用DSM精神疾病診斷的分類去看的,有關這方面神經發展的部分,其實專家建議已經有開始需要干預的問題出現了,如果再不去做干預兒童使用螢幕的時間的話,有可能會讓神經發展障礙越來越嚴重。
我們有幾點具體建議:第一個是Hansen這位專家的建議,也就是手機使用時間階段性要去控制,然後是睡前30分鐘不要使用,避免影響睡眠,再來是學齡前避免使用3C,同時也請教育部盡快提出指引,不要增加校園負擔,甚至限制安排學生使用手機跟網路完成作業的課程。其實家長擔心的是找不到孩子,我們有問過家長,如果找不到孩子,但學校有一定的聯絡窗口,其實沒有必要一定要用手機或智慧型手機,這是幾點的補充。
為什麼我要講那麼快、要做補充,主要是因為我們要講到附錄的部分,有一本書非常值得大家去看,這也是目前紐約時報排行前三名、已經霸榜22週,就是《The Anxious Generation》這本書,其實臺灣現在還在翻譯中,目前的翻譯大概可以說是《焦慮的一代》,裡面有非常多的數據告訴我們,Z世代從12到27歲這個時間的族群自殺程度非常快出現,年代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從2010年開始出現急遽變化,心理健康人數男性從52%升漲到12%,女性心理健康的危機從13%到25%;再來2021年開始的時候,就是我們的手機iPhone4開始的那個時候,自殺、自殘的比例男性增加到48%,女性增加到188%;從2010年開始,23%有智慧型手機,一直到了2016年,超過79%有這個手機,其實螢幕使用時間也大幅增長到46%。書中有提到一個很好的方式,剛才也特別講到戒斷,超過三週的戒斷確實是幫助孩子心理狀況有效改善,它是一個確實的數據跟資料以及最後的結果。
我沒時間把書中的資料帶完,但是大家掃QRcode可以去看一下,其中提到的現在關鍵因素很多,包含碎片化時間,但是它裡面也有提到最後書中關鍵的四個建議:第一個是高中之前不應該擁有智慧型手機的示警;第二個是16歲不使用社群的示警,避免你的人設當中被一些網路公司使用;第三個是學校全面禁止手機使用;第四個是家長應允許孩子更多不受監督的玩樂時間,鼓勵發展獨立的行動。相關的書我覺得大家可以再去看,或者掃QRcode,我們的相關說明也在裡面,謝謝大家。 -
主席謝謝王瀚陽理事長帶來這麼多專家的意見,他是我們今天唯一的家長代表,我想也有一定的代表性。他剛剛講的研討會我有受邀參加記者會,的確聽到國外的腦神經、腦部的研究跟神經發展障礙的研究,提到大腦的部分會影響學習,神經的部分影響到情緒,這方面已經有具體的研究,包含建議兒童、青少年每天使用不要超過2小時,我想上癮就是因為用太多了,所以需要關機,還有我們在學輔方面不斷地花越來越多的資源,也許這也是來源之一,現在我們看到的相關性資料蠻令人憂心的。
再來這位也是相關研究者,陳建志他是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經系副教授。 -
陳副教授建志主席、在場各位與會先進,還有各位夥伴大家早安。我是臺北教育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學系的陳建志副教授,同時也是一位擁有5歲跟10歲孩子的雙寶爸。針對這個議題,以我長期以來所做的一些實驗、研究跟觀察,還有對於一些教育現場的了解,有一些心得跟一些想法,想要跟關心這個議題的各位夥伴先做一個報告。
首先,就這兩個議題,我覺得我的主張就是相當認同立法院或教育部應該要趕快、明確地建立相關的指引,並且push學校快速地去訂立相關的規範,這樣老師在教學的時候,他也會更有所本的去進行相關的要求,這個是我一個最終的目標,我是非常支持趕快建立學生的手機使用指引。
第二個部分,在跟各位做報告的時候,我想我們要先談的問題是,第一個,在立法院發了會通的時候,有講民間統計還在學齡的過曝世代,何謂所謂的學齡?學齡在臺灣目前的定義是什麼呢?這個可能是大家可以去思考的問題,是指12年國民基本教育,是從我們的國小一年級階段一直到國中階段嗎?還是說已經加上了高中階段,非常普及的高中階段?是有到高中階段了嗎?還是說現在其實臺灣大學入學率應該超過95%,幾乎是人人都上大學了,那大學階段算是學齡教育階段嗎?因為剛剛范雲主席也提到,我們在大學階段基本上對於學生的手機是完全無法可管的,除非老師明定一些規定,在我的課堂、你要來修我的課,第一,你不得未經過我的同意帶智慧型手機進來、不能夠使用平板載具,等會兒我們臺大政治系的同學可能會說:天啊!這是什麼威權時代嗎?還有這種老師嗎?還是有的啦,好不好!所以可能在此跟你們做一些交流。
所以何謂學齡階段?可能現場各位先進要先思考這個問題,因為我們已經百分之百幾乎都上大學了,是不是要把大學階段的孩子也納入到這個規範呢?我們臺大同學頭腦開始在思考了,快速的運轉。
第二個,何謂手機成癮?其實我覺得這個應該要放到更廣泛的意義來看,因為絕對不會是手機成癮單獨的問題,因為如果把手機網路互聯功能全部切掉的話,它完全不會成癮嘛!它就是一個智慧型手機,就是手機,它只能通話,會成癮嗎?其實我們應該要放大、用更廣泛的議題來看,它應該是所謂的網路成癮,其實不會是手機成癮的問題,因為還包含了智慧載具、包含了平板、包含了notebook等等,這些議題裡面,當然因為手機可以很快速地拿出來,平板也越來越快,一些iPad mini也非常的小,我們也非常快就可以當成是相關的手機功能來使用。因此,手機成癮還是我們要擴大解釋為網路成癮呢?這個問題可能也是需要跟各位來做一個討論跟報告。
我今天的分享因為時間的關係分成四個重點,跟大家做一個報告,第一個,我們可能要認真的去思考一個問題,就是剛剛張廖萬堅次長一直提到的數位教學,特別在疫情這個部分,數位教學之後,數位教學下學生的學習成效到底會不會比傳統教學更進步呢?因為很多研究都有證明,比如說一個班級用因材網的教學,另外一個班級的老師用傳統紙筆來教學,滿多研究都證明了我們使用數位教學、數位載具對學生的學習成效是有顯著提升的。
因此,數位教學會不會跟我們所謂的網路過量使用,該怎麼樣去整合,我想這是教育部跟資科司等等可以開始去構思的一個問題,因為像我們已經有訂定了數位教學指引3.0,甚至有家長的數位學習指引,還有校長的數位學習領導指引,這些指引都已經出來了,而這些指引怎麼跟網路使用相關做一個串接,因為我們鼓勵學生數位學習、鼓勵老師數位教學,所以我們生生用平板、班班有大屏的政策基本上已經推出在我們的教育現場。我們一方面在鼓勵數位教學,但是我們又希望學生不要網路成癮,所以這個部分可能未來政府在做政策推理的時候,這個地方一定要先好好的去考量到。
第二個就是所謂的不同產業是不是要有相關的指引,因為教經系關係到我們從國小一直到大學以及相關的延伸產業,比如說補教產業,因為我們有時候去關心學生,學生特別在一個地方不會使用手機,那個地方叫做補習班,我說奇怪,你們在補習班,為什麼都不常使用手機?他說補習班老師教得很好,他對我們考試很有幫助,而且我們額外花了錢,所以我們在補習班特別的認真,我問那你們在課堂上滑手機的用意是?他們回說:沒有啦!老師,我們要紓解一下身心。所以有時候就覺得很納悶,是不是針對不同的產業、補教產業,所以學生會特別認真,這個問題大家也可以去思考看看。
第三個,我非常贊成剛剛教授講的,家庭教育其實才是手機網路成癮真正的、最大的一個關鍵點。因為其實現在是數位育兒時代,《親子天下》也做了很多的報導,手機育兒是現在家長常見的育兒方式,我們去看百貨公司的美食街,家長在滑手機、在吃飯,一、二歲的孩子前面就放了一台平板,我們如何要求這樣子的孩子必須沒有網路成癮呢?然後這些孩子進到了教育的階段,我們到底可以為他們做一些什麼?他們在兩、三歲的時候就已經習慣於網路、就已經習慣於平板、就已經習慣於載具,那我們是不是可以多做一些什麼?所以這個我剛剛也提到,在我的倡議裡面,就是我們的數位學習指引應該要囊括一些跟網路成癮、網路素養的部分,同時推給我們的家長,因為其實從家長端開始做起,我覺得這才是這個議題最核心的一個關鍵。
最後是會不會越限制就越想要用?這個可以再請我們同學代表來分享,越限制我們就越想要用!我們指引訂得越多,學生就越想要使用行動載具嗎?這個問題我覺得都是大家可以去思考討論的議題,以上是我自己個人本身對這個議題的分享,敬請各位委員指教,謝謝。 -
主席謝謝陳建志副教授加上二寶爸,分享他的觀察跟相關的研究建議。請陳菁徽委員發言。
-
陳委員菁徽大家早安、主席,很開心今天遇到這麼多家長、老師代表以及教育部的官員還有學生等等,剛剛也有花時間跟學生聊一聊,我今天真的是花滿多時間在這裡,因為我也是受害者,我也是成癮者,所以我非常關心這個議題,也謝謝召委舉辦這樣的公聽會,因為很明顯剛剛已經聽到很多數據了,世界上的趨勢已經看出嚴重性,所以英國、德國、法國還有美國的某一些州大家開始限制,目前南韓的年輕人其實也有滿大的反彈,因為南韓的立法委員們也在研擬這樣子的立法。
所以我們今天聚在這邊其實都是為了自己的小孩,我是三寶媽,我也是一個醫師,跟剛剛很多委員一樣,會因為手機產生各式各樣的衝突,我也因為這樣詢問我許多精神科醫師的同學,我用衛福部提供的問卷去勾選我小孩,然後他們就反過來勾選我,因為我們自從來了這個職場,手機是不離身的,因為黨團的訊息是從早到晚,我自己都覺得我在這邊是更加的嚴重,所以下班回家,我看到他們三個在滑,一路滑到要睡前,我就非常生氣,我說不然我現在要開始沒收,他們就回我說:你沒有發現你自己也滑了一整晚嗎?而且我是自己一邊用一邊叫他們把手機放下。
很感謝《親子天下》的總編輯有來到現場,因為過曝世代心理韌性調查我也看了,孩子們因為手機不在身邊而感到焦慮,他們認為玩社群對他們有正面的影響,但相對的又因為社群感到焦慮,所以自己也都想要減少使用,這種矛盾的心理就充分顯現手機跟網路還有社群跟毒癮一樣,即使使用者希望停止卻也無能為力,這也是我跟召委常常的感受吧!晚上不看LINE,怕有重要事情又錯過了。我曾經訪問過一位手機app的程式設計師,他說對他們而言,他們有一個很重要的KPI,就是要讓你上癮,他自己講的,他說他一天花10個小時當手機工程師,設計這個app就是為了讓你上癮,你如何限制使用來跟我花10個小時的人對抗,他說這是沒辦法的,每一個app經過精神科醫學統計,就是你在用的時候就給你多巴胺(Dopamine),它讓你有一點興快感,所以當你沒有用的時候,你會覺得很難過,正向的感受會降低。所以我們知道當討論到成癮的問題時,控制他不要用可能也不是很有效的方法,因為當他開始用的時候,Dopamine又升高了,所以我們很難用意志力去克服手機成癮,而是我們必須要用科學的方法來協助戒除。因此我就找了一些醫學論文、報導,裡面指出小朋友或是成人有這樣子成癮的一大因素,其實就是環境,所以我們應該要透過環境的管控來影響他們的使用習慣,戒除這個癮症。
但是,我們今天一直講教育部、學校等等,結果統計起來,其實他最常使用手機、平板的時段是在家中,國內有做過調查,中小學的學生,我說年紀比較輕的,當然高中生、大學生很多時間都已經不在家裡了,所以他使用網路的地點多在家中,而且使用的時間是假日多於平時,也就是我們要協助學生少用的話,家庭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所以我自己常常會去找這些資源來幫忙。
剛有講到教育部有提供家長數位學習,其實我昨天把它全部翻完了,等一下來講一下它有什麼缺點,也希望教育部的官員可以再去比較一下其他人做出來的東西。教育部針對家庭所採取的措施非常稀少,所以它結合家庭輔導所辦理的家庭工作坊也只有433人次參與,你們在網路上有提供給家長、教師、學生一起看的影片,一年也只有一萬多個人看,比起我們許多有開YouTube頻道的立委同仁們,這個使用率實在是太低了,我們全國有這麼多的家長、學生需要。
我去讀了中小學家長數位學習知能指引,不誇張,它總共有84頁,裡面居然只有1頁談到我們要如何預防學生成癮,你可以回去翻一下,另外83頁是講什麼呢?是講我們數位學習的演進是怎麼來的、AI好棒棒、它有多有效、它的重要性在哪裡、它對學習的幫助有多大、未來的願景是怎麼樣。結果,家長翻開了這一本學習知能指引,居然只有1頁,沒有具體的方法喔!它就只是告訴你說,你在輔導學生做智能學習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到不要讓他上癮。
我想表達的是,我作為一個三寶媽、家長的立場,看著孩子滑手機,我自己很焦慮,可是我自己也用這麼多,我要如何說服他不要用?我很無助,我相信多數的家長也很無助,所以我希望教育部進一步考慮是否禁用手機之前,同步思考如何協助家長陪伴孩子跨越手機使用的不良習慣,不要最後是家長跟孩子一起滑,從科技冷漠變成家庭冷漠。
我在這邊非常具體的建議,如果召委有興趣,您也可以請臺大兒家中心過來做一個presentation,因為大家現在只要查兒家中心的網站,它出了一個幫助家長的「陪孩子在數位網路世代成長的指南」,又叫做「網癮手冊」,它比教育部做的少,只有72頁,可是非常好用,它就是一個一個的例子列出來,針對不同的使用習慣有不同的指引,很快速的可以去閱讀。我舉一些例子,等一下大家就可以上網看,比如它提到你幾歲應該要給小孩子手機,這是舉了一個例子;再來,如果你跟小孩因為網路吵架怎麼辦;什麼狀況你要帶他去看醫生,他拒絕你應該要怎麼辦;為什麼你小孩喜歡玩暴力的網路遊戲;你小孩為什麼會在網路上交友;為什麼你孩子想當網紅;你如何觀察你小孩是網路上霸凌別人的人,還是是霸凌的受害者;為什麼他會想要花錢買點數。它將一個一個很實用的例子列出來,這樣家長才會去用,不然教育部做這個手冊,對我們來說根本一點都不實用。
我很希望未來我們可以一起在這個場域再更深入的去探討,學校、教育部、家長大家應該要怎麼樣獲得政府最好的協助,因為我相信不是在教室裡面擺一個手機盒就可以這麼簡單的解決這件事情,正確的家庭陪伴,養成正確的使用習慣,讓他們自己願意放下手機,跟科技產品產生健康正常的關係跟連結,這才是我們最後希望達到的目標。雖然我下一個質詢是11點半,但我還想再聽一下各位的意見,所以今天我就發表到這邊,謝謝。 -
主席非常謝謝陳菁徽委員提供他做了研究之後覺得有用的臺大兒家中心的網癮手冊,還有也給教育部很明確的期望,家長、家庭教育也會影響學校,也應該要把指引做得更明確。
再來請我們的教師代表,全國高中學校教育產業工會史美奐理事長發言。 -
史理事長美奐各位教育夥伴,大家好。誠如主席的介紹,我是在高中,我們就是在主席剛才有特別報告的,除了大學之外,我們是第二嚴重,我想大學嚴重是因為大學生都是成年人了,其實教育部基本上應該沒有辦法去設立什麼指導辦法,不能去管一個成人;可是高中也是一個很困擾的年紀,因為高三的學生其實也開始邁入成年了,所以這個問題在高中裡面有另外一個嚴重的問題,就是18歲以下我們也許可以直接管,可是18歲以上的高三學生,我們怎麼辦?
我因為在高中裡面,之前有特別去查看過高中學生對各臺北市高中的一些評價,裡面有一個很有趣的部分,他們把這個學校能不能使用手機也列為他們對這個學校的推薦項目之一,所以我發現臺北市目前真正還能在這個議題上面去管學生的高中,其實一隻手掌可以數得出來。基本上,大部分的學校對這個議題已經管到幾乎只能放棄了,主要的原因是,如果教育部都是把相關的辦法要求學校自訂,如果家長沒有辦法明確在這個議題上面非常支持學校,老師只要一管理,其實就是跟學生造成一種師生衝突,就是剛才主席所說的,其實個別管理的管理成本是非常大的,所以個別老師去管,基本上已經很難去管了。所以我們來開這個公聽會的時候,幾乎所有的老師聽到都是拍手叫好,哇!教育部要開始管了,好棒喔!我們終於可以有一個支持,能夠真的去全面禁止學生來使用手機。
我大概說明一下我們在學校裡面看到的一些狀況,在學校裡面看到的是,因為我在的高中需要上一些選修課程,所以我自己有開一些多元選修,我們有讓學生用桌遊融入去教學,我們現在看到的狀況是學生的注意力缺乏,缺乏到學生在聽桌遊規則的時候,他已經沒辦法聽大概十來分鐘那麼長的規則說明了,因為大部分的桌遊有很複雜的程度,所以規則說明必須要有一點時間,即便他看到這個東西很興奮,他等一下就可以玩了,可是他就開始一直在摸,他不會想停下來聽你在說明規則,所以可以看到他們的注意力缺乏已經到了非常嚴重的狀況。
另外,我們現在看到的是,因為我去年還擔任學校的秘書,所以我可以了解我們學校為什麼算是管得比較嚴格的,我一天平均接到因為學生使用手機要記過的人數大概都在十幾人。我以實際的實情來看,說實在的,這個數字可能還低了一點,因為我們只要出去巡堂的時候就會看到學生不時就偷摸一下,有時候手機為什麼很麻煩的是因為它可以隨身攜帶,所以學生放在抽屜裡面,或者是隨身帶在書包裡面,或者是任何一個地方他可能會想隨時拿出來。所以我們看到,有的時候有些學生在記過單上的自辯都是寫他只不過想拿出來看一下,結果就被老師抓到,這個其實是管控比較嚴格的老師,而麻煩的是,如果老師不是這麼嚴格管控,基本上就失守了。為什麼?因為我在上選修課,所以有時候選修課我們就沒有想管得這麼嚴,因為我們有些查詢資料的東西還會用到手機,只要我們不是一直不斷地在他旁邊監控他,他的狀況就是馬上直接又跳到相關的遊戲、相關的社群,就像前面的家長代表所說的。其實我看過這本書的介紹,而且參與這場座談會的許多老師也說,這本書是為什麼目前西方開始全面禁止學生使用手機的一個很重要的參考資料,因為作者本身是一位社會心理學家,他談到很多像是臉書、像是Instagram如何推播讓學生上癮的這一塊。基本上,學生其實是無法用自身的意志去戒斷這些東西,為什麼?這就是一個上癮,他已經有上癮的症狀了,所以你很難去處理這一塊。這本書本身講的是焦慮,但我必須要說另外一個更嚴重的狀況,因為有很多關於校安的通報會經過我手上,所以我們幾乎每個禮拜都會看到學生有自傷的狀況,而且有幾個是特別嚴重的,講實在話,其中有一個同學幾乎是每個月至少發生好幾次。因此,累積起來,學校只要有3、5個這樣的同學就會疲於奔命了,每天都在追學生,有沒有學生今天又走出教室了?學生去上廁所時會不會發生什麼事情?也因此讓整個班級、讓學校老師都非常的焦慮,只要這個同學一不在了,輔導室就要隨時緊盯著去注意他。
在看到這麼多累積的狀況之後,我們有一些建議,首先很感謝立法院舉辦這場公聽會,很希望立法院、教育部及各界共同合作,基本上,我覺得至少應該全面禁止高中以下的學生在學校使用手機,尤其是分齡處理的時候,由於手機會讓一般人上癮,尤其是大腦未成熟的人,也就是7歲以下的兒童,他們大概只發育到九成,對這樣的兒童其實更應該要全面禁止。我想對家長也許不能有什麼罰則,但是你至少應該明確的說明,它是被禁止的。
接下來就是學校的部分,還是要感謝教育部,對於中小學還是有規範,所以目前中小學在這一塊仍然守得比較緊,但是高中其實就比較麻煩了,所以高中這個部分的指引可能要修改一些字眼,不是儘量而是要比較嚴格的禁止,這樣對所有的學生都好,謝謝。 -
主席謝謝史美奐理事長告訴我們高中的情況也非常棘手,包含造成學生自傷的比例、記過等等的各種狀況,謝謝。
再來是今天的第一位學生代表,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系的李瑞霖同學。 -
李同學瑞霖召委、各位委員、各位與會的先進,大家早安、大家好。今天想要帶給大家的主題其實是幫學生找到意義感,也是回應手機議題的關鍵解方。剛剛大家好像都很好奇學生是怎麼想的,我們確實有做了一個調查,在社群帳號開投票問國中是否應該收手機以及高中是否應該收手機,哇!非常的踴躍。先看國中的部分,國中是否應該收手機呈現了五五波,這個看起來就很一般,對不對?我們再來看高中的部分,大家覺得高中會是怎麼樣?哇!不能收,沒有錯!大概有九成以上的學生認為高中不應該收手機。但我認為更重要的問題是為什麼?為什麼高中生覺得不應該收手機?其實我們也針對這一題的狀況做了一些訪談,總共做了19位文字訪談與2場焦點團體,邀請了全臺8個縣市的高中生來問今天提綱詢問大家的問題,我們來看看有哪些事情是值得大家關注的。
第一個重點,學生不希望收手機並不等於學生不希望建立手機指引,為什麼呢?其實學生會覺得是不是因為某某某高中是明星高中就不收手機;因為我們是社區高中或私校就要收手機。對學生而言就是一個不平衡的狀況。又或者是在其他方面,其實學生希望知道如何使用手機,因此,第一個,學生期待有法規來做全國統一,我想這一點與所有教師團體及家長團體的論述應該是差不多的。再來,第二個,這些年長的學生,也就是高三的學生或是我們團隊裡的大學生,他們認為學習如何使用手機然後制定出手機指引,其實也是很重要的。
第二點,學生現在是數位原住民,在資訊快速發展之下,學習型態其實已經改變了,我認為手機其實是現在大家生下來就會接觸到的東西,如果你突然要在國中時期、高中時期要求他們不能用,對學生而言,將會在他們心裡產生很大的扞格,因此,學習如何學習使用手機才是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我們必須要建立學生使用手機的意義是什麼?他為什麼要使用?有哪些危害?我認為這也是目前108課綱的資訊素養要帶給學生的一個很重要的議題。
再者,第二件事情是資訊產品不可以收走,這是什麼意思呢?如果今天我們把學生的手機收走了,我們必須要提供另一個可以回應他自己的學習型態及學習模式的方式給他。現在很多國中或高中配合生生有平板、班班有網路的政策,越來越多學生會習慣這些資訊載體或資訊載具的使用,我想比起嚴格的管控他們要用或不用,我們更應該做的事情是什麼呢?應該要告訴他們如何使用、怎麼樣才能用得好、怎麼樣才能結合現在的數位學習工具,甚至是現在的趨勢生成式AI,才能有更好的學習,這是第二個重點。
再來,第三個重點,其實是探討到更深層的意義,經過我們的訪談,其實很多學生都提到手機是學生追尋自我身分認同、意義及目標的方式。有學生說,你越是要收我的手機,我就越不給你收,這個應該是很多教學現場的老師都共同遇到的狀況。我們也實際訪談過那位學生,他說如果今天你收我的手機,我就開AB機;如果今天你不讓我連學校的網路、如果今天你讓我斷外面的網路,我就翻牆、我就用VPN,這個應該是現場很多教師深刻體驗到的狀況。因此,比起嚴加管制高中生的使用,我們不如告訴他們使用手機的意義在哪裡。
此外,在這個VUCA世代的各種不確定性之下,手機其實是可以短期解決學生壓力及焦慮的最快方式,也就是說,如果今天學生面對一些抱怨或遇到一些不爽的時候,他們最常做的事應該會是什麼呢?應該會是馬上發一個限時動態或在Threads上面抱怨老師、家長或同學之類,甚至手機是建立他們自我認同的一個方式。因此,面對這樣的一個問題,我們更要問的問題應該是,如果今天學生可以找到自己面對這個社會的意義感,那麼手機會是一個危機或是一個讓自己能夠成長的轉機?也就是說,手機其實並不是這個命題下面最大的問題,這個命題最大的問題應該是大家不知道如何運用自己的工具,進而讓手機這個載體變成一個成癮的狀況,這個成癮的狀況進而衍生出什麼呢?進而衍生出他不知道要怎麼樣回應這個焦慮、進而讓自己的壓力可能變得很大,甚至可能會造成身心上的困擾、甚至可能是眼睛或剛剛實證研究所提到得更多的內容。
其實在回應這一題上,我們應該要從哪裡開始呢?我想我們應該要從家庭教育、我們應該要從陪伴、我們應該要讓第一線的教師與學生共同創立一個如何使用手機的意義,以及為什麼要使用手機的意義。如果我們在兒時就能夠用閱讀、用陪伴去取代3C,這樣對學生而言,他會告訴我們,使用這些載體其實是可以幫助自己的事情。如果今天我們在中學時期就能夠被告知,使用手機造成的危害有哪些,以及我們可以如何使用手機做更深遠的學習,那麼我相信在這樣手機成癮的狀況下,大家雖然都是過曝世代,但是每個人都能夠好好的運用手機,進而找到自己適合的風氣。我的分享就到這邊,謝謝大家。 -
主席非常謝謝李瑞霖同學。從學生的角度讓我們看到他們的觀點,我想我們制定任何政策時,被規範的當事人的聲音、想法都非常重要,謝謝他喔!聽起來與家長、老師、教育部及我們立委之間是有些共識,有些東西的目標是一致的,謝謝。
再來請陳培瑜委員發言。 -
陳委員培瑜謝謝主席。瑞霖,剛剛你講的內容已經把很多我想講的都講完了,但我還是會認真把我想講的講完。
我想先提一件事情,當所有人把所有罪都往手機怪的時候,我要先幫手機說話,所有的3C工具都是中性的,如何使用才是問題,但現在講到如何使用就很容易把罪推到小孩身上。我自己有一個科技阿宅的老公,但我們養出兩個非常非常會玩遊戲、也非常會念書、也喜歡閱讀、也喜歡運動的孩子,我要講的關鍵是來自於身邊的大人如何協助孩子建構一個與手機互動的良好邏輯,大家對這點都不會反對。就像瑞霖剛剛也有提到,關鍵是手機對於這個世代的小孩而言是要建立在尋找自身的意義上,我們大人就應該要問我們自己,到底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漏做了哪些事情,讓孩子不得不在手機上或電腦遊戲上尋找所謂的意義。
在今年的總質詢時我已經先與所有的部會提過,包含教育部、文化部以及衛福部,可惜今天衛福部沒有來,但我們也會持續找衛福部開會。我們如何對抗3C,與其禁止3C,我在總質詢時就提出用閱讀對抗3C,因為已經有非常多學齡前兒童的研究顯示,如果閱讀可以及早介入,它可以穩定小孩的情緒,陪伴小孩在學齡前就開始發展專注力以及情緒的穩定。然而閱讀有一個非常重要的要件,身邊必須要有大人的陪伴,那個大人可以是照顧者、可以是爸爸媽媽、可以是老師、可以是身邊任何一個有機會陪伴小孩的大人,所以關鍵是如果用閱讀對抗3C,則我們所能做的事情中,其實教育部、文化部及衛福部可以做得更多更多,但我要沉重的說,在國教法修法之前,從來沒有人認真想過,為什麼臺灣的學校每年買書都用「賸餘款」?大家有聽過這三個字嗎?有賸餘款的時候,我們臺灣的教育部才會把錢撥給學校買書,或是議會議員的分配款,才會讓學校買書,但是一個標榜想要用閱讀提升國力的臺灣政府,竟然從來沒有讓國家支付買書的錢,更何況閱讀這件事情在過往大家的生命經驗中是什麼?如果它只是一個興趣、它只是一個風花雪月、它從來沒有認真被大家當成一個學習的方法,我們如何陪伴這個世代的小孩對抗3C?因此,我要再次沉重的拜託教育部、文化部以及今天沒有來的衛福部,你們必須要一起認真研究,如何用閱讀帶來的益處陪伴小孩對抗3C,這是我非常注重的第一件事情,後續我也會持續關注這個階段。
我身為兩個小孩的媽媽,而且我是住在男生宿舍的媽媽,大家知道什麼是男生宿舍嗎?2個兒子加上1個宅男爸爸。住在男生宿舍的缺點就是當3C不得不成為大家最好的朋友時,我們所能夠做的是什麼?當我過去十年選擇只工作不上班的時候,我有非常多的力氣去調整我的生活,確保我的小孩可以在我的陪伴下有好的生活品質,但是在我回到臺北的這十年,我看到我更多的朋友是雙薪家庭、甚至是三明治家庭,他們的上面有長輩要照顧、底下有自己的小孩要照顧、還有工作的壓力要面對,讓他們不得不用3C育兒,所以我完全沒有辦法去指控爸媽做錯了什麼事情。對我來說,爸媽是處在這個時代最無奈的一群,對吧?我相信大家不會反對!
如果爸爸媽媽面臨這樣的困境,或是當他們拿出3C時,並不知道原來3C育兒會對孩子的大腦發展造成傷害、對孩子的情緒造成傷害,那麼誰應該要負起這個責任?我不會說爸媽應該要負起這個責任,因為我們臺灣有終身教育司,在它的底下有家庭教育中心,過去長年來家庭教育中心做的是什麼?我們曾經聽過家庭教育中心告訴我們要鼓勵成婚,因為成了婚我們才有機會做家庭教育,Hello!不是這樣吧!對我來說,家庭教育中心可以承擔更多家庭教育的責任,給予爸媽支持及協助,但是家庭教育中心在過去幾年來有沒有認真面對這個議題?我認為是沒有的!我們多次找家庭教育中心、終身教育司開會,但我們看不到更多正向的回應。
所以我要再次呼籲教育部終身教育司、家庭教育中心或是國教署。回到國教署的部分,國教署負責國中小的課程,在我們臺灣的課程規劃當中,我都先不要提到108課綱,但是從來沒有人認真對我們的孩子談學習方法,彷彿把課本拿到孩子面前,等老師上完課之後,孩子就會學習,但是不要忘了,數位時代的小孩,如果真的在0至6歲就已經被手機佔據了大量的學習時間,他如何能夠面對一個滑也滑不動的課本、發不出聲音的課本?沒有人教這個世代的小孩,閱讀作為一種學習方法是需要學習的,這句話我再講一次,閱讀作為一種學習方法,這個方法本身就是需要學習的。在二十年前就已經有柯華葳老師告訴我們,透過大腦認知科學,閱讀作為一個學習方法是需要學習的。二十年過去了,教育部沒有聽進去、教育部沒有認真陪伴我們的孩子面對他們沒有學習方法的這件事情。因此,我要再次強調,閱讀作為一個學習方法,我們刻不容緩,必須要積極推動。
接下來是成癮的影響,與其說是成癮,今天瑛玿老師有提到,其實是過度依賴,因為成癮有等級的差別、有醫療的差別,所以我希望大家用過度依賴來取代成癮,不要幫孩子貼上標籤,如同過去我們討論非常多孩子身上的議題,我們都希望不要太早幫孩子貼上標籤。不過我想要呼籲另外一件事情,當我們指摘孩子的時候、指摘父母的時候,我想要問,我們有沒有人要認真面對這些社群平台業者、遊戲app開發業者及這些科技廠商,你們的企業社會責任在哪裡?所有我在科技業的朋友都偷偷的告訴我、私下聊天時告訴我,所有的app設計、所有的社群平台設計都是為了黏住大家,我們大人自己都很清楚,對不對?就算你不看短影音,但你下去試試看,有一個小孩告訴我們,就像吃洋芋片一樣,大家吃洋芋片的心情是什麼?你會決定吃完5片就把盒子蓋起來嗎?會啦!對身材有節制的人會,但大部分的小孩是會忍不住的一片接一片,而短影音的設計就是要驅動我們的大腦,讓他留在那個地方。剛剛有老師講到多巴胺,多巴胺這件事變成了最好的工具,所以我認為這些科技業者也必須要有責任。在世界各國呼籲立法禁止小孩帶手機的同時,他們也認真面對這些企業必須要負起社會責任,因此,我也要呼籲臺灣的政府,我們也要積極的面對這件事,企業的社會責任,我們必須要共同面對。
最後,《過曝世代》是最近出版的一本書,大家都看過了,我也看過了,但我要講的是臺灣年底即將出版的這本《焦慮世代》,與其講過曝,不如講焦慮,孩子們面對的困境如同瑞霖說的,我們不想被禁止,但是我們想被協助。我再說一次,這麼多年來我在做親子教育的時候都告訴家長,青少年沒有不要被你管,他想要被你有理的管、文明的管。因此,對於這個世代的小孩,他們的焦慮需要我們大人共同用理性的態度去面對,不要再指摘孩子、不要再罵家長,我覺得後續認真面對問題,與政府一起找出解方,這是我們大家後續要一起努力的目標,謝謝主席、謝謝大家。 -
主席謝謝陳培瑜委員告訴我們如何用閱讀對抗3C,而且科技業者這個部分的確也是跨部會要努力的。
再來請臺灣輔導與諮商學會蘇盈儀秘書長發言。 -
蘇秘書長盈儀委員、各位師長、各位長官、與會的各位先進,大家好。我是臺灣輔導與諮商學會的秘書長,同時我也在高中任教,因此都會有一些連結與接觸,所以我等一下分享的部分都會停留在高中以下的觀察。
首先讓大家知道我們的不負責任調查其實與《親子天下》的調查沒有差異太大,通常手機的持有早就已經很普遍,但還是會隨著年齡在比例上有遞減。再來就是頻繁使用螢幕的這件事,早就已經在生活中不可或缺,但誠如前面的先進所言,其實少有成癮,因為成癮的定義非常嚴格。再來就是過度依賴的狀況,其實無論是我們自己或是學生,甚至是我們身旁的小孩,7個小時以上為單位的接觸,早就已經是常態了。
接下來我要向各位報告的是數位科技的部分,其實我們在高中以下都超級配合教育部國教署所有的政策,因此在數位教學的融入方面,包含了平板及桌機之類的媒體,而且學校的老師也都被鼓勵要自編教材,課程中要有影音融入的應用,這些早就已經都鋪陳在其中了。再者,我們在班級經營的應用方面,LINE或是一些app早就是我們親師生聯絡簿的溝通管道。再者就是家長最擔心的,手機其實是要提供小孩的Etag,也就是要追蹤他在哪裡,這些東西就反映著前面的前輩所談的焦慮這件事情。再者,在教育階段中會有一些共同的拓展視野,也因著數位平行共享的關係,我們可以跨國界、跨校、跨網域,可以有一些所謂雙語教學的部分,或者是國際教育,甚至是校務訊息、校內同步的部分,早就已經推展其中了。
看起來我們已經得到很大的好處,卻告訴學生們或是我們身旁的孩子不要過度使用手機,其實他們是非常非常困惑的,於是乎,我們在校園當中對於數位科技的應對,通常都是教授他們一些科技的應用,這個我剛剛已經提過了。再來就是媒體識讀在課程中也有一些鋪陳;網路安全的應用一直在宣導,學生聽到耳朵都爛了;再來是視力保健,我自己的眼睛也壞了,怎麼樣去說服我們的學生呢?
但是我們另外一個觀察是手機使用在校園裡對學生學習的影響,其實學習型態有很大的改變,譬如他們偏好聲光、動態的吸引;學習專注大概只能去抓15秒或是10分鐘為單位,讓他可以重新再專心起來。這個在教學策略上會有很大的變革,而且他們學習的意願取決於是不是與短影音一樣精采,所以老師們都要各自發展自己的魅力、功能或能力,讓我們可以儘量跟得上這個世界的潮流。
再來就是確實如前輩所說,學習表現方面,也就是輸出的部分,包含口說及書寫有很根本的變化,現在只要100字以上,學生都稱之為長文,所以我們都不知道該說什麼。再來就是不同的階段會有手機管理的部分,大家剛剛都已經說過了,我就不再多補充。但家長教養的部分,確實在國小階段會有比較多一點的配合,但是到了高中階段,家長是管也管不動,於是就說,老師,你就讓學生自由吧!那個自由的結果是在校園也自由,反過來還問我們,在學校裡為什麼都沒有管他,這時我們也是滿頭的納悶與問號!但這些部分其實在等一下我要說的,可能進入到所謂介入性輔導的階段時,他們才猛然發現,原來應該要多配合一點。
再來往下看的部分是我們得到了很多的便利,但我們也因應一直以來的拉扯,光是管教這件事情,剛剛前輩所言,永遠都在那個拉扯的狀態,學生總是會問我們說:老師,你給我一個理由,讓我現在可以不要用,如果你的理由可以讓我吸收、可以讓我理解、可以讓我接受,現在我就立刻放下手機,聽你上課。光是上課的時候做這樣的班級經營,其實就已經讓我們疲於奔命。
往下看的部分,其實我是輔導教師的身分,通常遇到所謂重度使用的狀況時,辨識評估的部分會與導師或其他任課老師偕同,從他的出席、學習、人際因應,甚至是一些身心變化,大家總是要看到極端值出現時才會發現,原來他是與手機使用有關係,但是我們會認為那個是果,不一定是因,所以在介入處遇的階段裡,我們通常會透過校園所有人的參與來支持他。怎麼支持呢?除了老師們能夠表達他有些時候對於手機使用焦慮的理解,是否可能可以有鬆綁的空間?我的學生就是要拿著手機才不會發抖到無法坐在教室裡上課,請問大家願不願意給他?只要他願意在課堂裡面上課,有什麼不行?但我們要怎麼樣邀請其他學生也能共同理解,這是他當前的需求?所以我們需要花很多時間去溝通、去討論。
再來就是學生進到了晤談當中,談不談手機使用這件事情是焦點嗎?其實都已經不是了。通常都是在他的焦慮以及他怎麼理解自己的部分,可以有更多的梳理,當然有必要的時候,我們專輔人員介入處遇的部分也會加入。但我們更期待的是親師合作,常常都需要有一些裡應外合以及家長教養的支持,通常不是以剝奪的方式,而是能夠有剛剛培瑜委員提的更多的陪伴、更多的表達理解、更多的延伸性,讓彼此之間有更多的交流。當然如果他真的有疑似成癮需要去做其他的部分,就需要做後送。
我要說的是,如果可以的話,其實適用、善用還是我們當前的政策與方向,而我們也很努力地想要去遵循。再來就是催化自主的部分,律定各個不同條件的設定。教育宣示的部分,誠如剛剛前輩所說的,家長必須善用所謂數位科技,有沒有可能與學生一起討論。至於社會共識的部分,則是要一起加入。
最後,還是要懇請教育部幫我們的忙,我們確實很需要一些比較明確的規範,這個部分可以在所謂的管教上讓學生知道如何可以被合理的對待,這件事情永遠都是學生最關注的,以上報告。 -
主席謝謝蘇盈儀秘書長。我們特別邀請臺灣輔導與諮商學會推派一位在校園有第一線經驗者參與,在此謝謝秘書長分享這麼多具體的良好建議。
下一位是國立嘉科實驗高級中等學校的林怡慧校長。 -
林校長怡慧敬愛的召集委員、在座的立法委員以及所有的與會先進們,大家好。我是嘉科實中的校長林怡慧。嘉科實中是一所新的學校,所以我們目前有小一的學生、有國一的學生以及高一的新生,因為學校有小學部、國中部及高中部,所以今天能夠來這裡與大家分享我們在教育現場看到的一些有關手機成癮與學習的議題,感覺非常的高興。昨天我參加一場校長的研習時與大家分享今天要來參與這場會議,大家都非常的高興,也非常的肯定,我們立法院的委員們能夠關注這樣的議題。
我們可以看到,自從108年教育部頒訂校園行動載具的使用原則之後,其實各校都有依據這個使用原則訂定他們校內的使用規範,當然也是透過一個民主的程序,由學生的代表、老師的代表以及家長的代表共同制定。因此,在國中小的部分,我們看到大多數都是採取比較嚴格的方式,可能學生帶手機到學校之後會被統一保管,等到放學時再發給學生。在高中的部分就有很大的差異,有些學校其實是非常的自由,譬如剛剛瑞霖同學說到他的情形是非常自由、自主的使用,但是有些學校還是採取比較嚴格的方式,一樣是集中管理和收納,因此,不同的學校之間就會產生不同的比較,當然學生也容易在比較嚴格的規範之下,與學校的行政或學校的老師產生一些衝突和意見的不同,所以我們在高中的階段的確是有很大的差異性。
第一個部分是我們看到教育現場的不一致,因此,未來我們訂定這個規範時,其實也應該要傾聽不同教育階段學生代表及家長代表的心聲,對於在高中學習階段的學生而言,像我自己滿常與學生互動,他們會覺得在這個階段更需要的是別人對他們的尊重,也希望能培養一個自律的能力。當然我們看到的成果是有些孩子可以自律、有些孩子其實沒辦法做很好的時間管理以及手機運用的規範,因此,誠如剛剛同學反映的意見,如果學校可以給他們一個比較正向的手機正確使用規範,我相信學生會願意遵循。
我以我們自己學校的高中生為例,在我們學校的課堂中可以有手機的使用,因為在有些老師的課堂中它就是一個數位工具的應用,像我們資科司一樣也有很多數位學習工具提供學校的老師和學生在課堂中使用,我們可以看到學生能夠很快的在課堂中蒐集資料,分組討論解決問題,所以我們也不容忽略它還是有一些可以促進良好學習成效的部分。
但是我們當然也看到一些孩子因為過度使用手機而產生一些焦慮、甚至是成癮的現象,因此,我的第二個建議就是希望我們也能關注這些手機成癮孩子的心理需求。其實他們通常都會有一些不同的問題,像有些孩子是因為人際互動不好,於是就只能從手機得到一些成就和滿足,因此,我覺得對這些成癮孩子的輔導、心理的支持和關懷也是我們應該重視的。
第三個,我們可以發現家長真的也是影響孩子使用手機非常重要的一個關鍵,因為很多孩子都提到家長也是使用手機的重度成癮者,譬如家庭在外聚餐時大家都是在滑手機,所以家長也會對孩子未來的手機使用情形造成一個很大的影響。因此,我們怎麼樣透過親師溝通以及親職教育的機會,影響我們的家長能夠從自身做起,放下手機陪伴孩子、與孩子對話,這是非常重要的。
再者,我也非常贊成剛剛與會的大家所提的,其實教育部在108年訂定這個規則時也是非常的用心,記得當時我也曾參加其中一次的會議,它希望能尊重各校因應各種不同教育階段以及不同地區學校的學生需求,給予他們彈性去做民主的表達。但是在這五年當中我們看到的是不同的國際趨勢,尤其是歐盟或最近幾個國家的例子,剛剛前面的先進也做了很多的功課,我們發現真的現在有很多國家都禁止手機進入校園當中,那麼我們是不是也要走上這樣的路?其實我覺得要透過多方意見的蒐集以及凝聚共識。今天非常感動,教育及文化委員會可以舉辦這樣的公聽會,讓我聽到了很多不一樣的聲音,也可以帶回去分享給其他的教育先進夥伴們,因為我們也期待透過這樣的對話,可以凝聚共識,讓手機成為孩子正向學習的機會以及學習的工具。希望我們的孩子能像剛剛說的,找到他學習的意義感及生活的意義感,進而能夠在他的學習中發現樂趣,在校園生活中透過學習手機的正確使用而有很好的發展。
在這邊還是非常感謝有這個機會能夠與大家分享,最後,如同我們的孩子說的,當我們可以在放學的時候放下手機一起去打球,也是一個很快樂的學習生活,謝謝。 -
主席謝謝林怡慧校長,也很高興你與其他校長交流時他們都樂見我們立法院開始討論這個部分,希望教育部能夠有相關更明確的政策。
再來就請也非常關心兒少的張雅琳委員發言。 -
張委員雅琳謝謝主席。今天也非常高興聽到非常多先進前輩不同的意見,現在我就發表自己簡單的看法。在疫情之後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其實也發布了一系列的報告,顯示疫情之後兒童的焦慮、憂鬱及注意力缺失等種種的問題都逐漸升高,這件事情是一個全球性的問題,不是只有單一國家的問題。其實剛剛大家也提了非常多的報告,強調現在的孩子可能深度思考及專注力逐漸削弱,他們可能已經習慣快速的瀏覽大量資訊,不再依賴長期的記憶力,這個對於學習的確是有一些影響。同時他們也提到像美國科技社會學家達娜.博伊德也強調青少年透過社交媒體進行自我表達與身分的建構,他們更傾向於讓資訊的流動,我想大家應該非常的有感受。以前我們的資訊是從媒體、從記者那邊而來,但後來都是來自於很多的自媒體與個人,他們開始成為資訊的貢獻者,對於我們整個社會也帶來了很大的挑戰。
因此,我自己想要特別強調一件事情,剛剛也有老師強調過,其實學生也想要去控制,但是好像控制不好,在這個過程中他也是非常的挫折。我想要分享一個案例,我自己是3個小孩的媽媽,其中有一個小孩現在是8年級,他告訴我他是班上少數幾個沒有手機的人,的確他到現在還沒有手機,但是我必須說我並沒有限制他不可以有手機。其實他在小學二年級就開始使用電腦,當時他還是自學生,現在他已經回到升學體制的學校念書。那時候他非常沉迷於打電腦,而且那個時候也沒有那麼多手遊,所以他就非常沉迷於打線上遊戲,後來他也非常喜歡玩各種卡牌、參與活動,於是就不停地花錢、燒錢。基本上,因為是他自己的零用錢,如果他覺得自己很想要,也確定要把錢投資在那上面,我們也是尊重他。後來在五年級時被我發現,也被老師發現,怎麼清晨4點的時候他還在線上?怎麼半夜12點的時候他還在線上?其實我們有一個重要的原則,健康是非常重要的事,而且他花了很多錢投資在線上遊戲,而且有些是要靠時間累積才可以升級等等,於是我就找他來聊這件事情。我告訴他,如果他是這樣使用好像就違反了我們最終的原則,也就是健康。根據兒少CRC,我們還是有一個家長照顧權,因此,我就說這樣可能就要來討論,因為我們可能是疏於照顧,所以我們要把電腦先收起來,請他提出一個改善方案,於是他就提了一個改善方案,當然就試了幾次,而我們也做了一些紀錄。直到現在,每當他表示需要手機的時候,我就要他提出他的使用規範,如果他能提出來就給他手機,但他一直都沒有提出來,因為他對自己也不是非常的相信。
我之所以講這件事情是因為這個世界的趨勢一直不停的在變化,其實各國都有一些相關的控制,所謂的控制與管制,但我還是希望可以回到一個更民主的方式,因為我們還是希望兒童可以參與表達他自己的想法與意見,所以是不是可以在一個框架之內呢?也就是說,我們還是要有一個尊重,在不影響課堂下使用,因為你一直滑手機,發出的聲音或傳出的資訊,可能會影響到別人的隱私等等,所以我們可不可以在一個框架之下,讓每一班的孩子都有機會建立一個屬於手機的使用規範?像我的第二個小孩在四年級的時候,班上就有討論這件事情,因為自學生更自由,老師的確造成了一些影響,後來老師談了一個手機規範之後,同學們就follow,在課堂上絕對不會用手機,只有在整天的課程結束之後,為了與爸爸媽媽聯繫上車的地點等等,他們才會使用手機。因此,我希望我們可以蒐集大家的意見,討論一個框架出來,在這個框架裡還是可以讓各班因時制宜的制定自己的版本。
最後一樣也是我兒子的案例,其實在暑假期間我發現他平常都不與同學出去玩,他說因為他的同學都在補習,我又問周末總應該不用補習了吧?但他說他的同學還是在補習。這樣他要去哪裡做人際連結?所以他只能上網,只有上網才能找到人與他一起玩,不然他真的很無聊,因為他不會想與爸爸媽媽玩嘛!其實這也是我們必須注意的事情,到底他有沒有機會可以與別人連結?剛剛校長提到可以去打籃球,但是,坦白說,很多校園一放學就要學生離開,就要學生回家,這樣他要怎麼連結?通常可能是在旁邊的便利商店連結一下就回家再連線,講好連線時間之後就回家連線,這是現在學生的真實樣貌。
所以我自己會去思考,就是在課堂的空間裡面,我們是不是可以調整課程的份量等等,讓他可以有一些空間跟人去進行真實的互動、真實的連結和更多的社交練習,因為這個對他的未來其實是非常重要,因為他總是要出社會跟別人做社交溝通,所以這個東西其實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最後,我要提醒一件事情,美國有一個叫Peter Gray的心理學家,他非常非常的有名,他在2011年的時候就有關注到美國自殺率暴增這個問題,於是他就開始去推測,他覺得遊戲時間減少也是一個原因,所以我自己認為,我們現在在家長的教育上,從孩子出生開始,我們就要讓他開始建立更多的戶外大肢體,及跟人互動的練習機會,而不是說,從小家長可能就是直接擺一個手機,我覺得這是社會、大家要一起來努力的,不管是教育部也好、衛福部也好,其實大家都要一起來努力。我現在常常在臉書或是Threads上面看到很多家長或是小朋友出聲後就被拍上網,然後大家就開始責備,這會造成很多家長寧願擺一臺iPad在他的前面,因為我只要擺一臺iPad在他的前面,他就安靜下來了,我就不用承擔那個壓力了,可是這就造成什麼?這就是我們再度的把他推向手機是他唯一的連結,手機是他唯一跟世界的連結,我覺得這個不管從家庭教育也好,我們都需要一起來。還有公共空間的建設、課堂的調整、課堂的溝通,這都是我們要努力的方向,謝謝。 -
主席謝謝張雅琳委員,她用親身的育兒經驗讓我們學到很多,買手機給小孩之前還要先跟小孩訂規則,訂不出來小孩就覺得……好,非常棒!謝謝雅琳委員。
再來請國立成功大學老年學研究所張芸瑄副教授,他也是相關的專家。 -
張副教授芸瑄主席、委員、教育部官員、在場專家學者、教師和家長代表。我是國立成功大學老年學研究所的老師,我本身也是臨床心理學家。在場可能有人會想說,為什麼老年學會探討手機成癮這個議題?因為我們在社區裡面有看到隔代教育、3C保母這個現象,其實這個問題對於一些高齡長者或是照顧者,甚至是家長來說,這就是一個困擾。我本身也是臺灣網路成癮防治協會的理事。
首先,先跟大家稍微介紹一下臺灣網路成癮防治協會,其實我們已經成立10年,我們的創會理事長和榮譽理事長的柯教授也在現場,我們協會在推動網路成癮防治的部分,主要有上述這些項目,其實我們上路已經有10年的時間,我們有辦理專業人才的培育和志工的培訓。
針對今天有關「過曝世代、手機成癮」的這些部分,第一個題綱:「有關手機成癮是不是影響學生的學習?」剛剛不管是家長代表或是教育學會的代表,我在這邊要跟大家分享幾則有關近幾年的發展,從神經影像學的角度來看,其實學者在2023年及2024年都有透過神經發展的角度來探討手機過度使用到底會怎麼樣改變大腦的結構?有關白質纖維這個部分,就是神經元的連結發展,當過度使用手機時,其實它會影響或delay我們神經元之間的連結發展,所以在功能連結區的部分,有關執行功能的部分,就是在前額葉,前額葉會影響到我們的邊緣系統,邊緣系統就是跟情緒反應有關聯性的,所以這幾年大家可能會看到,有越來越多的孩子在沒有手機的時候,或是3C產品被拿走的時候,他會有情緒控管的調節問題,這就是從神經心理學的角度來探討。
再來,我們也發現網路成癮者在大腦特定區域的前額葉及酬賞系統,剛剛也有幾位委員提到多巴胺的部分,這就是跟我們的酬賞系統有關係,所以在這些功能都尚未發展完成的過程中,它卻不斷的被手機單向性的影響,這就會造成執行功能減弱,所以就會導致他們自我控制跟決策能力下降。在大腦活動的變化裡,特定網路與認知控制跟酬賞相關網絡這邊的互動有密切的關係,所以由學者的研究報告裡面可以看出,尤其是青少年,在他們發展尚未完成的過程中,這會影響到他們的發展,功能的連結性也會變少,當然,這就會影響到他們的認知功能和行為的控制。
其實剛剛也有提到,教育部從2019年開始就有中小學手機管理指引,可是整個世界在2020年開始遇到COVID-19,所以這幾年的孩子從他們出生、上學、上幼稚園、上小學,他們受到這個影響非常大,就是他們必須要用視訊來取代實體的上課。從孩子的大腦發展過程中我們可以發現,在他們6歲之前,其實神經元的連結發展已經開始在做修剪的發展;6歲之後,執行功能的發展是最晚的,大概會到成人期,現在甚至有delay的現象,所以在他們自我控制能力尚未完成發展時,我們學會是建議、其實從我們的研究中也可以發現,其實他們的自律能力並不是很好,這個部分,不管是從學校、家長的角度,就是大人的世界,我們要怎麼樣先藉由外控的方式去協助他們提升自我控制的能力。剛剛也有委員提到他的小孩,我自己本身也是雙寶媽,我也是住在男生宿舍,所以孩子從幼稚園開始就不斷的接受網路資訊。因為遇到疫情的關係,到了他讀小學的時候,因為現在班班有平板,他需要上網去使用電腦,所以我的方式是會和他討論,因為這是學校要求的,他們必須要用這樣的學習方式。然後我也慢慢的從所謂「他律」的部分,「他律」就是家長的部分,去協助和跟他討論學校課程使用電腦的時間大概要多久;他可不可以自己提出來,假設說:20分鐘,那他要怎麼樣在20分鐘內在教學平臺上進行學習,然後他能不能做到自我控制的限制時間等等。
另外,在我自己的研究裡,其實我也發現螢幕學習跟紙本學習,的確,螢幕學習會造成孩子們的注意力下降,還有學習能力、記憶力等等能力都會下降。
「目前校園如何管理學生的手機使用?」美國加州23日通過新的法案,根據他們的法案內容,各個學區必須要制定相關的規定,不管是限制或禁止他們使用手機,然後每5年要更新政策,因為我們都知道科技發展得非常快速。我們學會的立場是建議要提供適度的限制,限制的方式?當然,剛才有學者提到分齡的部分,因為國小、國中和高中的大腦神經發展其實不太一樣,然後身心靈的發展也不太一樣,所以是可以去做這樣的討論。
「教育部是不是有必要針對國教建立學生手機使用指引?」我們學會的看法是提供合理使用手機的時間,定期篩檢相關的對象。再來,建議成立跨部會的國民數位健康政策小組來進行相關人員的防治訓練,謝謝。 -
主席謝謝張芸瑄副教授提供專業上的分析跟最後政策上的建議。
再來,因為已經超過12點了,我們今天還有最後一位,他也是我們唯二的青少年代表,而且他是唯一一位高中生以下的代表,劉軒睿同學,他也是臺灣一滴優教育協會的成員,請發言。 -
劉同學軒睿各位委員好!各位先進好!我是來自嘉義高中的劉軒睿,也是目前場上唯一的高中生,我可以提供大家的建議是,我是根據我和我同學們所集合的建議來做以下的報告。
在當前的數位時代,手機已經成為學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隨著科技的發展,科技部也有調查,高中職生約有99%擁有手機;國中生也有91%擁有手機,這個比例非常高。不管是在資源的獲取,還是日常管理,手機都是很重要的一個部分。
再來是學校的部分,其實學校對於手機的管理,我大約分成三種模式,第一個是完全自主管理,就是上課期間及下課期間完全開放讓學生自行管理手機。第二個是半自主性管理,就是上課期間你需要把手機放到教室後方的手機袋裡面,下課期間及午休期間才可以使用,但是上課期間不得使用。最後是完全統一管理,就是學校統一收手機,上課及下課都完全不能使用。
其實剛剛前面有講到,過度的限制反而會引起學生的逆反心態,就是他們會欺騙師長說,我今天沒有帶手機,但是其實我的手機放在我的書包裡面或我的口袋裡面,或是交備用機之類的狀況都會出現。過度的收手機,學生在校外可能就會把上學期間沒有玩手機的時間都玩回來,那放學期間就會過度的使用手機。也有學生反映,如果完全控制手機,那我就沒有辦法在下課期間或是午休期間對我有興趣的議題去做一些搜尋的動作。
接下來是手機做為學習的助力這部分,可能很多人有疑問或是家長會有疑問的說,我每次都看到你拿手機,你都沒有在讀書之類的事情都會發生,我相信很多家長都會有這種疑問,但是我想要告訴你們的是,家長可能不知道,其實現在手機和網路都很發達,你可以利用手機在一些教育平臺上去做一些學習,這可能是課堂上聽不懂的部分,網路上有很多資源可以再利用,就像是「均一教育平臺」、「PaGamO」之類的軟體都可以去做使用。還有一點,有一些app可以讓學生記錄自己的讀書時間,當你開啟那個app時,你的手機就可以幫你記錄,而你也不能跳出去使用其他的app,如果你跳出去的話,你就要暫停你的讀書時間,其實這個也可以讓家長或老師很容易的就知道到底學生花了多少時間在讀書,及你自己使用手機的情況或時間是多少?
接下來是手機使用指南說明的必要性,第一個,這也是前面有講到的,就是假訊息的部分,因為現在網路上的假訊息很多,手機使用指南應該是要幫助學生去判別假訊息的真偽和增加他的媒體素養。第二點是預防手機成癮,如果學生花費大量的時間在社交媒體或是娛樂上,這就很容易陷入手機成癮之類的,應該要鼓勵他們培養多方面的興趣,把手機變成是他的學習工具,而不是一味的去使用社交媒體和打遊戲之類的,就是要鼓勵他們培養多方的興趣。
然後還有一點很重要,就是要區分「想要」與「需要」,就是你什麼時候是「需要」使用手機?以我高中為例,我們可能會有學生與老師之間的班級群組,可能還有google classroom之類的,就是老師會直接在上面發布今天的功課是什麼?然後你回家要寫什麼?如果你沒有上去看的話,你就不會知道,所以相較來說,這就是一個「必要」,就是你必要去看這個東西,然後瞭解你自己的學習狀況,然後還有老師所發布的事情。「想要」的話大概也就是社交媒體與娛樂這2種。還有前面講到的,其實也可以建議訂定一些學習資源平臺,就像前面說的「均一教育平臺」或「PaGamO」之類的,就是可以讓學生多方面去瞭解,其實我有這個平臺可以使用,我可以怎麼使用它來幫助我的學習。
手機的管理應該要回歸到讓學生在使用上找到平衡,重點不是在全面禁止,應該是要培養學生良好的時間管理能力和自我管理的能力,這個才是重點,而不是一味的禁止說你不能用手機、這個時候你不能用手機之類的,所以最重要的還是時間管理及自我管理。
至於學生無法避免手機和網路的影響,這部分應該是要教導我們如何合理的使用手機,就像剛剛前面有說到的不能完全禁止,我們不想要被完全禁止,我們只想要被合理的禁止。
最後,手機使用已經深植在現代學生的生活和學習,重點是要教導我們怎麼分配時間及媒體素養,避免成癮,還有發展自我管理的能力,這樣手機不僅能做為學習的工具,也能避免成為妨礙成長的障礙。謝謝。 -
主席謝謝劉軒睿同學,非常高興看到我們的高中生有這麼成熟的報告跟整理,我們掌聲謝謝同學的意見,這很重要。
現在請教育部做第二階段的回應,請教育部資訊及科技教育司的吳穎沺司長。 -
吳司長穎沺主席,還有在場的委員,包含各位學生、家長、教師,還有實際在第一線的輔導人員、與會的先進,大家好!剛才聽了第二個階段之後,應該是綜合的來講,其實手機成癮是一個非常複雜的議題,近年來有越來越多的科學證據,讓我們不得不多重視這個問題,其實教育部早在五年多前就著手在做這些,包含訂定相關的使用原則,包含我們各個單位都有一些作為,但是事實上,我們需要的是與時俱進,因為5年前的環境跟現在不同,所以各位所給的這些非常寶貴的建議,我們都把它記錄下來,並帶回去研議,我們比較希望的是能透過這樣的機會,讓我們有機會來凝聚大家的共識,做更好的社會溝通。然後,除了這個辦法本身之外,一些相對應的配套措施,比如說,家長在這方面的家庭教育,還包含很多跟學生之間要怎麼樣有更多的溝通等等,我想這些我們都得用比較有系統的方法去思考。
然後也非常謝謝剛才學生代表所提供的那些非常好的觀點,包含學生手機成癮的根因,所以從根因到後面我們要怎麼樣根據這些根因,整個配套的去想,這些我們都會帶回去教育部做更好的研議。
最後一點我要稍微說明一下的就是,剛才菁徽委員有提到,就是有關家長的數位教學指引,那的確是今年8月底我們所發布的。這個指引是在跟家長溝通,因為現在整個學習趨勢已經改變,學校裡面已經有數位學習,僅有少部分的內容提到與手機、載具的使用有關,會後我們也會把委員們所給的這些很好的建議,包含很好的資源,我們一併納入指引的修改,我大概做以上的說明,謝謝。 -
主席謝謝司長!因為你是主管資訊及科技教育司的吳司長,這是他的回應。
首先,非常謝謝大家百忙之中前來,而且還有從嘉義或更遠的地方來的。其實今天公聽會的主題,我們辦公室想了很久,後來決定叫「過曝世代、手機成癮與校園學習」,我們一直考慮要不要把情緒放進來,但是我們認為情緒的事情是在校園學習之外,那可能是衛福部的事情,所以我們就這樣子訂。
不過,從大家的發言中,我想我們都很有共識,之前為什麼會有班班有平板政策?是大家看到數位學習的力量,認為臺灣不能夠落後,可是這四年中間有非常多的改變,因為疫情期間,全世界都在做數位學習,臺灣不想落後,可是也是這四年中間,這整個手機成癮或者是沉迷的負面影響也被看到了,同步來說的話,TikTok也是在這幾年發展,IG、社群媒體,這些東西也是被大家看到,所以我們也快速因應。其實我自己做一個教育文化委員,非常地重視學生的學習,也看到這個快速的變化,不斷地看到各國的規範,我雖然自己沒有小孩,但是我們身旁的親友、親戚、家族這邊的小孩,我都有聽到家長在說,然後我也在給我自己的姐妹建議,發現沒有辦法,我們一個親友在國外的小孩說疫情前可能還會去圖書館讀書,後來因為國外疫情很嚴重,就不能去圖書館借書了,之後就沒有辦法再叫小孩、中學生讀書了,因為他後來只要有一些時間,就是覺得玩遊戲比較重要,你知道家長沒辦法抗拒這個部分,所以我想我們看到手機一旦……
不管成癮的定義是什麼,也許教育部要去弄清楚,到底是手機成癮還是過度依賴,還是沉迷,這其實應該要更精確地讓想了解的人可以自我檢視一下,但是對於這樣子的沉迷、過度依賴或成癮,對學習跟兒少的情緒、心理健康的影響,我想剛剛很多專家分享的意見都很明確了,不管是超過一小時或者兩小時,對大腦的發展、對精神,以至於對情緒健康的影響,我們看到的研究都非常地明確,我想這個部分也要讓我們的中學生、國小生,特別是家長知道,因為你的決策,我們社會學、政治學說Informed Decision,資訊完整下的決策,我想當然教育部也應該要更了解,所以我想教育部五年前的那個使用原則真的是太過期了,我剛剛講這五年發生的,大疫是2020年,我們現在是2024年,然後你們8月的指引也是還不夠,就是說跟最新的研究……
所以我就簡單綜合今天我們大家的意見,第一個,很明確的,跨部會大家都提到的,就是應該要有一個兒少網路與安全的一個小組,包含心理資訊科學、兒少福利團體,甚至檢警、性別各方面,因為性暴力,剛剛講拍照這個東西,我今天聽到好像是義大利,還有規定不能夠在校園中拍老師、同學的照片,當然臺灣不一定要走到這一步,可是這個跨部會的部分滿重要的。第二個,剛剛有提到,你們8月的那個部分,聽起來不夠update,如何能夠引導、教育學生如何使用手機,同學有講到,他們希望的是合理的規範跟教育他們如何學習;而家長也需要知道,譬如我們有情緒專家、精神專家說使用3C螢幕的時間,其實青少年、國小一天不要超過一小時,國中兩小時,到底我們臺灣是要怎麼樣指引,我覺得回家之後的時間,家長也需要了解跟被教育充分的資訊。第三個,校長、老師們,包含學生,某種程度希望有更明確的、學生在校園使用手機的,或者是說行動載具的相關規範準則,這種政策性的部分,因為我想不管是不是要修法或立法,那個需要更多的時間,可是在那個之前,協助各級學校降低學生對手機的依賴,對情緒跟學習的影響,我覺得這個部分不能讓個別的老師面對這個管理上的責任跟衝突,希望能更明確。不知道教育部這邊,司長,剛剛這三個希望你們去研議、研擬的,兩個月給我一個初步的報告,好不好?不是說東西要出來,至少知道規劃跟進度,好不好?兩個月可以喔? -
吳司長穎沺好,沒有問題。
-
主席我是教育及文化委員會的召委,這兩個月的時間我還可以監督得到。非常地高興,因為我們一個會期能辦的公聽會有限,這是我辦公室、我自己覺得要優先處理的、重大的議題,很高興今天有這麼多的共鳴跟回應。
最後就是謝謝大家,我們超過12點了,但因為大家都講得很精彩,所以今天不忍心再限制大家時間,而且大家都有在合理的範圍內,我們自己給自己掌聲,謝謝大家!一起來讓我們的教育政策可以更好,謝謝大家,謝謝!
對不起,我最後忘了宣布,依據立法院職權行使法第五十八條,公聽會終結後十日內,出席者的正、反意見報告,我們都會送交全體委員跟出席者,然後公聽會的報告也會作為我們審查相關議案的參考,你們今天的書面意見、發言意見都會被記錄,也會送交本院全體委員跟出席的所有貴賓。 -
教育部書面資料
「過曝世代、手機成癮與校園學習」公聽會書面報告
壹、前言
當前數位時代中,智慧手機及平板電腦等行動載具已成為現代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且隨著行動網路和各類應用程式的快速發展,青少年族群從小就暴露在數位環境中,成為「過曝世代」的數位原住民。然而,過度使用手機、沉迷於社群媒體和遊戲所帶來的手機(網路)成癮問題,成為學校和家長共同關心的議題,如何平衡行動載具的使用以促進學習、同時防止過度依賴,已是一項重要挑戰。
貳、手機成癮可能之影響
手機成癮是一種行為成癮,使用者無法控制使用手機的習慣,在不需要的情況下,仍無法停止查看手機,其可能造成的影響如下:
一、注意力分散:長時間使用手機會使學生在課堂上或學習時難以集中注意力,經常分心,降低學習效果。因此在校園內及課堂上,可限制行動載具之使用方式,使學生無法隨意察看手機,提升專注力。
二、學習時間減少:沉迷於手機遊戲或社群媒體,佔用原本的學習時間,導致課業壓力增加。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有賴於家長的協同合作,共同監督學生手機使用時間,並可藉由制定每日使用手機的時間,將學習與休息時間明確分隔,增加學習時間。
三、學習效率低下:學生依賴於快速即時的資訊搜尋與獲取,減少主動記憶與深度思考的機會,影響學習效率。因此可引導學生如何善用且正用資訊科技工具,增進正向學習效益。
四、壓力與焦慮增加:學生可能因過度在意社群媒體而感到焦慮,影響學習情緒與表現。因此可鼓勵學生參與更多現實中面對面的社交活動,並提供相關心理輔導支持,幫助學生應對及緩解手機成癮帶來的焦慮。
參、教育部防範手機成癮相關措施
為避免手機成癮帶來的影響,並使行動載具成為增進學習的工具,本部已持續辦理防範手機成癮相關措施,引導學生提升自我管理能力,以提升學習效率及維護身心健康。
一、校園行動載具管理
(一)高級中等以下學校校園行動載具使用原則
為有效管理校園內行動載具的使用,維護學校的秩序和學習環境,本部於108年6月17日以臺教資(四)字第1080060697號函頒布「高級中等以下學校校園行動載具使用原則」,其中第4條「校園內使用行動載具應注意事項」已載明「除教師引導學習或緊急必要聯繫時使用外,其餘時間應以關機為原則」,也明訂「對學生使用於與學習無關之活動,應予必要管理」,以確保學生合理使用行動載具,避免上課期間受到手機干擾,提升學習注意力。
(二)校園行動載具使用管理規範
本部於109年8月5日以臺教國署學字第1090091138號函請各校依據前揭「高級中等以下學校校園行動載具使用原則」,訂定「校園行動載具使用管理規範」,並放置於學校網站供師生查閱,以避免衍生相關爭議。
「校園行動載具管理相關規範」相關注意事項包括:
1.學校對學生手機之管理時間,以不超過當日為限;其申請程序、使用時間、管理方式等,學校應邀集教師、家長、學生代表循民主程序訂定校內管理規範。
2.管理規範於校務會議通過後,學校應依據所訂規定落實管理規範,並加強宣導;避免班級個別訂定行動載具管理方式,使學生有所依循。
3.手機屬學生之財產,惟當學生於校園內使用於與學習無關之活動或影響他人隱私及安全時,學校可進行必要之管理。
4.學校所訂學生獎懲規定,如有規範學生違反手機管理規定等情形,應檢視確認其懲處態樣符合比例原則,並應循民主程序修訂或訂定之。
二、防治及輔導支持
本部落實學校輔導工作並透過各項活動,增進教師處理學生網路成癮之輔導知能,強化親師生對手機成癮防治之輔導作為,說明如下:
(一)持續於各項會議或工作坊中提升教師對網路成癮之輔導知能,完善校園輔導及關懷體系,落實學校輔導工作,增進教師處理學生網路成癮之輔導知能。
(二)自108年至今,持續與亞洲大學網路成癮防治中心合作辦理工作坊、親子營隊、研習會等活動,共辦理10場次,443人次參與,協助有過度依賴網路及手機困擾的學生及家庭。
(三)持續鼓勵學校善用網路使用習慣相關量表,及時篩檢及發現網路沉迷之高危險群學生,提供諮詢,並視個案需要轉介專業諮商輔導或醫療院所。
三、資訊素養教育推動
為增進學生正向使用行動載具進行自主數位學習、培養媒體識讀素養能力及網路使用自律習慣,相關推動措施說明如下:
(一)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科技領域已將「資訊科技」列為必修科目,使學生建立資訊社會中應有的態度,養成正確的資訊科技使用習慣。
(二)訂定「教育部推動資訊素養與倫理教育實施計畫」,將行動載具與數位內容運用於課堂教學,以「資訊科技與人類社會」為主軸,在課程與教學中融入健康數位習慣、正確使用數位載具的方法、培養學生正確的網路使用態度、技能和習慣,建立健康、合理與合法的資訊科技使用態度與習慣,以增進正向學習效益。
(三)推動「中小學數位學習精進方案」,培養學生正向運用科技進行自主學習之能力。並為因應未來教育現場對於數位科技工具與資源使用需求,協助教師準備新型態的課程教學及支援線上自主學習及學生線上自學及教師數位教學,持續擴充平臺線上教學與自主學習所需教材,以利未來支援師生運用行動載具。
(四)發布「中小學家長數位學習知能指引」,透過淺顯易懂及實務運用的內容,綜整數位學習規範及使用原則,建立家長以陪伴為基礎,瞭解數位學習相關政策、資源及素養知能,以培養孩子自主學習能力,並減少學習分心和網路沉迷的風險。
(五)辦理教師增能研習及講師培訓,教師增能課程納入數位素養研習(A3),課程包含數位安全、法規與倫理;數位技能與資料處理;數位溝通、合作與問題解決及數位內容識讀與創作,以強化教師數位素養知能,每年培訓10%中小學教師人數。
(六)建置「中小學資訊素養與認知網站」,提供包含網路沉迷、網路識讀、網路交友、網路霸凌、網路安全等議題之主題文章、教學教案(含教學影片及學習單)、文宣海報、漫畫及宣導短片等資源,以培養學生良好的行動載具及網路使用態度、技能和習慣,避免成癮行為影響學習效率,平均每日約1萬3,000人次師生在網站進行課程學習。
(七)定期辦理「資訊素養自我評量網路活動」,透過看影片回答問題的方式,以教導學生如何自我保護及正確使用網路,每年超過23萬親師生參加;另於北、中、南、東區親子休憩的場所各辦理1場宣導活動,透過開放設攤及闖關活動,讓家長和孩子共同提升對網路沉迷的認知,每年約1萬2,000人次親師生參加。
四、心理健康輔導服務
針對大專校院學生網路成癮輔導作為,依學生輔導法第6條略以,學校應視學生身心狀況及需求,提供發展性輔導、介入性輔導或處遇性輔導之三級輔導。基此,專業輔導人員依學生需求及專業評估,提供介入性處遇、心理諮商等協助,必要時結合心理治療、精神醫療,家庭輔導等,並轉介至社政、衛政等相關單位,各校將依權責提供學生適切協助,以幫助學生應對手機成癮帶來的心理問題。
肆、結語
本部將持續於相關實施策略與實施方法中融入健康數位習慣、正確使用行動載具的方法及行為習慣,培養學生良好的網路使用態度、技能和習慣,以增進學習正向效益,激發學生對資訊科技的興趣和探索。
一、持續宣導「高級中等以下學校校園行動載具使用原則」,落實執行校園行動載具管理規範,以維持學校秩序及安全、教導行動載具使用禮儀,並促進學習成效。
二、持續促進各級學校落實行動載具使用的正向引導及教育,增進師生之間合作,使學生減少對行動載具的依賴性、擺脫網路社交及網路成癮,以維護學生身心健康。
三、持續致力推動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科技資訊與媒體素養」教學理念,精進教師在教學中善用數位科技及多元媒材教學方式,培養學生善用行動載具進行自主學習、培養媒體識讀素養能力,深化各學習階段學生網路正向使用相關素養。 -
文化部書面資料
「過曝世代、手機成癮與校園學習」公聽會書面資料
有關大院教文委員會召開「過曝世代、手機成癮與校園學習公聽會」,文化部謹就「目前內容分級的標準、限制的平臺,以及未來可以如何加強網路規範」說明如下:
一、本部依「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第44條第3項授權規定,訂有「出版品及錄影節目帶分級管理辦法」
本部輔導影視音、出版產業,依「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第44條第3項授權規定,訂有「出版品及錄影節目帶分級管理辦法」,由業者自律分級管理。
出版品(指以文字記載或圖畫描述事物之刊物、冊籍及錄製僅具聲音效果之錄音產品。)之出版、發行、供應者,應依規定於出版品發行、銷售、陳列及供應前,自行分級。出版品之內容倘有害兒童及少年身心健康者,列為限制級,未滿十八歲之人不得閱聽。
針對錄影節目帶(指經由電子掃描作用,在電視接收機或類似機具上顯示系統性聲音及影像之錄影帶(片)等產品。但電腦程式產品不屬之。)亦訂有相關規範,錄影節目帶發行、租售、展示陳列或提供前,應依前開辦法之規定負分級義務並標示分級資訊。
出版品、錄影節目帶如違反分級相關規定,將由直轄縣(市)政府依「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第92條規定裁處。
另外,依電影法訂定「電影片與其廣告片審議分級處理及廣告宣傳品使用辦法」,針對於電影院(影廳)播映之電影片(含影展播映、電影廣告片)亦設有分級規定。
二、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召集各目的事業主管機關共同維運「iWIN網路內容防護機構」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組織法」第3條第5項之掌理事項包括「通訊傳播傳輸及網際網路內容分級制度……之規範。」目前,為防止兒童及少年接觸有害其身心發展之網際網路內容,已由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下稱通傳會)依「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第46條規定,邀集衛生福利部、教育部、內政部警政署、數位發展部及本部等共同分攤經費維運「iWIN網路內容防護機構」,辦理包括申訴機制之建立及執行、內容分級制度之推動及檢討、兒童及少年上網安全教育宣導、推動網際網路平臺提供者建立自律機制等事項。
依據「網際網路內容管理基本規範及分工原則」,我國對於網際網路內容之管理,係由各法令規定之主管機關依權責處理,iWIN受理民眾申訴有害兒少身心發展之網際網路內容,包括色情、暴力、恐怖、血腥、有害物品等,如民眾針對特定網際網路內容有所疑慮,可透過向iWIN提出申訴,依個案情形轉知網際網路平臺、相關主管機關處理。
三、本部持續支持業者自律組織向業者及兒少宣導分級,且不定期彙整相關法規,函請各直轄市、縣市政府協助督促所轄平面媒體公協會轉知所屬會員業者,加強新聞自律,亦將持續支持iWIN之維運,並扮演相關法規主管機關與所輔導產業間溝通橋樑,共同合作加強網路規範之宣導。 -
理事長王瀚陽書面資料
-
秘書長蘇盈儀書面資料
-
主席最後再次謝謝大家,因為剛剛講得太開心了,就忘了把這個一定要講的說出來,謝謝我們的主秘提醒,謝謝!
散會(12時25分)
User Info
范雲
性別
女
黨籍
民主進步黨
選區
全國不分區及僑居國外國民
洪孟楷
性別
男
黨籍
中國國民黨
選區
新北市第1選舉區
郭昱晴
性別
女
黨籍
民主進步黨
選區
全國不分區及僑居國外國民
林月琴
性別
女
黨籍
民主進步黨
選區
全國不分區及僑居國外國民
陳菁徽
性別
女
黨籍
中國國民黨
選區
全國不分區及僑居國外國民
陳培瑜
性別
女
黨籍
民主進步黨
選區
全國不分區及僑居國外國民
張雅琳
性別
女
黨籍
民主進步黨
選區
全國不分區及僑居國外國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