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席:)
  • 國是論壇

  • 國是論壇
    時  間 中華民國114年10月3日(星期五)9時
    地  點 本院議場
    主  席 韓院長國瑜
    主席:卓院長、各位閣員,早安。
    報告院會,現在進行國是論壇,每位委員發言時間為3分鐘。
    首先請林倩綺委員發言,洪孟楷委員請準備。
    林委員倩綺:(9時)主席、府會同仁、媒體朋友,大家好。近期花蓮馬太鞍溪因堰塞湖潰堤導致壩體崩塌,大面積的泥流流入部落與市區,災情嚴重,其中原住民族受災比例非常的高,這一次讓我們再次看到原鄉地區在面對災害時所承受的結構性困擾。
    本席強調,原鄉居民面臨的環境風險與撤離困難與一般市區有極大的不同,山區地形險竣、交通不便、通訊經常不穩定、許多長輩也不習慣攜帶手機,在這樣子的背景下,如果中央僅靠簡訊通知撤離,沒有辦法真正保障居民的生命安全。
    這次事件當中原鄉部落受災,本席請行政部門正視:第一、事前各級單位是否有針對原住民族群進行充分的溝通?例如撤離計畫應該透過族語、部落會議或社區管道協助預備跟傳達;第二、中央災防政策是否有針對長者、弱勢族群研議更符合需求的撤離方式?如果這些問題都沒有被回答,災害的傷痛只會一次又一次的重演。
    本席認為政府必須檢視現有的預警與通報制度,除了簡訊之外,應該比照空襲、海嘯警報,設置具有聲響或廣播功能的警報設備,讓居民在第一時間就能夠聽見警示。對偏鄉長輩而言,這樣子的設施比手機更直接、更可靠,能在關鍵的時刻挽救生命。
    各位同仁,災害應變不該只是一套一體適用的制式流程,必須要因地制宜,特別是對身處地質高風險地區的原住民族群,更需要有符合在地文化與生活習慣的設計,否則每一次風災、地震時,受害最深的往往是原鄉、偏鄉的居民。
    本席在此呼籲,中央應該從這次馬太鞍溪事件中汲取教訓,徹底檢討並改善原鄉災防的撤離設施與機制,真正做到災害管理的在地化、人性化,唯有如此,才能避免下一次悲劇的重演。
  • 主席
    謝謝林倩綺委員的發言。
    報告院會,謝龍介委員進場,今天是謝龍介委員過生日,我們掌聲祝賀,生日快樂!
    接下來請登記第二位,也是本日國是論壇最後一位的洪孟楷委員,請發言。
    洪委員孟楷:(9時3分)主席、各位政府官員以及各位立院同仁。上禮拜本席很榮幸陪同韓國瑜院長,首次以院長名義跨黨派組成國會參訪團前往日本,做進一步的國會交流以及參觀大阪萬國博覽會臺灣館。
    我們看到臺灣的軟硬實力在這一次的臺灣館展露無遺,看到許多遊客願意排隊三、四個小時就是為了要一睹臺灣館裡面的風采,我們感到非常的驕傲。尤其館內的設施,不管是看到翩翩起舞的蝴蝶栩栩如生在我們面前,或者是神木高聳還是蘭花的噴印技術,其實再再地展現臺灣的軟實力;看到陳澄波的畫作可以有嘉義公園跟現代的101,利用AI科技相互運用結合,這更是讓人家驚艷!
    臺灣的半導體跟臺灣的晶片都是我們的硬實力,透過統計,每人每一天裡面會接觸到至少上百顆的晶片,大多數都是Made in Taiwan。所以我們要說,這樣子的一個堅強的軟硬實力的展現,絕對呼籲……我們行政部門現在應完善的規劃,10月13號世博結束之後,要讓臺灣館的內容可以帶回去,讓臺灣國人都看見,讓臺灣國人也一起感受到我們過去、現在以及未來一起共同打拚的驕傲。
    這段時間,日本的政要以及華僑們也都表現出對於臺灣花蓮風災的關心,但我們要說,花蓮的風災其實都是大家不願意看到的一個狀況。卓院長,您利用這一次會期的施政報告,也宣示全力協助災區復原,要展開必要的究責檢討,搶救花蓮光復鄉的災害已經有十天了,現在重話說要究責,我們不希望看到的是大罷免的餘恨未消,只想槍口對地方政府,如果只想要利用球員兼裁判來司法「報老鼠冤」,對花蓮災民是根本沒有辦法有公平的交代,要釐清責任、要記取教訓,就是不要讓這樣的悲劇再一次發生跟重演,這才是天災或者是相關的災害給予我們國人所留下的深刻意義。
    我們更要說,在這一次的情況裡面,還看到有執政黨的在黨團裡面說要透過第三方釋放具殺傷力的消息,難道一場災害在民進黨的政府眼裡都變成了反攻以及吹起號角的機會嗎?這絕對不是國人所願意看到的,請執政黨好好的面對國人,我們一起共同不分黨派,全力救災。天佑花蓮、天佑臺灣、天佑中華民國!謝謝。
    主席:謝謝洪孟楷委員的發言。報告院會,我們登記國是論壇發言的委員均已經發言完畢,現在休息。
    休息(9時7分)
User Info